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精编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发展情况
汉武帝时期 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并渐趋本土化
东汉末年
道教产生,主张“贵儒”“尊道”
魏晋南北朝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唐中期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 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 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 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 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宗白华《美学散步》
唐诗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唐诗,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原名“玄空寺”:“玄”取于 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 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 名为“悬空寺”,因整座寺院 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悬” 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 的最高处,殿内正中供 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 右手边(南侧)为老子, 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 一殿之中。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红线毯 作者:白居易
……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1)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 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 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二二、、文文学学艺艺术术
1、文学 2、艺术
(1)东汉末年: 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2)魏晋南北朝: 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时期: 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楷书:颜真卿(颜筋)柳公权(柳骨)“颜筋柳骨” 草书:张旭、怀素,书法豁达潇洒、真诚率意。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东汉末年:建安文学—— ( 2 ) 东 晋 : 田园诗—— (3)南北朝: 骈文和民歌 ( 4 ) 唐 朝 : 唐诗——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佛教传入中国并渐趋本土化
东汉末年
道教产生,主张“贵儒”“尊道”
魏晋南北朝 儒、佛、道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
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时期 唐中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 491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 寺庙。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 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
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
个时代。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 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 域的新成就。
重难点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根据教材42页内容,概括汉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
——韩愈《谏迎佛骨表》
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巩固儒学主流 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反佛、灭佛运动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 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 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 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 (指修建寺院)。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王羲之 《兰亭序》
颜真卿
柳公权
《多宝塔感应碑》 《神策军碑》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2、艺术 3、绘画
(1)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人物画、宗教画、山水画 “画圣”吴道子
(3)魏晋至隋唐石窟盛行: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范缜《神灭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反佛、灭佛运动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表现:①官方: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②民间反佛:范缜 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 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艺术创作——绘画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阎立本《步辇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三、科技
领域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建筑学 印刷术
医药学
天文学 军事
时期人物 南朝祖冲之 北朝贾思勰 西晋裴秀 隋朝李春
唐朝 唐高宗时期 唐朝孙思邈 唐朝僧一行
唐末
主要成就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金刚经》——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柏杨《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 到挑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根据教材42页内容,概括汉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期 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金刚经》
四、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法显经西域至天竺,收集梵文经典。 2、唐朝时期: ①玄藏西游取经;
②鉴真东渡日本; ③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④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时期
发展情况
汉武帝时期
两汉之际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唐中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 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
董仲舒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根据教材42页内容,概括汉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
一、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根据教材42页内容,概括汉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
时期
发展情况
汉武帝时期 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并渐趋本土化
东汉末年
道教产生,主张“贵儒”“尊道”
魏晋南北朝 儒、佛、道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
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唐中期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复兴运动(唐中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 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 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 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 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