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日常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园地
浅析大学生日常管理
张晓晨邹燕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之栋梁,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于日常管理的加强要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原则,始终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关键词】日常管理;思想;大学生;教育
大学生的发展不可估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人员。

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有利于培养优秀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大学生活中,学校要做的不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更是对学生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而这一切,都与日常管理工作密不可分。

日常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品格、行为习惯等起到有效引导和监督。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同时还可以较好的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提升人才的各项素质技能,是为从校园踏入社会发展积攒力量。

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单独的依靠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实现素质教育的重点,还是管理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重视和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为大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工作有足够能力提供良好保证。

二、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淡化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应当是健康向上,积极且富有正能量的。

而当他们真正踏入大学,一些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校园环境与理想有些许差距。

这使得部分学生感到失望或理想破灭,进而产生消极情绪。

而当今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其中。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节目等令人眼花缭乱,填补了大学生活的空缺,这使得无数大学生沉溺其中。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意识松懈,学业成绩下滑,思想觉悟下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思想进步。

(二)安全意识缺失
大学生宿舍用电量增加,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和安全观念的薄弱使大学校园中火灾案例层出不穷。

例如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成都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都发生过严重火灾,这些事故造成人员,财务的重大损失。

另外,调查显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女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坐车失联、受到不法分子的性骚扰、网上兼职被骗等有关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除此之外,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诈骗频发,部分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这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他们往往利用部分学生虚荣心理、怜悯心理,易受诱惑等来对大学生实施诈骗。

(三)法律观念淡薄
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很难与不懂法、违法犯罪等联系起来,而现实却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但存在而且严重。

当代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便是大学生法律观念薄弱。

复旦大学“4·1”事件林森浩,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等,这一系列的血案都映射出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效地找到大学生犯
罪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从内心
中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以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减少大学生犯
罪几率。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也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不但
要培养他们的法律观点,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
律情感,让他们从心理上理解法律,接受法律,并执行法律,成为
社会法律的带头人。

三、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策略
(一)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管理之中
(1)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关键,所以在思想教育层
面,关于日常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对大学生的管理。

并非
简单的对于事情进行相应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依据相应
的法律对于人从思想层面出发进行相应的教育。

从而积极地推
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国家服
务。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国家建设的有力的后备军,只有大
学生思想进步,才能够适应未来时代的需求。

(2)重视管理工作的重心。

在工作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将工
作的重心转移到案例工作上来,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加强大学
生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教育。

从而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
好品格。

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利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进而养
成良好学风,确立远大宏伟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
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激发学生日常管理中的主动性
1.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

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
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对于大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在
日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加强“三自”教育
积极健康的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
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日常管
理工作中来,从而深度地推进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体系,最终
使得大学学生会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水准的高质量团队,使
得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够最大限度的显现,推动大学生在日常管
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

3.推动大学生创建班级寝室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能动性超乎常人的想象,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推动
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大学的文化氛围,以及大学生在
生活以及各个层面的看法和力量,通过具体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来。

从而积极
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积
极组建大学生的主动性的全面的发挥,从而促使大学生积极的
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推动寝室、班级文化的发展,利用这种推
动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大的最大化,发挥主
动性,做对于社会有益的优秀大学生。

(三)重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161
2019年第16期
学术园地
大学生素质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绝大部分人的素质的好坏,因为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在思想意识和自身素质多个层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水平的高可以推动社会整体风尚的优化纯正,大学生自身素质差就会导致珍格格社会阶层的文化氛围都将被拉低,所以在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培养层面,就需要加强对于自身素质的培养,从而成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优质人才,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对大学生管理的层面上,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重视对于自身素质的培养,从而成为一批批优质的大学生。

通过自己的高素质引领社会整体风尚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对大学生的管理培养也将变得非常的重要。

对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整体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发展氛围里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我修养,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技能,从而
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服务。

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完善,
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刘建新编著.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段鑫星,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03
[3]李彩素.浅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史志,2013(09)
[4]何丹,张丽玲,薛李强.当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2(07)
[5]王闯,郑建锋,刘延书.解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J].家教世界,2014(04)
底层社会的日常生活
方允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在上个世纪,我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世纪初期、世纪中期、世纪末期不仅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多次改变,繁华的上层社会也与底层世界呈现了泾渭分明的差异。

因此,在生活中不同的阶层代表不同的势力,文章以上个世纪女工群体为探究对象,对底层社会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剖析,以便对我国社会差距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思考,破解我国社会各层次的权利关系。

【关键词】底层社会;日常生活;女工;对立思想
女工是指社会上的女性工人群体,其是社会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底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分析,能够透过现象,深入了解其背后隐藏的知识与权力的线索,从而正确认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对我国历史上女工生活、女工地位、女工话语权进行真实论述,不仅可以理解日常生活其作为研究背景的重要价值、也能体现其在认识底层工人上发挥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价值,从而使上个世纪隐藏在社会阶层背后的权力关系更加明晰,这在我国近代史的研究上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一、女工日常生活反映的阶级文化与生活文化
针对工人文化的研究,近代史一直基于建构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视角,延续这个角度,将工人阶级作为历史现象,不单纯将其定性为阶级意识与阶级认同在生产关系上反馈的结果,可以突出其作为工人共同体验产物以及文化传统产物的特征。

同时,从反思性角度展开对底层女工生活的研究,可以从更丰富的视角与更多元的逻辑真实还原底层工人阶级的生活,而并非以话语权、反抗性为切入点,强调工人阶级产生的激进文化,这能够使工人阶级本身的选择得到更丰富的表达。

因此,在研究女工日常生活前,需要对国家工人阶级的产生、阶级意识的发展以及本土性文化要素进行分析与论述,但还需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跳脱出工人阶级历史中关于工人阶级激进斗争史这部分产生的影响,以体验的角度将其作为底层工人阶级生活的一部分展开分析,才能真实还原其中复杂的权利关系。

(一)从体验角度来讲
女工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其日常生活中体验丰富,主要体现在为实现其权力的斗争上与反抗上,这些体验在上个世纪促进了女工群体的团结,推动工人阶级在阶级意识上取得进步,但这些体验并不全面,不能将斗争与反抗作为底层女工群体的全部日常生活。

(二)从仇恨意识角度来讲
从女工的日常生活反馈出来的本土性文化元素当中,仇恨有着深刻的体现,上个世纪女工阶级极具情绪化,也做出了诸多暴力反抗,这也是20世纪女工阶级的突出特点。

但从仇恨的本质来讲,其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代表着个体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认同,另一方面也因无奈认同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从而产生筹划报复、实践报复的欲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仇恨文化在内心不断堆砌,导致其渴望释放的内心更加强烈。

在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威将女工阶级的文化以及生活排斥出社会底层生活时,女工阶级将会面临来自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更多方面的压迫,其通过语言与行为将反抗情绪释放,实则也是仇恨的释放,这种释放使我国工人阶级在近代认识到了反霸权语言,萌生了为自身权利与利益进行不懈争取的意识。

而这部分内容则是探究底层女工阶级社会生活的价值所在,剖析仇恨产生的根源,其一部分具有东方主义镜像式特点,一部分具有西方民族性中野蛮落后色彩,而仇恨的释放方式无论从语言上还是行为上都具有斗争性、暴力性,这就导致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冲突,形成了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基于此思维,融合工人文学、民众运动等多元文化内容,工人阶级则找到阶级认同感,虽然这种认同感为感性产物,但正是认同感的产生,才使阶级意识的迸发更为强烈,这也是底层社会工人阶级意识产生的初始阶段。

而由于这个阶段女工群体思想认识的浅薄,导致其更容易受到外部势力权力的左右,从而沦为政治斗争的祭祀品。

(三)从对仇恨的反思来讲
女工群体所表达出的仇恨,需要从宏观文化层面以及日常生活微观视野下展开更深入的探索,以便从多元角度分析阶级意识以及阶级文化的形成。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女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受阶级文化主导的女工,另一种为普通女工,两种类型反映出不同的底层社会日常生活文化。

受阶级文化主导的女工不仅认为阶级意识产生于实践,更认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阶级意识与阶级文化,从而促进了女工群体中之间的团结,产生了丰富的文化;而且在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女工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了新的组织机构,如民主工会等,以团体组织的形式为自身争取利益与权力;同时,还可以以组织的形式为女工学习、交流、经验分享、文化活动提供契机,从而使女工阶级产生了跟强烈的团结感,逐渐在思想认识上
162
人文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