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家教故事3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家教故事30篇
1.曾参杀猪教子
曾参(shēn)(公元前505年——前436年)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很重孝道,《史记》上说孔子以为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
曾参又注意修养,《论语》上记载有他的修养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他强调做人要诚实,自己以身作则,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上街,他的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求跟着去。
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回家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家,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雪亮的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
他的妻子赶忙制止他说。
“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
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就不容易相信了。
这样做,对家教是很不利的。
” 结果,曾参说服了妻子,还是把猪杀来煮了。
2.孟母三迁与断织
孟子(约公元前370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能成长为一个大学问家。
首先得归功于孟母。
孟轲三岁时死了父亲,养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母亲的身上。
孟母是一位勤劳善良又有见识的妇女,丈夫死后,她靠织布、帮人浆洗过活。
孟轲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念书,当时他常住的地方有一些坟墓。
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坟场玩耍,看到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小朋友们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这类游戏来。
孟母见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小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
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
孟母见了很不高兴,决定再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到了学宫旁边,字宫就是学校的校舍。
学宫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读书人,文质彬彬,有时学宫里还举行祭祀,纪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学者。
孟轲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也带着小朋友玩行礼的游戏。
孟母见了,这才放下心来。
从此孟家就居住在这里。
可见孟母在教育儿子上是多么熬费苦心,同对又表现出孟母的见识,她虽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懂得环境对小孩子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还很懂得教育方法。
孟轲长大一点,便就学于子思门下,但读书不用功,有一次竟逃学提前回了家。
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早回来,诧异地问:“你已经学好了吗?”
孟轲回答:“没有!”
孟母拿起剪刀把织的布剪断了。
孟轲紧张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
母亲说:“你中途停学,和我中途断织是一样的事。
君子只有经过学和问才能有广博的知识,以后一生做的事情才能顺利,避免祸患。
现在你没到放学就跑回来,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好比我们家是靠我织布生活的,现在我把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吃饭和穿衣的来源也就都断了。
”母亲的教育方式给孟轲很深的印象,从此,他下决心刻苦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者。
3.子发母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
有一次,子发奉楚宣王之命,带兵和秦国作战,在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
使者见过楚王以后,又到子发家,问候子发的母亲。
子发母问来使:
“兵士们都很好吗?”
使者说:“军队里还有一点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
子发母又问:“你们的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
”
子发的母亲听了很不高兴。
子发打败秦军凯旋而归,他的母亲却紧闭大门,不准儿子进家,并且派人对他说。
“你听说过越王勾践伐吴的事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
虽然大家并没尝到酒味,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5倍。
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
越王又把它分给了士兵。
虽然大家并没有能够吃饱肚子,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10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是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
“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
这样做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只是出于偶然,并不是你的功劳。
你这样做,还能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门算了。
”
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向母亲承认错误,表示决心改过,他母亲才叫入打开大门,让他回家。
我们常听人说:“孩子大了,不由父母了。
”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一个启发,说明家庭教育不限于成年以前,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之间,都应当互相监督、互相教育。
父母于子女,更有终身教育之责。
4.训儿退贿
战国时有一个叫田子(也叫田稷子)的人,他在齐国当了3年丞相之后告退回家,带回黄金2000 两。
母亲见了觉得可疑,问他:“你担任丞相3年,拿回家的俸禄从来没有
田稷子承认说:“是一个下级官吏送我的。
”
母亲严厉的说:
“我听说读书人应当有道德修养,行为要纯洁,不随便取不应有的报酬;办事要尽自己的努力,说话要老实,不能欺骗人;心里不想做不合仁义的事,不正当的钱财不拿到家里来;说的做的都一样,表里相符。
“现在,齐王封你做这么大的官,俸禄也很优厚,你就应当努力把国家的事办好。
作为一个大臣,治理国家,应当把所有的能力都拿出来,要忠于职守,到死不变,还要廉洁公正,这样办事才能顺利.自己也可以避免灾祸,而你的做法,正好相反,距离一个忠臣的标准太远了。
“做大臣不忠,和做儿子不孝一样。
不义之财,我不能要;不孝的儿子,我也不能要。
”
田稷子听了母亲的教训,觉得很惭愧。
他退回了贿金,并主动到齐宣王那里请罪。
齐宣王知道后,对田稷子之母大加赞赏。
他决定赦免其罪,并且对他的母亲进行了奖励。
古代一位家庭妇女,尚且能如此申明大义,懂得受贿的耻辱,我们是一代新人,更应严格教育子女,在改革开放中,正确对待物质和金钱的作用。
5.触詟劝说赵太后
公元前266 年,赵惠文王死,儿子丹即位,即孝成王。
孝成王年幼不能治理国家,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掌权。
秦国见赵国内外交困,乘机出兵,一连打下了三个城,形势十分危机。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表示,要赵国派长安君做人质才能派兵。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
她非常宠爱儿子,不愿派他到齐国做人质。
大臣们一个个去提意见,都碰了钉子。
赵太后一怒之下还下了命令:谁再来提这件事,我老婆子就唾他的脸。
左师触詟求见太后。
赵太后估计他也是来劝说的,心里很不痛快。
左师触詟慢步走进殿来,到了赵太后面前.首先谢罪说:“老臣生了脚病,很久没见太后了。
”然后和赵太后聊了些闲活。
触见太后的脸色平和些了,便提出要求:
“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能干。
但我的年纪老了,又很喜欢他。
恳求太后赐他当一名保卫王宫的侍卫。
”
赵太后说:“好。
孩子多大年纪了?”
触詟说:“15 岁了,虽然年纪小些,我希望在我没有死之前把孩子托付给太后。
”赵太后问:“你们男人家也喜欢孩子么?”触詟说:“我们爱孩子的程度超过妇人。
”赵太后说:“妇人和男子不同,爱孩子要超过你们好多倍呢!”触詟说:“我认为太后爱女儿甚于爱小儿子。
”太后说:“错了,我更爱小儿子。
”触詟说:”父母爱子女,总要为他们做长远打算。
太后送女儿出嫁到燕
国做王后的时候,抱着她的脚跟哭泣。
这是因为舍不得她远离。
走了之后,也并不是不想她。
可是,每次祭把的时候,您总是祷告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这不是替燕后作长远打算,希望她子孙相继为王吗?”
赵太后说:“是的。
”
触詟问道:“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称王之时,赵王的子孙封侯爵的,有几个还保留着他们的爵位呢?”
赵太后说:“没有了。
”
触詟又问:“不但是赵国,别国诸侯的子孙封侯的,能保住爵位的有没有?”
赵太后说:“老身没有听说过还有。
”
触詟说:“这就是说,祸患近一些的,轮到自己身上;远一点的,轮到子孙身上。
难道王家的子孙统统都是不好的么?实在是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劳;俸禄丰厚却没有付出努力。
现在太后给了长安君尊贵的位置。
很大的权力,封了他肥沃的土地,赏给他许多宝物,却不教他趁现在的时候为国家建一点功劳。
将来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怎么还能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以为太后为小儿子打算的不够长远,爱小儿子还不如爱女儿呢!”
赵太后说:“你说得对!”于是替长安君备了车马,立刻派他到齐国去。
齐国于是出兵,秦兵也就撤退了。
无功受禄,坐享其成,这都是不得人心的,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为了保注权力,也要建功立业,方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个道理,自古而然。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应该教育他们从小努力学习长大自立。
6.以死教子
属刘邦。
在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中,项羽听说王陵追随刘邦,便设计将王陵的母亲接到军中,想借此胁迫王陵投降。
王陵到了军中,亲眼目睹了项羽军的不仁不义。
项羽放火烧了咸阳的宫殿,大杀降兵,到处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在内部又不团结将相。
从长远看,项羽是一定要失败的。
王陵听说母亲在项羽军中,便派使者去接她。
使者到了军中,项羽故意让王母坐在东首,妄想让她代为劝降。
王母并未劝降,而在私下里去见来使。
王母哭着对使者说:“请代个口信给我儿,告诉他要好好跟汉王刘邦干,汉王是知人善任的忠厚长者,必能得天下。
不要为了我的安危存二心,犹豫动摇,请你告诉他,我已死了,一心一意跟着汉王吧!”说完,就当着使者的面拔剑自刎而死,以此坚定王陵的决心。
项羽见王陵母宁死不让儿子投降自己,大发雷霆,竟吩咐士卒将王母煮了。
项羽这一残忍行动,激起了王陵的仇恨,更坚定了他追随刘邦的决心,历经艰难奋斗,终于辅助刘邦平定了天下。
刘邦死后,王陵任右丞相。
后因与吕后意见不一。
被吕后明升暗降,他便称病辞职,到死不与吕后合作。
王陵之母能够看清刘邦代表了当时的进步潮流,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并且用生命来教育儿子,站到进步方面,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是值得肯定的。
7.好男儿志在四方
司马谈在汉武帝初年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同时也职掌记录、搜集和保存典籍文献,是一个地位不高并为社会所轻视的小官。
司马谈位卑却忠于职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
他做为一个太史令,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历史除一部《春秋》之外,便是一片空白,急需有人搜集资料,重新整理出一部历史书来。
这需要阅读和研究许多古代留传下的书籍。
而汉朝以前的古文字和汉朝通行的文字又有很大的不同,很不好读。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司马谈把儿子司马迁从老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带到了长安。
司马迁(公元前145 年——公元前87 年)10 岁来到长安,告别了耕牧生活,开始从父学习古文。
后又从师有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代历史和经典文献。
但是,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术,纸张也还没有发明,书籍本来很少。
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下一点断简零篇,记载也很简略。
不少事的记载还互相矛盾,真假难辨。
司马谈鼓励年轻的司马迁亲自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观瞻历史遗迹,搜集书本上没有记载的遗闻轶事。
司马谈所处的是儒家思想统治的时代,儒家的规定是“父母在,不远游”,父母活着就到外边旅游,是不孝的行为。
何况那时司马迁仅20 岁,当时交通不便,孤身远行,是很危险的事。
但司马谈能冲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大胆地鼓励儿子远出。
司马谈为儿子远行做了充分准备,详细地教给儿子,一路上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线索,怎样才能搜集到可靠材料的方法。
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出武关,经过南阳,到江陵,然后渡江南下,到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而后,他又到九嶷山,瞻仰了舜的葬地。
到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遗迹。
到会稽,访禹穴,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到姑苏,拜访伍子胥的神祠。
过长江,到淮阴,收集韩信的故事。
到曲阜,了解孔子的生平。
看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
经过二、三年的考察,司马迁熟悉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搜集了历史资料,纠正、补充了文献上的许多疏漏,也大大扩展了他的眼界和胸襟,为后来的《史记》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 年,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司马谈应当随行,但他因病留在了洛阳。
这时司马迁南巡归来,在父亲的病榻前,父亲流着眼泪对他说:“我们家世代为太史,想著一部历史,但始终没有做成。
我死了之后,如果你能当太史,就可以继承我们的祖业了。
希望你能继承我的遗愿,把书写出来。
”
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命,便东上泰山随从汉武帝。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实现其著述理想,司马迁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
后来司马迁由于直言得罪了皇帝而受了宫刑,他本来想死,但想到父亲的遗愿尚未实现,便忍辱负重,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贡献给我国文化宝库中晶莹的瑰宝,是作者一生心血凝聚而成。
司马迁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同他父亲的教导关系极大。
他父亲传授给他知识,引导他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在艰险的跋涉中,司马迁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以致在后来的坎坷人生道路上,他仍能坚强地著书立说,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8.洛阳纸贵
皇甫谧(mì)(公元215年—282年)晋朝人。
他的曾祖皇甫嵩曾做过汉朝太尉。
到了晋朝,家道已经没落了。
皇甫谧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母家中。
皇甫谧虽然家道中败,但毕竟是富家子,所以从小养成好逸恶劳的公子哥儿的习惯,整天东游西逛,不学无术。
人们对他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朽术不可雕也!”也有人说他“恐怕是个痴呆!”
皇甫谧的婶母任氏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一天,皇甫谧得到一些瓜果,便拿去孝敬任氏。
任氏平时很爱这个孤儿,总是好言相劝,不见效果。
这次决心刺激他一下。
于是婶母沉下脸,不高兴他说:“你以为拿点瓜果回来就算孝敬了吗?你都长到20岁了,还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从前孟母为了教育孩子,搬了三次家;曾子杀猪教子。
现在你这样不成材,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是我教育不好吧,我也已经费尽了苦心。
其实,学问、道德,学了都是为你自己好,与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真是白辛苦了。
”
皇甫谧受了感动,决心改过学好。
皇甫谧离开了舒适的家庭,扛着锄头,去拜了乡村的一位学者席坦为师,一边劳动一边读书。
皇甫谧读了诸子百家的许多书,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他一生写了诗、赋、颂及传纪等许多著作,他的不少门人都成了晋朝的名臣。
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左思写了《三都赋》,特地去向皇甫谧请教,皇甫谧大加赞赏,并为他写了序。
消息轰动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一时大街上的纸张紧张起来,商人趁机提价。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便出于此。
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有时也会有反复。
皇甫谧虽然成了名人,但思想上有时也仍会出现问题。
皇甫谧成名以后,不幸得了半身麻痹症,经庸医治病,反而病情加重,病魔缠身,无限痛苦,为了解脱病痛,他想自杀。
任氏这次又教育帮助他说:
“你读了那么多书,就是要为世界做点事;随便就死,过去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现在虽然痛苦,但是怎么知道病一定不能治好呢?”
皇甫谧听了婶母的话,重新振作起来。
医生医治无效,他就自己找医书看。
终于看到针灸可以治痹痿症的记载。
他仔细研究了有关医学书,并在自己身上实践。
最后皇甫谧不但医治好了自己的病,还写成了一部《针灸甲乙经》。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针灸专著。
9.官职越高越要严要求
宋代的陈省华任谏议大夫。
一向严于律已,对家里人要求也很严格,不准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
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大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当了宰相,二儿子陈尧咨中状元后,当了节度使,三儿子陈尧佐中进士后,当了丞相。
一家子都是显贵,但陈省华家规极严,男人们在外为官清廉,妇女们在家必须下厨房参加劳动。
大儿子是宰相,娶了尚书马亮的女儿为妻,小两口相亲相爱。
妻子私下对丈夫说:“你当宰相我是相夫人,还要天天下厨房,烦死人了,你去求求爸爸,免了我下厨房吧。
”
丈夫说:“爸爸铁面无私,家规森严,我不敢。
”
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回娘家哭诉。
马尚书心痛女儿,决定与亲家公交涉。
一天,马亮在上朝路上碰到了陈省华,马亮说:“亲家,我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会做饭,你就别让她天天做饭了吧!”
陈省华听了,心里不高兴,说:“谁让她一个人做全家的饭了?她只是跟着我那笨拙的妻子在厨房里打打下手罢了。
她连下手也不打打,难道让她婆婆独自干吗?”
马亮听说主持家务做饭的是亲家母,便不好说话了,马亮心想:陈家一门都是朝廷的大官,名声很好,原来是由于家教严格啊。
他很感动,便诚恳地对亲家公说:“亲家,是我不对了,我的小女就烦你多多教育吧!”
这虽是个封建大家庭的典范,但于我们今天仍有惜鉴意义。
一个家庭要想搞好,首先是家长以身作则,要为官清廉,首先是家长自己行为端正。
要儿媳妇下厨房劳动首先婆婆要带头。
其次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庭应有几条规定,人人必须遵守,这样家长对子女教育也有个遵循,有个准则,这叫“有言在先”,谁违背了家规,惩罚起来,也有说服力。
10.林则徐挂匾制怒
林则徐(公无1785 年——1850 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嘉庆进士。
林则徐1838 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去广东禁烟。
林则徐严辑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迫使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 万多斤,在虎门当众销毁。
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大灭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威风,也大长了我中华民族的志气。
这样的清官,必遭暗害,曾被清政府流放新疆伊犁。
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集》等。
我们在看赵丹扮演的《林则徐》片中的林则徐时发现,林则徐的卧室或书房里墙上挂得有一幅字,这幅字仅“制恕”二字。
为什么呢?
原来林则徐小时候是个急脾气,做事有时难免毛糙。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认为这毛病对孩子将来做人做事都很不利,于是林父就把儿子叫到跟前,和蔼的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好不好!”
林则徐平日就爱听爸爸讲故事,便安静地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听。
林宾日针对儿子性子急,办事毛糙的毛病,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
从前,有个判官,非常孝顺父母,所以每遇不孝的罪犯,就制得特别的严。
一天,有两个人扭来一个年轻人,他们对判官说:“这是个不孝之子,他不仅骂他的娘,还动手打他娘。
我们把他捆了起来,他还是不停的骂,我们就堵了他的嘴。
老爷,象他这样大逆不孝的后生该不该罚?”判官一听是个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就喊:“来人呀,给我结结实实地打这个逆子50 大板!”这个年轻人有口莫辩,只好挨了50 大板,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
这时,有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急匆匆起进来,边哭边焦急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刚才有两个盗贼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家的牛。
我儿子捉住他们,要送官府。
可是,两个强盗反把我儿子捆走,不知弄到何处去了?求大人赶紧替我找找儿子,我只有这么一个孝顺好儿啊!”
判官一听,心中禁不住忐忑不安起来,心想:莫非刚才是恶人先告状,刚才打的就是她儿子?忙叫人去找那两个捆人的人,但他们已溜得不见了踪影。
这时,被打昏的人突然呻吟了一声,老婆婆循声一看,那不是自己的儿子吗?怎么被打成如此模样,心里一急就昏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
林则徐听了爸爸讲的故事,立刻明白了这其中的意义,便说:“爸爸,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克服急燥情绪。
”
林宾日说:“我看你性子急,很为你将来担扰,通过这个故事,希望你好好改正自己的毛病。
”
林则徐从此就非常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做了大官以后,仍不忘父亲的教导,在书房里挂上“制怒”匾,以时时警诫自己。
11.李大钊的家教
李大钊(公元1889 年——1927 年)是中国祖国万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出生在直隶(今河北)乐亭。
1913 年赴日本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学政治本科。
1918 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
1927 年4 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旧俄兵营内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同月28日在北京京师看守所被秘密绞杀。
遗著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文集》等。
李大钊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革命家,他工作不但繁忙,而且时时都有生命危险。
但李大钊性格开朗乐观,他很爱孩子,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
李大钊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带着儿子葆华、女儿星华去拍卖行,买了一架旧风琴。
他经常抽时间和孩子一起,他弹琴,孩子们唱歌。
有一次孩子们唱了一首校歌,李大钊听完歌后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首歌的歌词太不真实了。
”父亲借此机会便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