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亭玉立皆有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亭”:亭亭玉立皆有情
作者:何为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3期
京口北固亭,传说东晋蔡谟于北固山所建,因为北临浩浩长江,又称北顾亭。
罗贯中《三国演义》演绎刘备病殁白帝城后,孙尚香在此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后世百姓为纪念此事,或称为祭江亭。
明朝崇祯年间重建,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
“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
(《说文》)”亭,象形,小篆字形中,“丁”象矗立的亭柱。
而《释名·释宫室》云:“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亭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以供行人休息,古人常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成为诗文里的常见意象,成为离人恋恋不舍的饯别之所,频频穿梭于唐诗宋词元曲中。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离别时刻无穷无尽的孤寂、伤感沉重的情怀,与万里江山同在。
崔莺莺长亭送别张生,两人恋恋不舍的离情,成为《西厢记》流传甚广的经典桥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亭”,常与“芳草”“杨柳”“夕阳”等意象连用,营造出悲伤离别的氛围,创设出一股惆怅之感,依依惜别的深情。
《亭前柳》甚至成为风行一时的词牌,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作为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有亭长。
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多以服兵役满期者充任。
东汉都城洛阳设有二十四街、十二城门,每街一亭、每门一亭,东汉末年后渐废。
亭长虽属小吏,与当时的京官(丞相、御史、太尉)相比,甚至与地方官(郡守、县令)相比,都不值一提。
当然,也有一些闻名于世的亭长,单是《史记》,就为后人留下了三个关乎亭长的千古传奇。
声名最大的当属泗水亭长,以草莽英雄开创大汉王朝四百年,至今高祖回乡的《大风歌》,依然在民间传为美谈。
其次是乌江亭长,被项羽称为“长者”,力劝项羽东渡乌江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但自刎前也感受了人世间最后的温情。
最后是南昌亭长,为德不终。
韩信年青时贫穷不能治生商贾,曾蹭到故人亭长家寄食数月,终遭亭长妻子厌弃,怒绝亭长而去。
相对于开国皇帝刘邦而已,后两个亭长无名无姓,像个代号,本不足挂齿,但因沾了项羽、韩信的声名,流传至今。
一部分亭发展为驿亭,成为古代驿站供行旅休息之所。
驿亭,也称为亭邮、亭寺、亭舍、亭置、亭驿等。
一部分亭变为亭戍,成为设在边塞以观察敌情的岗亭。
一部分亭发展为园林景点,这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因为造型轻巧美观,选材不拘,布设灵活,亭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中。
出于对自然的模仿,古人因地制宜,匠心运用,将亭融合于山水之间。
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往往画龙点睛,成为园景“亮点”。
《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
图可略式也”。
亭,通常为开敞性结构,形状多样,散落大江南北。
多年以后,追忆逝水年华,散落人间的某个亭子,或许会成为我们人生往事珍藏的片段,难以忘却,正如“常记溪亭日暮”。
为了让人流连忘返,一些园亭还讲究文化内涵。
苏州沧浪亭朴实文秀,以比例、尺度、韵致及色调等取胜。
北宋苏舜钦购得,命名“沧浪”,得名于《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
”后人题咏“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可谓契合亭意。
中国四大名亭都体现着亭的文化内涵,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也留下了文人墨客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1695年,清康熙工部郎中江藻于慈悲庵内建陶然亭,得名于白乐天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晚清时期,张之洞与李文田对饮陶然亭,一时兴起,以“陶然亭”向李索对。
李以“张之洞”对之,属于无情对。
无情对是对联的特殊种类,上下联要求绝对工稳,但两联意思又风马牛不相及。
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自是绝妙,字字对仗工稳,自然天成,令人拍案叫绝。
亭,仿佛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根根钉子,亭亭独立,美轮美奂。
不论是各式园林之亭,还是像亭子的小房子(如书亭、邮亭、报亭),都是匠人独出心裁的结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意象。
譬如《爱莲说》,“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的“亭”,引申为挺直或笔直,如亭立、亭亭植立、亭亭袅袅,表面描写莲花亭立,实则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绘出一幅傲然直立、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
一种凛然而不可侵犯的美感,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留存于我们内心深处,具有不可撼动的审美意义。
不论长亭更短亭,还是园林之亭,都飽含着离人的一片深情,观景者的一往情深。
亭亭玉立,亭亭处处皆有情。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