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电容器》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电容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电容器的概念,知道常见电容器的种类和构造。
(2)掌握电容器的电容定义、单位及物理意义。
(3)理解电容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电容器电容的影响因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
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电容器的概念和电容的定义。
(2)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探究电容器电容的影响因素。
(2)对电容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电容器示教板、静电计、各种电容器、电源、导线、开关、小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等,指出这些设备中都用到了电容器。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吗?它在电路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容器。
2、电容器的概念
(1)通过实验演示:将一个电容器与电源、开关、小灯泡连接成电路。
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2)讲解: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储存电荷的装置。
当电容器与电源接通时,电源会对电容器充电,使其两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3)展示常见的电容器实物,介绍电容器的种类和构造,如纸质电容器、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等。
3、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1)实验演示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将电容器与电源、开关连接,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
(2)讲解充电过程: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流逐渐减小,电压逐渐增大,直到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充电结束。
此时电容器储存了一定的电能。
(3)实验演示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将充电后的电容器与一个小灯泡连接,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4)讲解放电过程: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通过电路中和,电流逐渐减小,小灯泡逐渐变暗,直到放电结束。
4、电容的定义
(1)提出问题:不同的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不同,如何描述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呢?
(2)实验探究:将两个不同规格的电容器分别与电源、开关、电
压表连接,闭合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
(3)讲解:电容器所带电荷量 Q 与两极板间电压 U 的比值叫做电容,用 C 表示。
即 C = Q / U 。
(4)介绍电容的单位:法拉(F),并说明 1 F = 1 C / V 。
常用
的单位还有微法(μF)和皮法(pF)。
5、探究影响电容的因素
(1)提出问题: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根据电容器的结构和充电、放电过程,猜想电容可能与两极板的正对面积、极板间的距离、电介质等因素有关。
(3)实验探究:
探究电容与两极板正对面积的关系:保持极板间距离和电介质不变,改变两极板的正对面积,测量电容器的电容。
探究电容与极板间距离的关系:保持两极板正对面积和电介质不变,改变极板间的距离,测量电容器的电容。
探究电容与电介质的关系:保持两极板正对面积和极板间距离不变,改变电容器中的电介质,测量电容器的电容。
(4)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容与两极板正对面
积成正比,与极板间距离成反比,与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
6、电容的应用
(1)介绍电容器在电子电路中的广泛应用,如滤波、耦合、调谐等。
(2)举例说明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闪光灯、电
力系统中的无功补偿等。
7、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容器的概念、充电和放
电过程、电容的定义和单位、影响电容的因素以及电容的应用。
(2)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如电容的概念和影响电容的因素。
8、课堂练习
(1)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
行反馈和纠正。
9、课后作业
(1)布置书面作业,如课后习题、拓展阅读等。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容器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电容
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但在探究影响电容的因素实验
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