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都学刊 第14卷 1998年第3期 (总第57期)
试论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裴 蓓
提 要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所起到的积极的社会作用与消极
的历史影响,并揭示了纵横家们至西汉武帝时消亡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 战国时期 纵横家 社会作用 历史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当时及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当推“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农、杂、小说、纵横等“十家”。
十家又可分为两类:其一,其思想主要探索纷繁复杂世界背后所隐藏的某种永恒不变的规律,他们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沉浸于建立长治久安的千年帝国,即寻找一条既维护上下尊卑秩序但又不扼杀人性基本生存条件的治国之道。
他们是精神的贵族,然而在现实行动中却处处碰壁。
这类学派如儒、墨、道、名、阴阳、杂等。
另一类,他们非常注重社会实践,对待世界的态度是主动的,忽视对深奥理论的探研,以行动实现自身的价值与追求,纵横家是第二类中的典型。
纵横家注重研究现实社会与天下形势,特别讲求“致用”之学。
他们自由地奔走,为统治者提供充分选择人才的机会,使各国都形成了“人才群”与“智囊团”。
一批精英人才聚集智慧,可得出最接近真理,最符合实际的方案。
有时纵横家直接掌握国家权力,对内参预军国大计,对外联盟他国,策划邦交,操纵着天下的形势,被称为“倾危之士”。
时人称赞他们说:“张仪、公孙衍
岂不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
” “且夫苏秦,特穷苍掘门桑户卷枢之士耳,伏轼
尊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能抗。
” 战国是“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之
秋,” 纵横家承担了转危为安,运亡图存的义务,对内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支持新兴势力,提倡开明政治,主张安国保民;对外他们奔走各国,扶弱抗暴,纵横捭阖,影响各国的内政邦交,对社会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巩固新兴政权。
新兴势力为了巩固政权以适应争霸的需要,急需有真才实学之士帮助自己。
纵横家大都“无恒产”,来自社会下层,接近现实生活,体察民情,知道国家富强的症结何在,所以他们都积极参加各国的变法革新运动,支持进步激进势力,主张安国保民。
惠施曾劝魏惠王说:
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
子头也,何为不为?
陈轸多次劝说楚王要施行开明政治,尊敬贤才,爱护百姓。
楼缓在赵时,积极支持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的进步革新。
苏秦也多次劝燕昭王要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体恤百性。
当时社 《吕氏春秋・爱类》。
《史记・李斯列传》。
《战国策・秦策一》。
《孟子・滕文公下》。
会的潮流是以新代旧,纵横家适应了这一潮流,以全新的观念努力激扬之。
(二)移风易俗,建立新的道德观念。
由于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统治者开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纵横家来自社会下层,一无所有,不大患得患失,一旦得到君王的信任,往往能公而忘私,尽心效力,从而改变了官吏的素质,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
纵横家是彻底功利主义者,丝毫无视传统道德,只要认准目标,就不计手段,运用各种方法实现。
他们从不以道德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认为信、廉、孝、礼只是一种个人修养,“所以自为
也,非所以为人也。
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 主张不必拘于出身贵践、品行优劣,只要能
建功立业皆可用之。
纵横家以一言一行冲击着旧道德,并确立新的道德体系。
(三)扶弱抗暴,维持天下均衡。
齐、秦两强凭借自己的强大,蚕食邻国土地。
各国为求安全,只好割地求和,魏国、韩国经常被迫向秦割地,他们都感到“薪不尽,火不灭”,其他各国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大国的干涉和入侵。
于是纵横家就奔走于各国,帮助建立联盟,扶弱抗暴。
进入战国中期,天子益衰,诸侯益强。
各大国纷纷打出“王”号,表示自己将取代周天子而统一天下。
秦、齐称王没有人敢反对,但中小国要称王号就不那么容易。
中山国是鲜虞族建立的国家,地方五百里,势力不太大,中山君想称王遭到了齐国的激烈反对。
齐王声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纵横家公孙衍就出面奔走,他往来于燕、赵、韩、魏、中山
王国之间,进行联盟活动,史称其“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
在他的斡旋下,燕、韩、魏、赵、中
山五国于公元前323年,进行“五国相王”,顶住了齐国的压力,互相承认了王号,跻身于秦、齐同等的大国地位。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乘机派兵攻燕,占领了燕国,由于齐军杀戮无辜,十分残暴,引起了燕国百姓的反抗。
为了拯救燕国,纵横家纷纷奔走各国,推赵武灵王为首领,联合楚、魏。
在纵横家的游说下,楚国派卓滑、魏国派惠施带兵赴赵,准备与赵国一道“伐齐而存
燕,” 齐国见势不妙,只好从燕国撤兵。
自齐国衰败以后,秦国独强于诸侯。
合纵连横的内容就变成了“宾秦”与“事秦”了。
随着秦国的不断东进,山东各国都感到了秦国的野心,开始联合起来。
合纵之士就积极奔走,组织了一次次的联合抗秦活动,扼制秦国的攻势。
长平大战后,秦兵进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合纵之士就纷纷奔走,经过多方努力,促成魏、楚、赵的联盟,在邯郸城下打败了秦国,解救了危难。
(四)施展外交手段,辅助军事进攻。
在战争的间隙,各国的纵横之士都大肆活动,他们经常运用各种手段,瓦解对方的联盟,造成对手的孤立,以配合军事进攻。
秦惠王时,秦国欲向东发展,但齐、楚联盟使秦很惮忌。
张仪就出使楚国,用欺诈的手段拆散楚齐之间联盟,秦国见楚国孤立无援,就大举攻楚,大败楚国,夺取楚之汉中郡。
燕昭王继位以后,为了报亡国之仇,打败强大的齐国,他一方面在国内励精图治,积蓄力量。
一方面派纵横家苏秦到国外大搞间谍活动。
苏秦秉着孤立齐国、结盟他国的目的,在赵、魏、齐等国大肆活动,遍结各国的权臣,分离齐与各国的关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韩、魏、赵等国大举攻齐,大破齐军,报了宿仇。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秦不仅依靠能征惯战的勇士去攻城掠地, 《战国策・赵策三》。
《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战国策・燕策一》。
纵横家的游说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连横之士陈弛到齐国用重金收买齐权臣后胜及齐王左右亲臣,使齐国一直与秦保持友好关系,拒绝参加山东各国组织的合纵攻秦,减少秦统一阻力。
蔡泽入燕搞连横,燕派太子丹入秦为质,拒绝援助受秦攻击的三晋。
顿弱在赵国也大肆进行收买活动,赵相郭开及悼太后都成了亲秦派,他们排挤、打击主张抗秦的将领,驱逐了廉颇,冤杀了李牧,帮助秦国顺利攻取了赵国。
纵横家的这些活动都有力地配合了秦兵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每一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纵横家的发展也是如此。
在兴起之时,纵横家适应时代的需要,倍受诸侯的亲用,从布衣一跃为公卿大夫,为了报恩,他们施展纵横捭阖的才能,尽力为主人卖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外出乘坚策肥,前呼后拥,在家钟鸣鼎食,歌乐盈耳,优裕的生活消磨了他们的进取精神。
旁人见这些纵横之士只摆弄几下舌就从穷光蛋一跃成为富豪,就把游说看的过于轻松简单。
在繁重劳役赋税的压迫下,认为从师学技,游说干禄是一条脱离苦海、追求富贵的捷径。
宁越是中牟的农民,因“苦耕稼之劳”,就问朋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朋友答曰:“莫如
学,学,三十则可以达矣!” 宁越遂弃田而从师学业。
国家招贤与权臣贵族私家养客风气的盛
行,也刺激了从事生产劳动者投机取利的欲望。
所以到了战国后期,大批生产者“释本而事口舌”,以致于纵横家人数猛增,流品日杂,许多人本无真才实学,只投靠某个纵横家门下,寻一些游说之辞加以背诵,就开始进行游说。
他们既缺乏治国之术,亦无邦交谋略,只会卖弄口舌,纯粹是好逸恶劳,追逐富贵。
大批劳动者脱离生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破坏了“耕战”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军队的士气。
前方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才获得一点利益,游说之士凭口舌就位至公卿,强烈的对比,沮丧了战士的斗志。
另外,纵横家那种“士不怀居”,“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处世思想与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权相冲突。
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确保“耕战”的施行,许多学者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限止纵横游说之士的理论。
其中最有名的是荀子与韩非子。
荀子认为:
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民主,下不足以和齐百
姓。
然口舌之均,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谷阝之属,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
之。
荀子把纵横游说之士看作比盗贼更对国家有害的人,建议国君严厉打击。
韩非子进一步指出: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
而贰人主之心。
其言谈者,为设作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他将纵横游士比作危害国家的“蠹虫”,建议国家铲除之,认为“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
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
随着帝国体制的奠定,专制王权需要绝对的地位。
大量劳动者脱离生产,势必瓦解帝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中游离人口的增多,无疑对专制统治具有相当大的离心作用,纵横家那种“士无定主”的思想与专治体制所需要的君臣伦理相矛盾。
现代学者研究古代帝国的政治系统时提出了“自由流动的资源”(fr ee -flo ating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五蠹》。
《荀子・非相》。
《吕氏春秋・博志》。
resources)的概念。
这“资源”包括人力与物力两方面。
帝国的政治系统是否有效地施行统治,
取决于对这“资源”的调节与控制。
帝国初建时,君王权力不大,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利,他们需要“自由流动资源”的增长,这一方面可以瓦解世袭贵族的基础,又可补充壮大自己的力量。
然而,等到君王稳固地确立了专制独裁地位以后,这种“资源”也会影响自己的统治,他们就要限制之。
战国纵横家就属于“自由流动资源”中的重要部分。
战国后期,各国都通过各种方式对纵横游士进行控制。
《云梦秦简》中就明文规定:“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
”又曰:“有为
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
” 秦国军功地主就借“郑国事件”掀起
排斥纵横之士的浪潮,秦王政也为此下过《逐客令》。
这种政策在秦统一以后更变本加利地施行。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统治失去了控制,形成了类似战国的混战局面,士人正常的仕进之途被阻塞了,进而转入非正常的自由竞争,纵横业一度复兴,涌现出一批纵横人物,但这与战国纵横家已大不相同了。
汉建国后,国家趋于太平,到汉武帝时期,文治武功都达到了全盛,社会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帝国开始以正常渠道选择官吏,“自由流动资源”受到极大限制,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开始为整个社会所不容。
武帝登基元年就下诏:“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真言极谏之士。
”丞相卫绾上奏曰:“所举贤良,或诏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
政,请皆罢。
” 武帝批曰:“可。
”这样一大批习学纵横游说之术的士人就被排斥于统治层之外。
武帝还对私家养士的大臣与诸侯进行严厉打击,魏其侯窦婴为此丧命,淮南王安、衡山王赐、江都王建也遭诛杀,他们的门客被杀者达3万人。
自此,大臣们再也不敢私养门客了,就连皇帝的宠臣、功勋卓着的大将军卫青在别人劝他招养游客时,卫青说:“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
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
战国纵横家到了汉武帝时期就走完了自己的道路。
大部分纵横之士从此改换门庭,习学儒术,进入统治阶层。
有时他们以皇帝或大臣们的幕僚身份出现,进行一些纵横活动,但这与战国纵横家有本质的不同了。
[裴 蓓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邮编 710054]
(收稿 1997-10-20;责任编辑 毛曦) 《汉书・卫青传》。
《汉书・武帝纪》。
《睡虎地云梦秦简・游士律》。
S ・N ・Eis ens tadt,T he Political s ystem s of Em pires :The Ris e and Fall of T he His torical Bureaucr atic S ocieties,Free Press ,1963,PP 27-28、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