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巴蜀》《好事近 分手柳花天》《辛苦吟》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本泰《送人之巴蜀》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送人之巴蜀
[明]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1.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

(6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5分)
【参考答案】:
1.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惜别到祝愿再到期待的变化过程。

(2分)秋月生凉,猿啼凄清,离别时诗人感到惆怅伤感。

但是云开巫峡、千峰尽出,明朗壮阔的气象传达出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而东风杨柳、春水归舟的明媚图景,又饱含着诗人期待友人来年春天轻舟归来的深挚情意。

(4分)
2.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州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无阻。

(2分)②寓情于景。

巫峡雾散,千峰尽出,“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2分)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简要分析,得1分。


陈维崧《好事近·分手柳花天》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好事近
[清]陈维崧①
夏日史蘧庵②先生招引,即用先生喜予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

转眼葵肌③初绣,又红欹阑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

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
①[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历明、清两朝。

科举数不利,遂游食四方。

②[史蘧庵]名可程,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同祖弟,明崇祯十六年进士。

清定江南后,未出仕,流寓江南,常与陈维崧诗酒唱和。

③[葵肌]应指蜀葵,又名一丈红,夏天开红花。

柳花天:即暮春,杨柳飞花时节。

雪:指柳絮。

晋时才女谢道韫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此处是反用。

葵肌:指葵花。

欹(qī):倾斜。

吾徒:我辈,我们。

索索:风声。

1.说明“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两句的含意。

(3分)
2.“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3.“忽凉风索索”,以景作结,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窗外,白白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1分)点出分手的季节是春天。

(2分)
2.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一番新”绾结上片的写景,(1分)“犹昨”引起下片的叙事。

(1分)在内容上使自然的“变”、世事的“变”与人生境遇的“不变”形成鲜明对比。

(1分)
3.“凉风索索”,与其说是写自然的“凉风”,不如说是写内心的悲凉。

(2分)表达了词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能有任何作为的绝望心情。

(2分)
于濆《辛苦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妹,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①嫫母:黄帝的妃子,貌丑。

(1)这首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①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和后四句表现的上层社会的糜烂的对比。

②前四句中表现的下层人民生活辛苦劳作的现实,和本应过上温饱生活的情理之间的对比。

③后四句中假设燕赵美女变成丑妇前后,笑值千金与不值千金的对比。

(每点2分)
(2)这首诗深刻揭露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生活奢侈糜烂,劳动者生活饥寒交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3分)表达了作者对上层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2分)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

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首和后半首将下层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

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

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
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推理对比,早就有此传统。

《淮南子·说林训》说:“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

”这里就包含了推理对比。

这手法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如孟郊《织妇辞》“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都是表现用者不肯为,为者不得用。

宋张俞《蚕妇》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

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也正在于采用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推理对比手法。

表现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多用此法。

《辛苦吟》就用此法表现了食、衣两方面的不合理情况。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

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

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

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的境界。

巧妙地用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可称之为“转化对比”。

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

转化对比也是传统的对比手法,“沧海桑田”是自然界的转化对比,通常被用来说明古今人事转化的对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则是直接表现古今人事的转化:“吴宫花草”变为“幽径”,“晋代衣冠”成了“古丘”,这也是一种转化对比。

此诗通过想象中的转化,来构成转化对比,在艺术效果上同样能使所表现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宛转而又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李欣《送陈章甫》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送陈章甫(节选)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1.“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历来备受诗评家的喜爱。

请你结合全诗,赏析此句的精妙之处。

(5分)
2.结合全诗,分析此人所蕴含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

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

“嘶”形象的衬托出此人心中无限孤独与怀念。

2.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

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同时抒发了对趁丈甫罢官被贬的同情。

附全诗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译文
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

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

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脑门宽阔虎眉虬须,气派非凡。

胸怀万卷书,满腹经纶有才干,这等人才,怎能低头埋没草莽。

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

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

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

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

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
简析
《送陈章甫》是唐代诗人李颀写给友人陈章甫的赠别之作。

此诗开头四句写送别,轻快舒坦,情怀旷达;中间八句,写陈章甫志节操守,说他光明磊落,清高自重;最后六句,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

诗人以豁达的情怀,表现了友人的性格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谊。

全诗用语轻松,格调豪放,虽为送别之作,但绝无儿女沾巾之态,别具一格。

沈约《别范安成》吴均《答柳恽》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别范安成
(南朝·宋)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吉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答柳恽
(南朝·宋)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1.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两首诗共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同:两首诗都写了离别时的悲伤。

(1分)异:沈诗是当面送别,写暮年时的离别。

(1分句中,两人都老了,已经不是年轻时离别的样子了。

(1分)吴诗是寄诗送别,(1分)表达的是没有当面送别的遗憾和相见不易的感伤。

终究无缘见一面,只能空白伤怀。

(1分)
2.虚实结合(1分)沈诗“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是实写,而追怀少年时的离别和和设想梦中寻友是虚写。

(2分)吴诗写“清晨发陇西”是实写,晚上到达飞狐谷和沿途所见为虚写。

(2分)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内容层次更丰富,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不舍。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