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不同品种间种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豆不同品种间种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作者:陈建峰曹保健韩林李来泉冯光梅
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18期
摘要:对2个不同的蚕豆品种分别采用清种和间种2个方法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间种能促使2个品种抗性互补,实现品种间杂交优势,从而提高产量,与清种相比增产幅度在5%左右;对品种搭配提出了基本原则与要求。

关键词:品种间种;群体结构;抗性互补;品种搭配
辉县市群众在多年的蚕豆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不同品种间作栽培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该技术是指特定的2个蚕豆品种以1:1行比相间种植或种籽混合点种,利用2个品种杂交优势和抗性互补的原理来实现增产的一种方式。

由于该技术不需要增加生产成本,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近年来在当地蚕豆产区逐年扩大。

为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数据,我们设计了本试验,对本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进行了求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本试验于2010年10月中下旬在辉县市胡桥乡胡桥村进行。

试验地面积333㎡,壤土,上茬为小麦,肥力中上等,肥力均匀,排灌方便。

1.2 试验设计
试验品种使用在辉县市推广面积较大的郑单双绿5号(代号A)与沁后本1号(代号B),分别由北京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浚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设计方案为:A清种,B清种,A、B以1:1行间种3个处理,随机排列,3次重复。

每个处理设1个小区,小区行长
6m,宽4m,行距0.67m,株距 0.25m;设计种植密度3000株/667㎡。

一共9个小区,试验小区外围设2m宽保护行。

4月15日播种,9月10日全区收获,脱粒晒干计产,栽培管理同大田。

1.3 考察记载内容
收获前调查成株高度,起荚位高,收获后考察小区产量。

2 结果分析
2.1 株高
从表1可看出,2个品种在清种与间种情况下株高的不同,间种条件下A、B品种株高分别比清种提高了23%与9.6%。

见表1。

2.2 起荚位高
在间种条件下,2个品种均比清种时起荚位高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7.9%和37.7%。

见表2。

2.3 产量
从产量考察结果看,间种比清种产量都有提高,比2个品种清种平均产量增加19%。

见表3。

3结果与讨论
本试验证明,在大田管理水平小,采取2个品种间种具有增产作用,2个品种1:1行间种可比清种时平均产量提高19%左右。

2个品种间种创造了一个新型的群体结构,利用品种之间在形态上的遗传,生理上的差异,构建出一个新型群体,通过这种新型群体结构来解决个体之间的通风透光问题;其次,品种间实现了大田群体内部的抗性互补,通过不同品种对病害、虫害、风害、高温、干旱、低温、湿害以及环境污染等各种逆境反应,以及光合利用、养分吸收、生理代谢等方面达到互补、互促及平衡,保证在遭遇自然灾害等不利条件时,通过不敏感品种对灾害的缓冲作用,来缓解对敏感品种带来的损失,起到稳定产量的作用。

尽管增产幅度不是十分明显,但由于没有额外的人力、物力等成本的增加,还是具有推广价值的。

考虑品种搭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生育期相差在4~5天以下。

生育期相差太大,会引起授粉不遇、授粉不良、收获不同期,以及管理过程中施肥、浇水等对某一品种的不适时,难以实施高效管理。

株高相差宜在0.2m左右。

株高相差过大,矮杆品种会减产明显。

品种血缘关系适当要远,以利于杂交优势的发挥。

农艺性状尽量互补,通过优缺互补来实现大田群体的抗性平衡,提高群体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种子质量确保达标。

以保证苗匀苗齐苗壮,避免由于某一品种种子质量不达标而出现被“欺负”致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桂夙,肖靖秀,郑毅.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对钾的吸收及对蚕豆赤斑病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2王家和,王崇德,陆宁.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4)
(责任编辑舒丹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