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中的陇右方言-精选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文献中的陇右方言
敦煌文献有大量的古代口语词汇,这些词汇在今天的陇右方言中仍能找到踪影,有的还在口语中频繁使用,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意。

本文撷取其中的十多个词汇进行考释,说明一方面今天的方言与古代文献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所谓“失礼求诸野”;另一方面为文献的注释者提供一些现代方言资料的佐证。

行文中的例句来自《敦煌变文集》(王重民、向达、周一良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直接称某某变文,括号后面的数字表示页码。

个别文句根据黄征、张涌泉编著的《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此书匡正了《变文集》的许多缺失,且荟萃了各家新校新说,新意迭出,可称为目前最好的版本,文中引用时简称《校注》,引文后也注明页码。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补本为准,也在引文后括号内标注页码。

并“并”有“比”之义。

《燕子赋》:“燕雀既和,行至(东)邻并,乃有一多事鸿鹤,借问(二子),比来争竞。

”(235)P.3656《王梵志诗》:“邻并须来往,借取其交通。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邻并’犹如说‘比邻’,‘比’和‘并’是一声之转。

”(36)又《降魔变文》:“若将外道并如来,状似嘉禾而比莠。

”(376)《叶净能诗》:“净能奏曰:‘与陛下相随游戏,甚是仙莘,不并下方。

’”(225)上例“并”“比”互文,
下例“并”即“比”之义。

《广韵。

旨部》:“比,并也。

”考“并”为帮母耕部字,“比”为帮母脂部字,双声,耕脂通转。

又可组成同义复词“比并”,义为并列、比试。

《破魔变文》:“不念自是邪神类,比并天中大世尊。

”(349)文献中也有很多用例。

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夫盲者业专。

于艺必精,故乐工皆盲,籍党可与此辈比并也。

”《五灯会元》卷18《云岩天游禅师》:“丫鬟女子画蛾眉,鸾镜台前语似痴。

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上着罗衣。

”柳永《昼夜乐》词之二:“秀香家住桃源径,算神仙,才堪并。

”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之一:“可与萧曹比并,伊傅齐肩,周召班行。

”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紫花儿序》:“咱两个堪为比并:我为那包髻自身,你为这灯火青荧。

”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牧羊关》:“当日我和胡敬德两个初相见,正在美良川厮撞着,咱两个比并一个好弱低高。

”今陇右方言(如甘谷)常把“比”说成“并”,如说两人比着吃饭为“并着吃”,比着干为“并着干”,俩人比试为“两个人并一下”,“并”就是“比”的意思。

承望义为指望、料到。

《李陵变文》:“结亲本拟防非祸,养子承望奉甘碎(脆)。

”(94)《孔子项?相问书》:“耶娘年老?敲匀ィ?寄他夫人两车草;夫子一去径年岁,项记父母不承忘。

”(234)“不承忘”另卷作“不承望”,“不承望”即没有料到。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独吃犹看不饱足,诸人息意慢承忘。

”(741)此词文献中使用很多。

王建《闻故人自征戍
回》:“恍恍恐不真,犹未苦(一作来若)承望。

”“若承望”意思为征人回来的时候不像想象的那样,恍恍惚惚不像真的。

唐张文成《游仙窟》:“但若得口子,余事不承望。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三煞》:“这侧近的佳期休承望,直等你身体安康,来寻觅夷门街巷,恁时节再相访。

”刘时中《端正好。

上高监司》(前套):“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鸳鸯煞》:“若不为慈亲年老谁供养,争些个夫妻恩断无承望。

”张国宾《汗衫记》第二折《后庭花》;“那一日离庄宅,朝登紫陌,绛州城显气概,投义军施手策,把家门便待改,怎承望十数载!”《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先前见责,谁承望今宵欢爱!”《牡丹亭》第四十五出:“谁承望探高亲去傍干戈,怕寒儒欠整衣毛。

”《红楼梦》第1回:“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今天,“承望”仍是陇右各地方言较为常用的口语词。

差音cha(ca)。

奇异、异。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今朝采果来迟,只为逢于差事。

路上见个师子,威德甚是希奇,忽然口发人言,说却多般事意,”(495)《丑女缘起》:“公主全无窈窕,差事非常不小。

上唇半斤有余,鼻孔竹筒浑小。

”(789)变文中又作叉、衩、嗟,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言之极详(348)。

“差”的这一含义起源较早。

《南史,刘显传》:“(沈)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

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

’显问其
五,约对其二。

陆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

’”“差”通“诧”,使人诧异,出人意料。

差事,意外之事,怪事。

韩愈《泷吏》诗:“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另外如唐韩倔《两贤》诗:“而今若有逃名者,应被品流呼差人。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6“怪鸟应”条载杨义方《题九头鸟》诗:“三百禽中尔最灵,就中恶尔九头名。

数年云外藏凶影,此夜天边发差声。

”杨万里《荔枝歌》:“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

”又《东园新种桃李,结子成阴,喜而赋之》诗:“移处带花非差事,登时着子亦娱人,”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卷6:“耳有重轮非差事,胸题?d字亦寻常。

”“非差事”就是“不是怪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女子见道,化金光去了。

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臣见奇异,特来奏我王。

”文中“希差”,乃稀奇、怪诞之意。

陇右方言引申为生僻、生疏义。

差人即陌生人,谓人怕见生人为“差人”,如甘谷话常说“娃娃差生人”。

打扰,惊扰。

如方言说:你看他疯疯癫癫跑过来,把正吃食的雀儿差飞了。

娃娃正在睡觉,休叫差着。

汤显祖《牡丹亭?闺怨》:“‘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此“差”与方言义同。

搓拳打。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诗:“里正把脚蹴,村头被拳搓。

”“搓”又作“差”、“?^”。

《燕子赋》:“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差(?^),左推右耸,剜耳掴腮。

”(249)《集韵》上平声十四皆韵:“搓,初皆切,音差。

推(椎)击也。

搋,忡皆切,以拳加物。

”又通“?^”。

《广韵?佳韵》:“?^,以拳加入。

亦作搋。

丑佳切。

”《集韵?佳韵》:“?^,摅佳切,与搋同。

以拳加物也。

”《韵会》:“初佳切,音钗。

打也。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36“相?^”条:“?^,丑皆反。

《考声》云:‘?^谓以拳击人也。

’或从厩作搋音训与上同。

”《经律异相》卷第43引《杂譬喻经》:“罗刹闻此,永不肯放。

萨薄聊以两拳?^之,拳人鳞甲,拔不得出。

”《太平广记》卷254“窦防”条引《启颜录》载唐窦防嘲许子儒防咏诗:“瓦恶频蒙?n,墙虚屡被杈。

”原注:“(捋虎)‘国’,杈音初皆反。

”“(捋虎)”为“掴”之异体,“杈”为“?^”之误文。

《北梦琐言?
逸文》卷第3:“或画壮夫以拳?^地为井,号‘拳?^井’。

”在陇右方言中“?^”音变如“扎”,如说:把某人“扎打一顿”,找个人给“扎”一顿,其本字当为“?^”。

“搋”音转如“捶”,常说“捶打一顿”或“捶一顿”。

残有余、剩之义,而非残缺、不完全。

《降魔变文》:“须臾向周,余残数步已来,大段欲满。

”(370)又:“须达布金欲了,残功计数非多。

”(371)又吐鲁番出土文书《翟强辞为负麦被拽牛事》:“已偿负麦口口,残负麦一斛五斗。

”此义起源很早。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译《贤愚经?须?^提品》:“父母不违,即作三分,二分自食,余有一分,
并残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于是别去。

”《散檀宁品》:“尔时山中,有辟支佛二千余人,恒止其中……长者即请千辟支佛,饭食供养。

彼残千人,复诣其家,亦求供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73载北周庾兴《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钱钟书《管锥编》释“残”:“‘残’字倘意谓剩、余,唐代后只作形容词用,又仅限于‘残兵’、‘残食’、‘残骸’、‘残年’之类,未尝泛施,复少用作动词者。

前此则不然。

如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第41记布金事:‘八十顷中,须臾即满,残有少地。

’……杜审言《经行岚州》:‘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即‘仍余’。

白居易诗用‘残’字最多,殊耐寻味。

《睡觉》:‘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

’《庾楼晓望》:‘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残雪’、‘残夜’之‘残’,均动词而非形容词。

”今天“残”的“剩余”义在口语中仍在大量使用,如残汤剩饭、残羹剩炙等。

陇右方言也常说“残饭”、“热残饭”(既指热剩饭,也指重复别人或以前的东西,没什么新鲜的)。

用作动词,如:残了半锅(饭),残下就残下吧,等等。

翠义为颜色鲜明、鲜艳。

《维摩诘经讲经文》(五):“轻罗拭体,吐异种之馨香;薄?Y挂身,曳殊常之翠彩。

”(《校注》884)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诗:“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8中说,当初他也不解“翠欲流”为何语,“及游成都,过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鲜
翠红纸铺。

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

东坡盖用乡语云。

”原来“翠”是苏轼的四川家乡话,这句诗是说牡丹花红得鲜明耀眼,像在晃动。

其实,“翠”的这种用法,老早就有了,也不独蜀语为然。

嵇康《琴赋》中“新衣翠粲”一语,李周翰即解释为“翠粲,鲜色也”。

骆宾王《上兖州启》:“及缛翠萼于词林,?\鲜花于笔苑。

”以“翠”对“鲜”。

白居易《鹦鹉》:“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黄庭坚《石博山》诗:“谁琢翠岚如许工,晴峦汹涌欲穿空。

”史容注:“杨文公《谈苑》云:‘金陵宫人?登巨彼?染生帛,一夕忘收,为浓露所渍,色倍鲜翠。

’”《牡丹亭?惊梦》:“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红楼梦》第40回:“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

”皆“翠”为鲜新之例。

其本字应为“汽潭”。

《说文?水部》:“新也,从水,?f声。

七?f切。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9:“(潭)与翠同音,故谓鲜新为鲜翠。

”陇右方言中的“翠”也有此义的用法。

如说“这颜色多翠啊”,兰州一带则谓服饰艳美日翠。

度义为给、送。

《庐山远公话》:“相公处分左右,取纸笔来度与,远公接得纸笔。

”(176)《太平广记?神仙?李意期传》:“李意期,蜀人……乞食得物,即度于贫人。

”韩拥《送高员外赴淄青使幕》:“山驿尝官酒,关城度客衣。

”温庭筠《齐宫》:“粉香随笑度,鬓态伴愁来。

”李冠《蝶恋花》:“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元好问《论诗》:“鸳鸯绣出
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用嘴给对方喂东西也叫做“度”,《武王伐纣平话》卷7:“王曰:‘有一宝。

’令一宫人取过来,度与妲己。

”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三折《鲍老儿》:“若是仡搂定舌尖上度与吃,更压着王母蟠桃会。

”《西游记》第39回:“只是元气尽绝,得个人度他一口气便好。

”“度一口气”应该是往嘴里吹口气,类似今天的人工呼吸。

也作“过度”,为同义复词。

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幺篇》:“要往人口里过度的茶饭,打当的干净。

”酒泉地区把用嘴给对方喂东西也叫做度。

如:“维下个妹子没给头,嘴嘴里度给个大豆。


但是非转折连词,而是“凡是”、“只要是”之义。

《张义潮变文》:“圣主委令权右地,但是匈奴尽总仇。

”(115)《百鸟名》:“吉祥鸟,最灵喜,出在台山岩长里,忽然现出彩云中,但是人人皆顶礼。

”(853)《双恩记》:“但是贫寒速遍寻,无论好丑须济(齐)赴。

”(《校注》931)这种用法很早就有了。

董仲舒《雨雹对》:“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

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

荠麦枯,由阴杀也。

”《齐民要术?作酢法》:“有薄饼缘诸面饼,但是烧博者,皆得投之。

”元稹《劝醉》诗:“窦家能酿销愁酒,但是愁人便与销。

”《五灯会元》卷3“百丈怀海禅师”条:“但是三乘教,皆治贪?_等病。

”宋代赵升《朝野类书,文书》:“但是圣旨文书,皆为制书。

”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今奉圣人的命,明日三月初三,但是在京城里外官员,市户军民,百姓人家,或妾或女,都要赴九
龙池赏杨家一捻红。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白:“今夜三更时分,着大众神?o降甘露瑞雪,满山遍峪,但是桑树,都结桑椹子。

”今陇右常说的“但是”也有类似的意义,如:但是个人,都不会这么弄;但是有点本事的人,都不在屋里闲着。

可见是保留古义,
分疏分辩疏解之义,为唐代口语。

《燕子赋》中屡见“分疏”一词。

如《燕子赋》(一):“燕子忽砗出头,曲躬分疏。

”(250)《燕子赋》(二):“雀儿语燕子,何用苦分疏?”(263)句道兴撰《搜神记》“李信”条:“姑闻此语,即将棒杖乱打信头面,不听分疏。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卷8,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有时也作“分雪”,如《八相变》:“太子恒在宫围,不知世间之事。

为复人总衰老,为复只是一人?请不惜情,子细分雪(说)。

”(336)o唐代文献中也有。

如《游仙窟》:“五嫂曰:‘娘子莫分疏,兔人狗突里,知复欲何如!”’据颜师古说,“分疏”源于古代的“解”。

《史记,吕后本纪》:“君知其解乎?”《正义》:“谓解说也。

”《汉书。

爰盎传》:“夫一旦叩门,不以亲为解。

”颜师古注:“解者,若今言分疏矣。

”《淮南王安传》:“内史以出为解。

”颜注:“解者,解说也,若今言分疏也。

”么文心雕龙。

书记篇》的解释更清楚:“解者,释也。

解释结滞,征事以对也。

”可见“解”有解释、申辩之义。

“分疏”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北齐书。

祖埏传》:“高元海面奏埏不合作领军,并与广宁王结交。

埏亦求面见,帝令引
入,埏自分疏。

”《朱子语类》卷66:“信也得,不信也得,无许多气力分疏。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1“分疏”条云:“人之自辩白事之是否者,俗日分疏。

”宋代人用“分说”。

如《从容庵录》:“一庵深藏霹雳舌,从教万象自分说。

”又:“岂容分说。

”《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弟十二》:“向马前睹吏者颤颤兢兢,荒急忙分说。

”话本小说中多见。

“分说”可能是宋人语。

《大词典》“分说”释作“分辩;辩白”,首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众人那里肯听他分说。

”用例较晚。

覆墓旧俗谓葬后三日再往墓地为新坟加土、祭奠为“覆墓”。

《董永变文》:“当感先贤说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直至三日覆墓了,拜辞父母几田常。

”(110)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覆墓,省墓也。

《释氏要览》下曰:‘殡后三日,再往墓所,谓之覆墓。

’”白居易《感元九悼亡诗因为代答三首,答骑马人空台》:“鳏夫仍系职,稚女未胜哀。

寂寞咸阳道,家人覆墓回。

”《太平广记》卷106“E氏”:“唐贞元中,忽暴病卒。

埋已三日,其家覆墓,闻冢中呻吟,遂发视之,果有气。

”(出《酉阳杂殂》)《金瓶梅》第92回:“这敬济坟上覆墓回来,把他娘正房三间,中间供养灵位,那两间收拾与冯金宝住,大姐到住着耳房。

”第99回:“不想那日,正是葬的三日,春梅与浑家葛翠屏坐着两乘轿子,伴当跟随,抬三牲祭物,来与他暖墓烧纸。

”也叫做“暖墓”、“暖坟”、“圆坟”等等。

万历《顺天
府志》云:“京师丧礼,殡不逾时,殡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礼》虞祭之遗意也。

”民国《民社北平指南》:“葬三日祭墓,曰‘暖墓’,俗谓之‘圆墓’。

”又叫“复山”或“复三”。

此俗在南方也有。

《南京采风录》:“坟既成,三日后必再临视,设祭而哭奠,谓之‘复山’,又谓‘复三’。

”“山”即指墓山。

甘谷方言叫撩复山,撩就是往坟堆上添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多在晚上进行。

过作动词,义为传、送、递、给等。

《不知名变文》:“娑婆国里且无贫,拾得金珠乱过与人。

”(815)敦煌曲子词《抛球乐,珠泪纷纷》:“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

”(《敦煌曲校录》)《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过与,给、送给、交给。

”(159)《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长者手中执得饭,过与阁梨发大愿。

”(741)项楚注:“过于:交与。

孟郊《自惜》:‘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明方以智《通雅》卷49《谚原》:“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

”清唐训方《俚语征实》:“与谓之过,如俗呼‘过付’,‘过据’,‘过交’,‘过手’之类……按《唐诗纪事。

元稹(自述)》曰:‘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此‘过’,‘与’义。

”多组成“过与”而为同义复词,即“递与”。

这一用法起源很早。

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卷2:“僧集坐定,王自行水,手自过食与尊者。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杂宝藏经。

佛弟难陀为佛
所逼出家得道缘》:“难陀即出,见佛作礼,取钵向舍,盛食奉佛。

佛不为取,过与阿难。

”《祖堂集》卷7《云头和尚》:“师云:‘到雪峰摩?’对云:‘到。

来时有信上和尚。

’便抽书过与师。

”《东京梦华录》卷6:“裹无脚小幞头子锦袄子辽人,踏开弩子,舞旋搭箭,过与使人。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三煞》:“明日索一般供与他衣袂穿,一般过与他茶饭吃。

”也可单用“过”。

《太平广记》卷13“成仙公条”:“我去,向来忘大刀在户侧,履在鸡栖上,可过语家人收之。

”卷381“霍有邻”:“有佐吏过案,仁杰问是何案。

”《梦粱录》卷20“嫁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忏,得吉无克,方回草帖,亦卜吉媒氏通音。

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

”“过语”即“传话”,“过案”即“送文案”,“过细帖”即“送细帖”。

《拜月亭》第二折《梁州第七》:“可又别无使数,难请街坊,则我独自一个婆娘,与他无明夜过药煎汤。

”“过药”即递药。

此种用法在陇右方言中极为普遍,很多“给”用“过”,如“给钱”叫“过钱”,“传话”叫“过话”,“递东西”叫“把那东西过我”,连“亲嘴”都叫“过嘴”。

锢漏也作锢?I、古路或古露,熔化金属补破漏的器皿。

敦煌文书P.3032((净土寺食物等品人破厉》:“粟二斗沽酒,古露釜子博士用。

”“粟四斗,买铜古路镬子用。

”“粟一硕,于写匠田盈子边卖(买)铁,古路釜子用。

”本作“锢”。

《说文》:“锢,铸塞也。

”徐锴曰:“铸铜铁以塞隙也。

”《急就篇》:
“?G锏键钻冶锢矫。

”颜注:“锢者,铸而塞补,令其坚固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略记字义》:“锢,补釜隙也。

”锢为古代kl-(gl-)的复声母字,即为“锢?e”、“古路”或“古露”。

宋洪迈《容斋三笔?切脚语》曰:“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于史书中。

如以蓬为勃笼,盘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预,角为砣落,蒲为勃卢,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挛,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

”陆游《老学庵续笔记》:“市井中有补治故铜铁器者,谓之‘骨路’,莫晓何义。

《春秋正义》曰:‘《说文》云:‘锢,塞也。

’铁器穿穴者,铸铁以塞之,使不露。

禁人使不得仕宦,其事亦似之,谓之禁锢。

’余案:‘骨路’正是‘锢’字反语。

”《五灯会元》卷20“国清行机禅师”:“若也根性陋劣,要去有滋味处咬嚼,遇着义学阿师,递相锢?I,直饶说得云兴雨现,也是虾?K化龙,下梢依旧吃泥吃土,堪作甚么?”《墨庄漫录》卷1:“适欲唤一锢漏者耳。

”《东京梦华录》卷3《诸色杂卖》;“其锢路、钉饺、箍桶、修整动使、掌鞋、刷腰带、修幞头帽子、补角冠、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辅席人家眚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朱子语类》卷73:“如炉鞴相似,补底只是锢露。

”郭澄清《大刀记》第17章:“当梁永生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的时候,担着锢漏担儿外出盘乡,就经常路过这里。

”山丹人把补锅钉碗的人叫“锢露匠”。

以前北京话补铜铁锅,也叫做“锢路锅”。

酒泉方言中又引申为“将
就”如:六零年的节儿,日子实在锢漏不住。

交割官吏离职、到职交接班,有交割档案、物资、风土人情、下属状况等以及民事办理交接等。

《韩擒虎话本》:“陈王闻语,便交点检在城兵士,便令交割。

”(202)《旧唐书?文宗纪》:“大和元年,甲寅,敕诸道节度观察使去任日,宜具交割状,仍限新使到任一月分析闻奏,以凭殿最。

”刘禹锡《汝州谢上表》:“交割之时,户口增长。

”《唐会要》卷69:“凡刺史交割之时,非因灾荒大郡走失七百?粢陨希?小郡走失五百户以上,三年不得?用。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且初上之时,交领既分明,及交割之日,不见其金,鞫成具狱,伏罪昭昭。

”《靖康稗史》之二:“《大金吊伐录》卷1《南宋誓书》:‘缘辽国尚为大金所有,以自来与契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燕京每年所出税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计钱一百万贯文,合值物色,常年搬送南京界首交割……’”《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小娘子道:“我去之时,也曾央朱三老对我丈夫说,既然有了主儿,便同到我爹娘家里来交割。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第四折:“我存下这一本帐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对象,尽行在上。

我如今――交割,如有欠缺,老夫尽行赔还你。

”《水浒传》第36回:“那公人先去对管营差拨处替宋江说了方便,交割讨了收管,自回江州府去了。

”临夏话里有“手续哈交割清了”,“我啦再没有交割的了”等。

解音gai,锯义。

《庐山远公话》:“十月满足,生产欲
临,百骨节开张,由如锯解。

”(179)锯解,即用锯子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伐木》:“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开解之害。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木性如竹……工人解之以制博奕局。

”宋代陶谷《清异录?木》:“秦陇野人得柏树,解截为版成器物。

”《五灯会元》卷1《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

”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你说杏汤便有,无了板儿。

三十年前解开你,都是板儿。

”《金瓶梅》第64回:“此板还在杨宣榆之上,名唤桃花洞……公公,你不曾看见,解开喷鼻香的,里外俱有花色。

”第67回:“我的儿,你肚子里裹枣核解板儿――能有几句!”郭沫若《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解木的大锯是敌人的废钢甲。

”蒋礼鸿《义府续貂》“解”条说:“解牛为解,以锯析木为解,嘉兴谓以锯析木谓解,读古马切,离散为解,凡纠结,缓而除去之日解,读群马切,如云解开死结、解衣带是也。

不紧曰解,如云解优优,即慢悠悠。

事无关系,非所急亦曰解。

”蒋说是也。

古马切即为gai,音如“改”,是“解”的古音,现读为解jie。

陇右方言中“解”也多读古音,如谓锯木为“解木头”,拉大锯为“解锯”,解开疙瘩为“解疙瘩”等。

也作写作(钅解)、?Y。

(钅解)是解的后起区别字。

《警世通言》卷22:“陈三郎正在店中支分(钅解)匠锯木。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通俗演义》第8回:“后来禅鞋一只,就当了一双,在脚底下穿;椰子剖开来做了个钵盂,长老的紫金钵盂就是他了。

”“?Y”则是解的同音借字。

“解”也有通晓之意。

《广韵?蟹韵》:“解,晓也。

”《礼记?学记》:“相说以解。

”注:“解物为解,自解释为解,是相证而晓解也。

”《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太祖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计于诩。

对曰:‘离之而已。

’太祖曰:‘解。

”’注:“谓晓悟也。

”《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长安两市百姓,悉知玄都观内一客道士,解医疗魅病,兼有符录(篆)之能。

”《百鸟名》:“陇有道,出鹦鹉,教得分明解人语。

”唐代佛家曾使用“解下”一词,意思是悟透佛理,得到解脱。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诸山坐禅解下日,罗汉得道日,提婆达多罪灭曰,阎罗王欢喜日,一切饿鬼总得普同饱满。

”古代常说“解”,是理解、懂得的意思。

《五灯会元》卷3《石巩慧藏禅师》:“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

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

祖曰:汝不解射。

”《红楼梦》第1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贾平凹《秦腔》:“染坊的白恩杰说:‘耳朵割了那成啥啦?’秦安老婆说:‘成啥了?’白恩杰说:‘你还解不开?’秦安老婆说:‘解不开。

’”“解不开”意思就是“不懂”,也说“解不下”、“不解”等。

“解”的这一义项,在各地口语仍然使用频繁。

茅厕《庐山远公话》:“自从远公于大内见诸宫常将字纸秽用茅厕之中,悉嗔诸人。

”(192)元代秦简夫《东堂老》楔子:“你偏不知我的性儿,上茅厕也骑马哩。

”《金瓶梅》第20回:金莲接过来道:“进他屋里去,尖头丑妇蹦到毛司墙上,齐头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