2021-2022学年粤教版语文必修1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言既遂.(顺心,满足)矣,至于暴矣 ②尔卜尔筮,体无咎.(怪罪)言 ③彤管有炜,说怿.(宠爱)女美 ④客从远方来,遗.(遗留)我双鲤鱼 ⑤及尔偕老,老.(总是)使我怨 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用) ⑦徇禄反穷.(尽,最偏远的)海,卧疴对空林 A.①④⑦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不吉利;④遗:送,赠送;⑤老:共同到老。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57950084)
①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③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④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A.
①②④⑤ B.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⑦
,古义:一起生活;今义:一同工作。
⑤作息,古义:偏义复词,指劳作;今义:工作和休息。
⑦便利,古义:吉日;今义:便利。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士之.
耽兮,犹可说也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B.竞周容以.为度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亦自缢于.
庭树 D.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B 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用来。
C 项,通“吁”,感叹词;介词,在。
D 项,均为疑问代词,什么。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7950085)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有 ,没有 ,但空旷宽广。
A.虫的吟唱,花的芳香/浓浓的树影,
萧瑟的凉风 B.花的芳香,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淡淡的凉风 C.虫的吟唱,淡淡的凉风/花的芳香,浓浓的树影 D.花的芳香,浓浓的树影/虫的吟唱,萧瑟的凉风
,应是四四、五五相应,排解C 、D 两项;“萧瑟”不合语境,排解A 项。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021·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导学号57950086)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其次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
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
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
..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接受比较选项法。
“时然后言”和“所继叔父”之间应当断开。
“时然后言”的意思是“把握时机才说话”。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意思是“他的嗣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
据此可排解B项和C项。
“此儿深中夙敏”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敏”后也应断开,据此再排解A项,可以得出答案。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依据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项“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
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进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
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张冠李戴。
原文意思是“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与本家子侄们聚会”,“极有文才口才”的是“谢瞻等”,而不是“谢弘微”。
称谢弘微为“微子”,是由于“每以约言服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品性严峻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敬重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宠爱
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谈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事奉;“党”,族人;另外这句话是省略句,要留意补出
省略成分。
其次句话翻译的重点是“好”,宠爱;“臧否”,评论人物好坏;“乱”,打乱。
留意翻译通畅。
,是陈郡阳夏人。
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
从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其次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
谢弘微本名密,由于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
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肤浅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嗣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嗣父的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
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
曾经一同游宴休息,所居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灵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让众人信服,谢混特殊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义熙八年,谢混由于是刘毅的同党被诛,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被逼离开谢家,临行前)把谢混的家事托给谢弘微。
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犹如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
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回到谢家)。
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
本族外姓的亲戚,伴侣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
谢弘微品性严峻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敬重谨慎过于常礼。
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担当文学。
谢弘微由于母亲去世离职。
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
年,照旧素食不变。
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
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犹如事奉父亲,兄弟之间格外友爱和谐,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
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宠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谈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还有几百个奴仆。
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
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
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
皇上格外痛惜,派二卫千余人营办丧事,始终到丧事完毕。
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三、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4分)
9.(2021·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10分)(导学号57950087)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精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格外相像。
B.中原地域宽广,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假如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呈现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忧,期望他当心谨慎,平安归来。
,具体考点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注释可知,苏辙在当时的名位很高,诗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诫子由,出访契丹,决不行追求盛名,须当心谨慎,平安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忧并非多余。
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属曲解文意。
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呈现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理解偏颇。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但诗人远在杭州,
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哀痛落泪。
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哀痛落泪。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别,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0.(2021·全国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
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要留意精确理解情境和正确书写字词。
(1)句中的“德”“得”,(2)句中“俄”“顷”“墨”都是简洁写错的字。
四、现代文阅读(12分)
(2021·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
(导学号57950088)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经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敬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
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连续传统技艺制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行由于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修理。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便利,又要让游子在家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假如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乐观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布满生气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进展训练、医疗、商业、消遣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分散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假如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爱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需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修理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赐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A项,假设关系不当。
B项,“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需完好保存下来”与原文内容不符。
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围围着乡村记忆的爱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
并举例说明白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亲密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在答此题时肯定要留意认真对比上下文,认真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C项,“举例说明白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1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假如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开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假如游子在城镇化的家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家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爱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还应当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B项,“就说明家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游子在家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目的。
在答此题时应抓住原文中的规律关系,辩证理解分析,要擅长识别多余信息。
五、语言运用(7分)
14.(2021·全国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3分) (导学号57950089) 太阳能与风能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 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
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③,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状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
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其次分析前后语境,再次依据相关科学常识作答。
①处依据“白天”“夜晚”“夏季”可分析出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与季节上的关系,依据后文可以看出二者的互补性;②处依据“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可分析出与它相对的“冬季太阳光强度小而风大”;③处依据“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可分析出此处要填晴天的状况;将分析出的信息依据字数要求整合成句。
15.(2021·全国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导学号57950090)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庆祝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开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开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颖、环境美丽。
①火灾不肯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开环境污染
,合乎规律。
从语境来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削减污染、噪声,却不能确定避开火灾和环境污染。
六、写作训练(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鸢飞鱼跃,草长萍移;虫行兽奔,叶绿花开;日升月落,潮来汐退。
在四季的轮回中,生命荣枯消长,千姿百态。
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其生命的姿势何尝不是丰富多样的?芸芸众生,或优雅,或猥琐,或美丽,或阳刚,或从容,或拘谨……纵观古今,采菊东篱,举杯邀月;横刀立马,舌战群儒;易水悲歌,赤壁豪情……遇风雨而穿行,迎风浪而镇静;舞横槊以赋诗,坐空城以抚琴;发兰舟,濯沧浪;匆忙乎夺路而走,郁郁然举步投江……生命的舞台上,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各异的剧情。
从这形形色色的生命的姿势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千世界,洋洋万物,各具特色,都可以成为关注的对象。
中心词“姿势”交代了写作的重点。
所谓“姿势”,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又有内在的态度和立场。
要写好此文,重在由“生命的姿势”感受生命的情怀,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辨结合起来,生疏自然,生疏自我,生疏生命,培育乐观、乐观、开朗的生命观,是本题训练的目标。
构思时可以从“我所观赏的生命姿势”切入,依据“自然(物)——人事(理)”或者“感受(人)——领悟(己)”的模式思考。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构思行文。
(1)“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生命的荣枯消长、盛衰兴替,会给人很多感悟,让人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道理。
(2)从历史、文化和文学中感受生命姿势,领悟生命情怀。
对历史人物、文化人物、文学人物生命姿势的阅读,关键是要从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经受中读出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读出对现实人生的启迪。
所以写作时不要叙写人物琐碎的经受,而要从其“典型”经受中透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来叙说;也可以片段组合的形式来开放,或叙或议,借笔下人物的生命故事来阐述自己对生命的领悟。
(3)应当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从自己生疏的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比如,当邪恶践踏和善与正义时,总有一种声音从社会的某个角落传来,抗拒着丑陋,坚守着正义;当你因生活中的多种诱惑而迷茫时,总能看到那么多平凡而朴实的生命在踏实地前行……写作时要留意叙议结合,要有对人物生活故事的描述,写好片段,写好细节,使人物显得真实形象;要有对人物生命态度的感悟,写出人物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及其对生命幸福的理解与生疏等。
总之,作为写人的记叙文,人物要立起来,须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