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文化的传承
酒,尤其中国白酒,是一种传统饮品,也是一种现代商品,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即如酒界热衷的“酒文化”、“文化酒”,在如此众多的商品世界,实不多见,说明了国人传统饮酒文化的源远流长且与人们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酿酒,商代的甲骨文有形象的记载,而后晋代“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成芳”的史籍佐证,经唐、宋、元、明、清而至当代的蓬勃发展。

酒,自其诞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酒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浸淫,中国文化和文化人格沉淀了太多酒的激情,酒的喜悦,酒的伤感,酒的启发和酒的刺激。

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已从茹毛饮血式的生理需求演绎发展为当今对文化的诉求,在淡化富有营养、舒筋活血、杀菌解毒、驱寒治病等功能的同时,看重的是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氛围,享用的是产品内在的文化蕴含与独特的精神价值。

酒,作为客观物质的存在,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让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也能让人忘却世间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更能让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常言道:文有文德,武有武德。

饮酒自然有酒德。

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饮者就注重酒德,这是我国之所以没有饮酒成为社会公害的关键所在。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王朝失败于酗酒,第一次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饮酒以不醉为度,每个人都可以喝不少酒,但应以不酒为限。

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为谣,义也”,这里的“谣”
是指饮酒过量,为了保持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

《礼记·乐记》中说道:“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

”这里说的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

当时饮酒之礼规定得很具体,规定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绝不可以强灌,饮而成欢,不生是非。

古代传说“文王饮酒独钟,孔子百觚”,王充论衡语增篇就大加驳斥,他说:“文王之身如防风之君,孔子之体如长狄之人,乃能堪之。

”且“文王孔子乃率礼之人也”,何至于醉酗乱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就连清代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也做过这方面的记载,“失水则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后的姿态很像,于是,人们就习惯用“醉如泥”一词来形容一个人醉后的形态。

就我孤陋的见闻所及,无论是“青州从事”或“平原督邮”,大抵白酒一斤或黄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头昏目眩、粘牙倒齿。

惟酒无量,以不及于乱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不为酒困,便是高手。

先人老子告诫孔子: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以,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的真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