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敬畏自然》第一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自然》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
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提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人与自然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人:
投影:人与自然关系的动画
师: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
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
越严重的生态问题。
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1.音形
①敬畏②蓬péng蒿hāo
③精巧绝伦④不自量力
⑤相形见绌chù⑥咫zhǐ尺
⑦深邃suì⑧狼藉jí斑斑
⑨混淆xiáo ⑩鲲kūn鹏斥鴳yàn
(11)高深莫测 (12)不值一提
2.字义
①殊不知:竟不知道。
②不自量力: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③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④咫尺之间:比喻距离很近。
⑤狼藉斑斑: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⑥诚然:的确。
⑦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⑧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
⑨相形见绌:和同类事物相比,显出不足。
三、文体常识及解题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解题
敬——“尊敬”、“敬重”、“恭敬”。
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
畏——“怕”“畏惧”之意。
敬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怕”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
敬畏自然:
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怕”,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
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四、影音欣赏
多媒体播放敬畏自然的课文朗读配以相关图片。
五、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段意,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投影:
一(第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
二(2—10段)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
三(11段)人应当敬畏自然。
思路: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六、探讨写作特色
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对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
1.拟人手法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用拟人手法,在表达上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2.反问
反问句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试比较下列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语言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请观察下列图片,写下你的感想
图片内容:
1.“烤”问苍天
2003年8月的韶关对雨水的渴望。
干裂的池塘,渴死的河蚌,久旱未逢滴雨。
2.顿成泽国
2003年7月12日,安徽蚌埠临北乡。
淮河洪水泛滥,将两岸房屋淹没,几万村民痛失家园。
3.殃及池鱼
2003年10月,南海区南庄镇堤田村,原来保护得很好的自然环境,现在已经遭到一定的破坏,农民刚盖起的新房倒影,陪伴着死在荷塘里的鱼。
4.亡羊补牢
2003年8月1日,一位渔民的孩子拿着今年休渔后第一次开捕打回来的鱼在玩耍。
经过五年的暑期休渔,汕头南澳岛附近的渔业资源得到初步恢复,渔获也逐年增加。
5.人文关怀
2003年11月是“野生动物保护月”,广东省、广州市林业局和森林公安在代号为“绿剑行动”的清查野味行动中,查获了大批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这只被救的白鹭,嘴巴已经开裂,血迹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