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德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德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中学德育之所以能够在中学生的精神建构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中学德育本身
就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智慧和人文精神。
中学德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中学生提供丰富
的人文关怀的过程。
所谓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中学德育活动在强调思想性和理论性的
同时,必须以德育自身的作用与规律为基础,增强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在德育
的教育设计和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
生的社会成长。
一、改变德育的价值取向
1.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
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
现代德育理论观念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人本德育”,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德育的
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德育的目标。
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德育伦理关系,是学校德育
理念创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2.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制度。
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学校德育管理行为
的硬性规定,也是学校实现育人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体性、全员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没能
把学校的现行德育制度内化成师生的潜在道德意识。
所以在规范德育管理上,应该让师生共
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制度,在我们的德育
教育中植入温情的关怀,注重学生的差异,以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基础。
3.坚持锤炼富有爱心的德育队伍。
“情”比“理”更容易让人接受,一切良好的教育都是“以
情动人”。
对于学生,需要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用平易近人、可爱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爱心。
而这份爱心的授予者,
需要我们有一支富有爱心的德育队伍。
4.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情感体验与需要。
基于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主体在教育者
有效指导下品德的自我建构过程的理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
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既重视德育的
社会规范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既关心学生的品德健康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
别是要用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和谐的心理品质。
5.让学生在宽容和尊重中感受德育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宽容学生,哪
怕是差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够体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容易赢得学生的
信任和拥戴,“亲其师,信其言”。
二、树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1.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联系热点,讲活教材。
“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生活。
在教学内容上,应破除
对书本的迷信,回归生活,把时代发展涌现出的新观点、新提法、新精神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用真实的生活来补充、发展和完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
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鼓励学生在动态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增强教学内容的
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性。
如学习《增强责任意识》这一框时,笔者就让学生分析最近发生
的交通事故,使学生明白责任意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以至社会的重要意义。
(2)联系学生实际,用好教材。
如教学《学会独立生活》这一框时,针对当代学生多
数人的依赖性都较强的这一实际,要求学生现场表演缝扣子、折被子等比赛,让他们认识到
独立生活的重要性,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2.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坚持讲授与交流相结合。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教师
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知道的东西太多,他们知道的,老师可能还不知道!”“老师和社会有
点脱节了。
”因此,“思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及时获得各种信息,与学生建立起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做到讲授与交
流相结合。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别能力。
(2)坚持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古人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思品”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的改进,而且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
法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
讲授知识要点后,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与此知识点相关的练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当
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3)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为学习研究、为学生发展提供的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能照本宣科。
新课程强调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的桥梁。
“思品”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素质
教育课,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事实来深刻体验“思品”课中所学到的理论,使理论得到
实践的印证。
如教学《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我把“保护漓江,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宏伟战略目标引进课堂,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带领学
生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在班上交流,使学生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从身边小事做起。
通过讨论、调查,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实践能力,真
正做到了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