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识图与金工》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识图与金工》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识图与金工
适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职业技能形成时间前移。
其课程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汽车识图部分;二是金工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汽车识图》有关国家标准和强化识读图、绘图的技能;第二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钳工部分所需要的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独立完成相应零件钳工加工的能力。
《汽车识图与金工》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培养汽车维修专门人才为主,同时也能培养出现代轿车的机、电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性能检测、汽车维修企业业务管理等人才,而专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在知识、技能上要求具有较强的图样识读、绘制能力和一定的钳工工艺知识、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该课程是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写,其总体设计思路是:
1)课程以学生时刻“心记国标,眼识图样,左手配件,右手工具”为编写思路,以最新的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为标准教学。
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顺序,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职业技能为中心,通过任务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2)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3)该课程利用工艺与创新金工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达到“下得去、用得上,就业的首岗能力——汽修部分钳工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
4)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课程的考核方式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小组互评成绩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结合任务分析、成果展示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教学与任务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家、行业相关标准,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的基础知识、基本体、组合体的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零件表达画法。
能掌握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等基本操作技术。
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职业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正确使用绘图仪器画图的方法。
2)掌握用正投影对空间物体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图方法。
4)掌握国标表格中参数的查找方法。
5)了解钳工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的地位和作用。
6)掌握钳工锉削、锯割、钻孔、锪孔、铰孔、攻丝基本知识和钳工工艺理论。
(2)能力目标
1)能够掌握绘图的“基本功”,具有运用所学的投影理论、绘图技能,识读相关图样的能力。
2)能够正确的识读简单零件图和装配图。
3)掌握常用钳工工具、量具、设备的使用方法,熟练锯、挫、钻等钳工专业技能。
(3)素质目标
1)养成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
2)培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品质。
3)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78–82)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1)本课程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要充分体现“心记国标,眼识图样,左手配件,右手工具”为编写思路,以最新的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顺序,以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通过任务加强技能训练。
(3)教材应图文并茂,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职业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建议
(1)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产品质量和加工经济性的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2)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挂图、多媒体、案例分析等手段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小组互评成绩及考试情况,从而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结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摄像等多媒体课件和模型库,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利用各种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