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实践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实践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公寓逐渐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公寓;新方向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使本来应该非常纯洁的大学校园变得不再是一片净土,也使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据卫生部的调查: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
《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出现敌对情绪。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针对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甚至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同学们从这个时期的成长困惑中解脱出来。
而无论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式的健康教育渗透,还是通过在校园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虽取得了相当成效,却都忽略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阵地——学生公寓。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公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日益成为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优化育人环境、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咨询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新方向。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宿舍内表现突出
对大学生而言,宿舍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不仅是休息的地方,
也是各种有着性格差异的人相互接触与交往的场所是一个小家庭、小社会。
在这里,集体生活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亲友,开始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由于多种原因,如不同个体差异、缺乏交流技巧以及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还有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猜疑与闭锁心理等内部原因,使得大学生在宿舍内的这种本应和谐的关系并不和谐。
3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的做法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几乎所有学区都聘用至少获得硕士学位的心理学工作者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心理学服务。
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学校也聘用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引导工作。
发展至今,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1)坚守平台,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学校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许多高校都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有的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为必修课程,赋予相对高的学分。
此外,还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他们还对学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概况,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等。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或聘请了心理健康咨询专家。
这种做法着眼于学生的教育和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堂和课外活动,采用集体或个别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高校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定期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当前高校心理健康维护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体系在集体辅导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却忽略了目前大学生所处年龄期的一些特征,也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更大的可以开辟的阵地——学生公寓。
由于大学生正处青年中期,自主意识强烈,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有比较敏感的认识。
集体辅导的形式可以从整体上解决普遍范围内的普遍问题,但对于个别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难免有所疏漏。
由于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加之许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存在误区,导致目前很多高校耗费了很多心血才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出现了心理健康咨询老师长期在咨询室坐“冷板凳”的现象。
目前大学生对心理问题认识存在以下误区:
(1)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是丢面子的事。
许多同学认为肉体有了疾病不算什么丢面子的事,而一旦有了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则其家人和亲戚就会千方百计加以掩饰,否则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取笑。
(2)认为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一回事。
一般心理问题指的是由一般的适应不良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如烦恼、痛苦、忧伤、紧张、痛苦、愤怒或敌意等。
这里,适应主要包括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学习与工作适应等。
而心理障碍通常指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3)心理医生只管治疗心理障碍。
其实,除了向有心理障碍或正在康复中的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外,心理医生还向人们提供心理咨询,以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走出情绪低谷,并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潜能。
而同学们却认为如果谁向心理医生求助了,谁就是精神病。
正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存在以上误区,而目前高校所建立的心理健康维护体系多以学生处为中心,以各院系学工部门为支撑,的确使同学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却不敢把自己内心的“小秘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朝夕相处的同学,是一群完全熟识的人,他们害怕这件“丢面子”的事,这就直接导致了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体系只能在广泛意义上取得成功,却忽略了深层次的问题。
5在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必定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包括社会心理氛围、群体心理氛围、人际心理氛围、组织心理氛围等。
学生公寓可以说是以学生群体为主要构成的具有社会、群体、人际、组织等属性和功能的微观社区。
走入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是在社区的范围和环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和有效的形式,是学生社区综合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的深入尝试。
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激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学生主动接纳,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小秘密”被熟识的同学和老师“取笑”,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
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碰到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纠葛等问题时,可以向公寓管理老师(具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求助。
同时,在公寓内开展心理辅导能为他们提供宣泄、解开心中矛盾、恢复心理平衡的机会和场所,这也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很好的补充。
6开发学生公寓心理健康维护阵地的工作模式
通过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学生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把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怀限于讲堂或办公
室,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体系。
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负责为保健员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院系常务心理保健老师主要负责管理与组织班级心理保健员的日常工作,学生公寓健康辅导教师主要负责管理各学生公寓心理保健员的日常工作,院系辅导教师和公寓辅导教师都与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
其中,学生公寓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由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的宿舍管理老师担任,各学生公寓心理健康保健员由经过培训的各公寓管理老师和楼长、层长担任。
各级心理保健联络员主要负责心理辅导中心、常务保健教师与班级心理保健员个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由学生担任)。
学生公寓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直接与心理健康中心沟通。
基于学生公寓这一心理健康维护阵地的心理健康维护体系将专业辅导、行政管理与个体资源相互整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现难、治疗难的问题,提高心理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可见,作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基地,高校学生公寓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海荣,赵冰洁.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校园心理,2009(5):325-327.
[3]冯光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