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远出 妙造自然——试论李白山水诗的“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试论李白山水诗的“气”
发表时间:2020-09-09T08:27:47.89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7期作者:邹应菊
[导读] 进而悟其盛唐气象,终领会其“生气远出”的生命力与“妙造自然”的旷世逸才。
上海大学
摘要:在自然万物之中,有一种本源而无形的存在,古人称之为气。
气是宇宙万物、万象、万态的生命运动节奏、力度与气势。
李白笔下的山水诗,不重在细节描绘,而重在整体风貌,细细品来,便能感觉到其中一脉相承而游动晓畅的气息。
本文便着手以气的三个范畴:势、韵、象为切入点,试以分析太白所作山水诗的神妙之处,即是气势之浩大、气韵之生动,气象之磅礴,最终归于自然浑成的境界。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气;自然
李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约 940 首,其中山水诗的数量占五分之一左右,写尽大好河山与自然风光。
《说文解字》曰:“气,云气也。
”又说:“云,山川气也”。
中国艺术中所谈的气,象征着宇宙生命本体的生机活力和深层生命内涵。
在山水诗中,因为生成了气,才得以化实为虚,带来无穷的意味与悠远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初读感其气势浩瀚,再读品其气韵生动,进而悟其盛唐气象,终领会其“生气远出”的生命力与“妙造自然”的旷世逸才。
一、气势:“太白诗如饥鹰下掠,逸气横空”
“势”常指代事物的力量。
而气势作为气与势相结合的重要概念,便是对审美对象所体现出的生命动能与势能的审美,是气的审美范畴中偏于外显与阳刚美的形态。
李白的山水诗自成一格,初读便会受其磅礴气势所震,如他描写大河飞瀑的诗句往往气势万千。
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1云:
西岳峥磲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巍峨雄伟的华山脚下,远远望去,黄河如丝带般从天际萦绕而来。
待到黄河行至眼前,骤然显出万里奔腾的态势,卷起惊雷般的激浪,震天动地。
滔滔不绝的河水在两山间怒号咆哮,喷出激流迸射向东海而去。
沈德潜评太白诗时说:“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
进而有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评:“李太白诗如饥鹰下掠,逸气横空”,便是直接点出了太白诗的气势所在。
纵观李白写就的山水诗,首当扑面而来的便是其豪放飘逸的气势,且“气高而不怒”,有所起而有所息,余留无限韵味。
二、气韵:“丰神格调气韵,乃天资赋与”
“韵”,本义为“和”,《说文新附》云:“韵,和也”;《玉篇·音韵》:“音和曰韵也”,气与韵相和更多是体现和谐平衡的节奏美。
李白的山水诗在形式韵律上灵动变换,在意义情感上清明晓畅,如苏轼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此中气韵所成,乃天赋使然,再证太白是为旷世奇才。
李白长于行云流水地运用各种句式,使其山水诗在艺术上常常表现为雄奇奔放、落笔惊挺,结构跌荡起伏,无迹可寻。
如其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蜀道难》2诗人长短错落地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各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自由驰骋,变化多端。
开篇“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谓千古一叹。
诗中的四字、五字短句遒劲有力;七字及七字以上长句奔放激越,仿佛长啸呼号,悠长清越。
此诗中还运用复沓手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咏三叹,抑扬顿挫。
散文式的句法突破常规五言、七言的体制,长短错落之句构成了这首诗节奏上奇特的音律感,读来参差错落,时强时弱,时徐时疾,荡气回肠的感情激流大起大落,仿佛一曲奔越跌宕又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极富节奏感。
三、气象:“太白纯以气象胜”
《周易系辞下》曰:“象也者,像也。
”又说:“象也者,像此者也。
”说明“象”可通过对实体的感觉体悟来把握。
关于李白的研究,总绕不过盛唐气象,而这便是对李白诗歌与盛唐诗歌的一个深刻认识、深沉感受和整体把握。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
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富强繁荣的顶峰。
此时国家富强,从内部散发着欣欣向荣的信念。
李白在此时代中,游历山水之时,所写所感不仅有其豪迈奔放、青春焕发的强烈风格,还体现出了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
如“绝壁临巨川,连峰
势相向。
”(《姑孰十咏》)在长江波澜壮阔的水面上,崖壁耸入云端,峰峦相连,展示出雄伟的气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上绝顶,俯仰纵观于天地之间,身下江河茫茫,匆匆奔赴前去,满目壮阔之景。
从对李白山水诗之雄壮的分析之中,可以体认到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与热爱。
盛唐与李白可谓互相成就,盛唐赋予了李白自信豪迈的秉性,李白则为盛唐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创就了恢弘磅礴、自由高远的盛唐气象。
四、气之归宿:妙造自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精神》云:“生气远处,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皋兰可也本原解》释司空图《诗品》之“自然”有:“此言凡诗文无论平奇浓淡,总以自然为贵。
如太白逸才旷世,不假思议,固矣。
”以上论述的李白山水诗的气势、气韵、气象,终是以自然为归宿。
一方面,李白“取造化之文为我文”,达到“自然之妙有”,复现盛唐时的名川大山,将诸多自然奇景永远留在了诗中,待于后人观仰。
另一方面,李白作诗向来是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自然高妙而冠绝古今。
李白所写山水,亦有他人重复写过,为何太白之诗往往成千古绝唱?读太白山水诗为何总有流动舒畅之感?“气”便是其中缘由。
而诗中的气并不是全然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艺术形象的刻画以及景情交融的惨淡经营便不会产生气,难以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远意境。
李白山水诗之“气”,具体可论为气势雄伟使人震动,气韵生动使人留恋,气象宏大使人仰叹。
出于自然而归于自然的气,贯通于李白的山水诗,造就浑然天成的境界。
总的来说,李白的山水诗有着雄浑气势、生动气韵、盛唐气象,气鼓行于其间,氤氲磅礴,随其自然,天地万物皆成其笔下,即所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
参考文献:
[1](唐)李白.李白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注释:
①(唐)李白:李白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61页。
②(唐)李白:李白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