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书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入江海汇入永恒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将是一段艰苦的旅程。
被浅显化和碎片化养惯了的阅读习性和审美情趣,势必要一一打破重塑。
因此,看看停停,差不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部实验性的小说,虚担了一个悬疑式的开头。
35万字,上下两部,叙事占不到其中十分之一。
剩下的内容,王安忆都在做这样一个尝试:循着思维的轨迹将思想具象化,开拓出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
这片天空的开拓依附于一次偶发性事件。
一个普通人“他”(小说自始至终未出现姓名),遭到了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
发觉绑错人后,绑架团伙将失忆的“他”抛入大山褶皱里的村庄林窟。
往昔的生活忘得干净,连带那些附着在身体上的文明外衣。
“他”在这片苍茫的原始天地里,刀耕火种、春种秋收,以及与一群被现代社会不容但却独具智慧的“零余人”相处过程中开始着“二次进化”。
在“他”的“进化”中,作者不疾不徐地向我们绘制出一幅由原始到现代不断螺旋式上升的缩略人类文明史图。
当人类的存在、蜕变、进化脱离了个体的经验,它的普适性意义便凸显出来,“他”求生过程的寓言式意味便不言而明。
从文明史的嬗变来说,它无非就是一个从“匿名”到“命名”的过程,用王安忆的话说,“人就是忙着到处命名,下定义,做规矩”。
由此观之,“匿名”这个题目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指和所指就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偏离。
人的自身发展、语言文字的产生、文明的消失更迭,在王安忆的笔下充满了厚重的理性思辨意味。
这思辨意味在文中俯拾即是,体现出思维的广阔和思想的美感、质感。
王安忆的文字密不透风;常见大段大段的白描。
《匿名》将这种异常鲜明的文字风格与叙
事策略又加强了,不但是白描,还将话里的话字里的意提出来,表象反而隐到底下去。
且看下面这段:
“阿公的视野是藤了根,麻和尚的是五尺,哑子呢,比他们的都要狭窄,又都要宽广,窄的是无人,宽的也是无人。
‘无人’里的‘人’,不是像阿公、麻和尚,这在哑子不是‘人’是‘命’。
但当他走出藤了根,又走出五尺,地方越来越大,人越来越稠,却如同浮云一般过眼即逝,才是‘无人’的‘人’。
现在,这个人,不期然间迎面而来。
有几次,他与哑子对视,哑子看见在他玻璃镜片后面,退到很远很远的眸子里,有个活动的小人,是哑子自己。
于是,在无人的旷寂之中,有了一个同类。
”
短短一段话,思想维度跳了好几个层面,既包涵着对世道人心的浅层次思考,对人之为人的哲学追问,更有对天命知晓通达后的一种慈悲。
不过,这种议论盖过叙述的写作方法,固然将作品的体量无限放大了,将思维拓展得无限广无限深了,可对读者的要求也就更高。
此前,在《匿名》新书发布会上,王安忆多次表示,她的文字需要慢慢地看,她“是慢热的”,透露出她对文本对读者的某种忐忑。
在这样一个需要努力讨好读者,把故事讲得更出色更引人入胜的时代,努力寻求着自我突破,注定需要一点勇气也是要经受一些冷落的。
恩格斯曾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匿名》的探索恰恰让我们见识到了这种美丽。
就如文末“他”失足跌进江水并随江水汇入大海,预示着“他”是汇入文明史的沧海一粟一样;王安忆与她的《匿名》,也在落笔的一刹那,早已汇入了永恒的滔滔人类文明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