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精解与精练(中考试题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精解与精练
八年级上册
赤壁(杜牧)
(注:理解赏析均编自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预习资料
1.题目解说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
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
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
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
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2.作者名片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
川居士,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
诗人、文学家。
因有感于时局,
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诗在晚唐
成就颇高。
世称杜甫为“老杜”,
杜牧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合
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其诗以七绝最为
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
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当时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有感于这些英雄成败之事而写下的。
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句意:折断的戟沉入泥沙还没
有销蚀,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
是前朝遗物。
理解赏析: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
由: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句意:倘若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二乔就会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理解赏析: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总结归纳
1.主题归纳
《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2.写作特色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诗人由一支断戟生发出对前朝人物事迹的无限慨叹。
诗歌不直接叙写政治形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间接地反映这种变迁。
诗人用“铜雀
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真题再现
一.问答题
1、(2023·河南中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
答案:诗人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
2、①“前朝”在这里是指。
(1分)
②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4分)
答案:①(1分)赤壁之战时期。
②(4分)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
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2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2分)(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第一、二句是记叙。
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B.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
C.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说明战争之危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D.《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深切同情。
2、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赤壁》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
B.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C.后两句是议论,作者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直接来反映政治军事变迁。
D.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是觉得自己的建议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而借题发挥之举。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折戟沉沙铁未销”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C、诗人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大见小,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D、这首诗有叙有议,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5、(2022南开区一模)对《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
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6.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中“折戟沉沙”点出了这里曾经有过历史风云,“铁未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是说,铁戟经过磨洗干净并仔细辨认后引发了诗人联翩的思绪,
为下文的抒怀作铺垫。
C. 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是在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得不到重用的愤懑之情。
D. 后两句直抒胸臆,却并未从正面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落笔,更具有表现力。
核对答案(选择题):
1. D
2. B
3. C
4. C
5.D
6.D
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