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择题之巧妙解答物理图像选择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巧妙解答物理图像选择题
[考法·学法] 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析物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高三复习的重点、难点,更是当今高考命题的热点。

考查的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计算题。

在高考试卷中,有些题目直接给出图像,通过图像所提供信息进行分析;有些题目没有给出图像,但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解题思路简洁、高效。

复习本讲内容时,要侧重对各个常见图像的理解,掌握图像问题的分析方
法。

一、图像的识别
[全练题点]
1.a 、b 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 =0时刻,b 车
在a 车前方500 m 处,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b 加速时,a 车的加速度等于b 车的加速度
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 、b 两车可以相遇两次
C .在第60 s 时,a 车在b 车的前方
D .在第40 s 末,a 、b 两车相距900 m
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a 车加速度为a 1=1.5 m/s 2,b 车加速度为a 2=2 m/s 2,A 错
误;第20 s 时,a 车位移为x 1=40+102
×20 m =500 m ,b 车没动x 2=0 m ,则x 1=x 0,a 车追上b 车;第60 s 时,a 车位移为x 1′=x 1+40×40 m =2 100 m ,b 车位移为x 2′=40×802
m =1 600 m ,则x 1′=x 2′+x 0,b 车追上a 车,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两车相遇两次,B 正
确,C 错误;在第40 s 末,a 车位移x 1″=x 1+40×20 m =1 300 m ,b 车位移x 2″=40×202
m =400 m ,则两车相距Δx =x 1″-(x 2″+x 0)=400 m ,则D 错误。

2.[多选]甲、乙两个质点,质点甲固定在坐标原点,质点乙只能在x 轴上运动,甲、乙之间的作用力F 与x 的关系如图所示。

若质点乙自P 点(x =2.2 m)由静止释放,乙只受力F 作用,规定力F 沿+x 方向为正,则质点乙沿+x 方向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运动时,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B.乙运动到Q点时,速度最大
C.乙运动到R点时,加速度最小
D.乙运动到R点时,速度方向一定沿+x方向
解析:选BD由题图可知乙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故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选项A错误;乙运动到Q点前,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过Q点后,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故在Q点时,速度最大,选项B正确;在Q点所受的合外力最小,加速度最小,选项C错误;力对质点乙做的功等于F-x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大小,由图像可知,从P到Q合外力对质点乙做的功大于从Q到R合外力做的功,故在R点质点乙速度方向向右且不为0,即乙运动到R点时,
速度方向一定沿+x方向,选项D正确。

3.[多选]在“蹦床”娱乐活动中,从小朋友下落到离地面高h1处
开始计时,其动能E k与离地高度h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h1~h2阶段
图像为直线,其余部分为曲线,h3对应图像的最高点,小朋友的质量
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和一切摩擦。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中小朋友的机械能守恒
B.从小朋友的脚接触蹦床直至蹦床被压缩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其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C.小朋友处于h=h4高度时,蹦床的弹性势能为E p=mg(h2-h4)
D.小朋友从h1下降到h5过程中,蹦床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m=mgh1
解析:选BC小朋友接触蹦床后,蹦床对小朋友的弹力做功,故整个过程中小朋友的机械能不守恒,A错误;从小朋友的脚接触蹦床直至蹦床被压缩至最低点的过程中,蹦床对小朋友的弹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随着弹力的增大,合力先减小后反向增大,故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B正确;由题图知,小朋友在h2处和h4处动能相等,根据蹦床和小朋友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得,小朋友处于h4高度时,蹦床的弹性势能为E p=mg(h2-h4),C正确;小朋友从h1下降到h5过程中,蹦床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m=mg(h1-h5),D错误。

4.[多选](2017·西安长安区一中检测)如图甲所示平行金属板AB之间的距离为6 cm,两板间电场强度随时间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

设场强垂直于金属板由A指向B为正,周期T=8×10-5 s。

某带正电的粒子,电荷量为8.0×10-19 C,质量为1.6×10-26 kg,某时刻在两板间中点处由静止释放(不计粒子重力,粒子与金属板碰撞后即不再运动),则()
A.若粒子在t=0时释放,则一定能运动到B板
B.若粒子在t=T
2时释放,则一定能运动到B板
C .若粒子在t =T 4
时释放,则一定能运动到A 板 D .若粒子在t =3T 8
时释放,则一定能运动到A 板 解析:选AD 粒子在板间运动的加速度a =Eq m =2×8.0×10-191.6×10
-26 m/s 2=108 m/s 2,在T 2时间内粒子的位移x 1=12a ⎝⎛⎭⎫T 22=12×108×(4×10-5)2m =8×10-2 m =8 cm ,因x 1>d 2
=3 cm ,故若粒子在t =0时释放,则一定能运动到B 板,选项A 正确;若粒子在t =T 2
时释放,则粒子向A 板运动,最后到达A 板,选项B 错误;若粒子在t =T 4时释放,在T 4~T 2
的时间内,粒子向B 板加速运动,位移为x 2=12a ⎝⎛⎭⎫T 42=12×108×(2×10-5)2m =2×10-2 m =2 cm ;在T 2~3T 4
的时间内粒子向B 板减速运动,位移为x 3=x 2=2 cm ,故粒子能到达B 板,选项C 错误;
若粒子在t =3T 8时释放,则在3T 8~T 2 的时间内粒子向B 板加速运动,位移为x 2′=12a ⎝⎛⎭
⎫T 82=12×108×(10-5)2m =0.5×10-2 m =0.5 cm ,在T 2~5T 8
的时间内粒子向B 板减速运动,位移为x 3′=x 2′=0.5 cm ;在5T 8~T 的时间内粒子向A 板加速运动,位移为x 2″=12a ⎝⎛⎭⎫3T 82=12
×108×(3×10-5)2m =4.5×10-
2 m =4.5 cm ;因(4.5-2×0.5)cm =3.5 cm>
3 cm ,故粒子能到达A 板,选项D 正确。

5.(2017·南平普通高中检测)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

闭合电键S ,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时发生了光电效应。

图乙是该光电管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 的关系图像,图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a,0),与纵轴的交点坐标为(0,-b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普朗克常量为h =a b
B .断开电键S 后,电流表G 的示数不为零
C .仅增加照射光的强度,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
D .保持照射光强度不变,仅提高照射光频率,电流表G 的示数保持不变
解析:选B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W 0+E k ,变形得E k =hν-W 0,可知题图
乙图线的斜率为普朗克常量,即h=b
a,故A错误;断开电键S后,初动能大的光电子,也
可能到达阳极,所以电流表G的示数不为零,故B正确;只有增大入射光的频率,才能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故C错误;保持照射光强度不变,仅提高照射光频率,单个光子的能量增大,而光的强度不变,那么光子数一定减少,发出的光电子数也减少,电流表G的示数要减小,故D错误。

[全能备考]
1.明确五类图像
2.
(1)坐标轴:弄清两个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

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注意纵轴物理量为矢量情况时,横轴以上表示此物理量为正,横轴以下表示此物理量为负。

(2)图线形状:注意观察图像形状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等,从而弄清图像所反映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像反映的物理意义。

(3)斜率的意义:图线某点的斜率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率,大小等于两个物理量增量的比值。

①x -t图像中两点连线的斜率表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某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v-t图像中两点连线的斜率表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某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这一时刻的加速度。

②W-l图像的斜率表示外力的大小。

③φ -x图像的斜率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④Φ -t图像的斜率表示单匝线圈产生的电动势大小。

(4)面积的意义: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常代表一个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往往表示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的乘积的物理意义。

①v -t图像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②a -t图像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

③F-x图像与x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位移内力F所做的功。

④E-x图像与x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位移两端的电势差。

⑤i -t图像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移动的电荷量。

(5)交点、拐点的意义
①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的含义与图像有关,如x -t图线与x轴交点纵坐标表示开始计时的位置,而v -t图线与v轴交点的纵坐标表示质点的初速度。

②拐点表示图像的斜率大小或方向发生突变。

③同一坐标系中不同图像的交点表示具有相同的物理量,如x-t图线交点表示此刻相遇(在同一位置),v-t图线的交点表示此刻物体速度相同。

(6)坐标单位和数量级:在识图和用图时,一定要看清坐标轴的单位和数量级,如m、cm、×10-3 m等。

二、图像的选择
[典题例析]
[典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可看成质点的物块置于粗糙斜面上,水平面的右端与
固定的斜面平滑连接,物块与水平面及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
相同,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

物块由静止释放,从斜面运动到水平
面上,压缩弹簧到最短的过程中,物块与接触面之间由于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为Q,物块、弹簧与地球组成系统的机械能为E,物块通过的路程为s。

不计转折处的能量损失,下列图像所描述的关系中可能正确的是()
[解析]选C由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热量为Q,根据功能关系得,在斜面上有Q1=μmg cos θ·s1,在平面上有Q2=μmgs2,由数学知识可知Q-s图像的斜率表示摩擦力大小,所以图像为两段倾斜直线,且第一段斜率小于第二段斜率,A、B错误;物块从斜面运动到水平面的过程中,摩擦力做负功,系统机械能减小,E=E0-fs,且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小于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所以E-s图像为两段倾斜直线,且第一段斜率绝对值小于第二段斜率绝对值,C正确,D错误。

[通法点拨]
1.此类问题应根据物理情景,找出两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寻求两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图像。

2.若不能求出准确的函数关系,则应定性判断两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特别要注意两种不同变化的交界点,即对应图像中的拐点。

[集训冲关]
1.一个质量为1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变化但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使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了3 s。

若要使物
体在3 s 内运动产生的内能最大,则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应为( )
解析:选B 由题意可知,物体在3 s 内运动的位移最大时,产生的内能最大。

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 =2 N ,当F =5 N 时,a 1=F -μmg m
=3 m/s 2,当F =3 N 时,a 2=F -μmg m =1 m/s 2,当F =1 N 时,a 3=F -μmg m
=-1 m/s 2。

根据四个图像的情况,作出对应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可知B 图在3 s 内的面积最大,即物体位移最大,故内能最大。

故选B 。

2.[多选]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根竖直放置的平行粗糙
导轨CD 、EF ,导轨上放有一金属棒MN 。

现从t =0时刻起,给棒通以图示
方向的电流且电流强度与时间成正比,即I =kt ,其中k 为常量,金属棒与导
轨始终垂直且接触良好。

下列关于棒的速度v 、加速度a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
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选BD 从t =0时刻起,金属棒通以I =kt 的电流,由左手定则知,安培力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使其紧压导轨,导致金属棒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加速度减小,因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当滑动摩擦力等于重力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当安培力继续增大时,滑动摩擦力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与速度方向相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v -t 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3.(2017·南通模拟)在空间存在着竖直向上的各处均匀的磁场,将一个不变形的单匝金属圆线圈放入磁场中,规定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如图甲所示的方向为正。

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时,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线圈中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 )
解析:选B由楞次定律可判断,第1 s内线圈中电流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为正
值,可知A、D选项均错误;由E=ΔB
Δt·S,i=
E
R可知,第1 s内图线斜率大,对应的电流大,
可知选项B正确,C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