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八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B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语文卷(B)
第八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
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
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
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
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
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
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
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
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
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
地搁在滩上。
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
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
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
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
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
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
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
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
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
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
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
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
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
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
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
女孩岳珉心里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地笑着。
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以童年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使小说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岳珉的情绪复杂而微妙:寂寞中有热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
B. 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信时,希望是沙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 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D. 小说末尾写映到天井角上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增强了小说的悲副色彩。
2.小说设置了两个空间场景。
“楼上”视野所览都是日常风景,“楼下”呈现现实苦难的生活图景。
请结合文本分析二者各自的特点及两个场景的关系。
(5分)
3.有人说这篇小说营造了三个寂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探究“静”的意蕴。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
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
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
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
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
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
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
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白鹳,在落日中起飞。
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
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
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
当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场又一场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
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
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头而起。
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
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
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
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
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
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
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
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
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
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终于在一个灰蒙蒙的时刻,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
她为张黑脸做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
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走了很远很远。
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闪烁。
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
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来是东方白鹳鲜艳的脚掌!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
张黑脸指着它们对德秀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我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咱把它们埋了吧。
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
雪下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
他们从中午,顶风冒雪,干干歇歇,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
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出的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节选自《候鸟的勇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详细地描写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时分迁徙,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B. “落日血红”时东方白鹳的迁徙,雪原上的红脚掌,以及白羽落血“仿佛落了梅花”等都表现出了语言的色彩美,富有画面感。
C. 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等,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也表现了他的爱鸟如命,淳朴善良。
D. 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两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彼此映照关系,小说歌颂鸟之爱情也歌颂人间爱情。
2.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5分)
3.“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天津卫是码头。
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
换句话说,凡是在天
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说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王十二人家是神医。
神医名医,一天一地。
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
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
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
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
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
”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那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
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儿不疼了。
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
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
铁匠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
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
”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来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
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吓得往两边跑。
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
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
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
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
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一个人嚷着:“你再使劲拔,肚子里的中气散了,人就完啦!”
另一个人叫着:“不能使劲,肋叉子掰断了,人就残了!”
谁也没碰过这事,谁也没法儿。
大汉叫着:“快救我呀,我这个王八蛋要死在这儿啦!”声音大得震耳朵。
有几个人撸袖子要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
人们扭头一瞧,只见不远处一个小老头朝这边跑来。
这小老头光脑袋,灰夹袍,腿脚极快。
有人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
”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
”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
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
大汉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
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
王十二手一
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
”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剃头匠,取回自己绿绸包走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
只一位老人看出门道,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
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
”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天津人才济济,要在天津打拼要有能耐、绝活儿,否则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出主要人物并衬托出王十二医术精湛。
B. 本文多用天津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口语化,读上去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同时全文行文流畅,详略得当,引人入胜。
C. 本文讲述了两段故事,一段在租界,一段在老城,这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说明王十二既救治达官贵人,也救治普通百姓。
D. 本文以“神医王十二”为题,明确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王十二展开的,全文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正面刻画小说的主要人物。
2.本文着重刻画了“神医王十二”这个人物,请结合全文说说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5分)3.王十二是神医,文中对他救人的情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内容相似,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共同的妙处。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
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