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2 No.5Oct.2020
第22卷第5期2020年10月
安顺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34-54科学
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塑造
蓝朝阳
(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摘要: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提升,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
一。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有的品质。

以端午民俗文化为载体探索大学生文化自觉与 文化自信的塑造,从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9507 (2020) 05 - 0054 - 04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 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 持有坚定信,L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更
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动力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自觉。

自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塑造也受到限制,并且对大学生 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念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过文化自觉这个概 念。

文化自觉是指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本身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出对自身文化规律的掌握, 对文化使命的担当,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理性判
断&幻它不仅体现文化主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 体现文化客体对文化使命的担当,也是文化主体在 文化客体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信仰,也是作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

作为当代大学
生既是文化主体也是文化客体而言更应该了解我国 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建设文化强国和振兴中华民 族有着直接的关联。

收稿日期:2020 — 07 — 30
化自 建 化自 觉的 , 当
化主体和文化客体拥有了文化自觉后自然会增强文
化自信。

同时文化自信具有自身特点:一是文化自 信可以促使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尊崇。

二是文化
自信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勇气与担当。

三是文化自信 对文化发展繁荣增强自信心。

文化自觉是增强文化
自信的养料,它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 化充分的认 , 化
中的个体就很难建立起文化自信。

因此,文化主体 要充分认同自身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对文化主体和
文化客体坚定信心。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
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 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不竭动力,只有增强文 化自信才会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状
在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 理解、认知和践行存在偏差下,形成了文化自觉与
文化自信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着一种 摒弃、漠视的态度,不愿意主动了解和接受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反而对西方文化保持青睐的态度。

为 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文化自觉程度,以端午节民俗文
化为切入点,对436名大学生文化自觉进行了问卷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创新”(项目编号:
JAS180507)。

作者简介:蓝朝阳(1985〜),男,福建上杭人,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
-54
-
安顺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年龄在19岁到22岁之间;男生190人,女生246人;少数民族学生123人,汉族学生313人。

问卷主要设置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端午民俗等内容&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
当问及“你了解端午民俗文化吗?”有12%的人回答了解端午民俗文化,有83%的人回答了解一点端午民俗文化,有3%的人回答不了解端午民俗文化,有2%的人回答没有兴趣了解端午民俗文化&从结果可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端午民俗文化不熟知,对端午民俗文化认知度较低,很难达到文化自觉行为。

在问到“端午节是一个驱邪防灾的节日,请问是哪五毒呢?”根据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不上来,回答准确的只有39.45%&同时在设计端午民俗常识的内容中,也有较多的大学生回答不准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佳节缺乏常识性的认识。

二是端午民俗文化只有一部分学生了解,再把问题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回答不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觉缺失主要是对自身文化了解不足,从而会削弱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相辅相成,逐层递进的关系&调查问卷也是对文化自信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

问及“你了解文化自信吗?可以给文化自信下个定义吗?”有13%的大学生回答了解,有42.15%的大学生回答不了解,有34.56%的大学生回答知道一些,有10.29%的大学生回答完全不了解&再进一步问及给文化自信下定义时,80%以上的大学生都不能给文化自信下定义&从调查显示,可以得知大学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深层次认知还存在较大不足&在思想意识中对文化自信认知模糊,这对文化自觉的践行失去基础。

二是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缺失较为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较为缺乏,主要是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不愿意去了解端午民俗文化,也不愿意参加端午民俗文化,知族化,化自认
乏有效的途径。

三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知失真。

大学生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不清,无法辨别两者的关系和概念,诸多因素致使当代大学生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断裂
首先,家庭教育会影响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早期形成&多数学生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培养理念和利益本位、表现自我的熏陶下,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功利性理念,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其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传统文化学习的契机,中小学的繁重课业和升学压力等让他们忽视传统文化学习,漠视传统文化观念学习&再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自主意识,忙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前程的谋划而逐渐迷失信仰、淡化理想、增强个人空间意识,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于学分的追求远高于个人素质、素养提高的追求,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与自身发展关系不大,学习的自主意识差。

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断裂&
(二%高校文化教育工作的缺位和高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的匮乏
第一,高校在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中师资不足、课程设置断层,并过于专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一般由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而化养的课程设置一
政治课或者公共选修课,甚至部分高校未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同时高校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足、教育模式单一、教育内容书本化、课堂气氛低等原因,这都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塑造。

第二,高校文化素养的选修课开设定位不当,选修课的学分远远他课程的学分,未能
学的,高校化自觉与化自教育
为一种形式。

第三,高校未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素养的交流活动,高校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宣传方面的交流活动开展力度不够。

第四,高校图书馆关于文化素养方面的书籍比较欠缺,当前高校图书馆内应用型书籍较多,而在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比较欠缺。

高校不能只培养专业技能强的人才,还应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能够融入集体、融合社会的优秀人才&
(三%社会主义转型背景下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大学生越来越只专注于专业技能学习,如英语四六级考证、雅思培训等,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了学人利益和自
义泛滥的价值取向&另外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盲目
-55-
安顺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追捧,审美观念庸俗化,思想情操腐朽化,个人理想萧条化,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极大遏制了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的进程&
(四)大学生缺乏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学习的主动性
大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快捷的场所,然而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单纯从课堂中获知,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知&通过调查我们得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阅读国外文学小说、散文、英语等内容,也有部分阅读网络文学,如穿越剧、白富美等题材小说&仅有少数学生平时会查阅历史类、中国传统文化或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这与西方文化渗透的隐蔽性、学生成长的自身特点有关&
四、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塑造途径
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选择关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实际成效和和谐、文明校园的建设,关乎大学生自身文化自信的养成,为此我们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设计了选择什么方式提升大文化自觉与学生文化自信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更倾向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学校校园活动、文化宣传,网络路径以及身边人的榜样带动&
(一)强化课堂的文化自觉,实现课程设置的文化功能
首先,保证教师的文化自觉,教师队伍应培训、进修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做到能够区分人类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用辩证的、理性的、开放的思维讲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讲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和革命文化的历史必然性;能够熟悉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展现给学生,剖析当前社会现象、国内外形式的思想根源。

其次,课堂设置方式多元化,线上线下的“不下课”方式互动。

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微信群、QQ群、微博等进行互动,时刻关注社会焦点,传输正确的思想理论;在课程考核上将大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比例加大。

最后,将课堂与现实相结合,真正实现课程设置的文化功能,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优秀传统文化,讨论当前的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的思想、文化根源。

通过亲和力足、感染力强、文化素养高的课堂教育潜移默化地打动学生心灵、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发展中,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整合校内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
第一,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头作用和社团组织的活跃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传统文化经典宣传、传统艺术相关的活动,如划龙舟、踩高跷、灯会、诗词会等,化的,学能多方深度的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认清思想文化环境,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自主意识&第二,开展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讲座和专家解读,了解革命道路的艰辛,珍惜和平;解读革命文化的实质,继承革命精神,坚社义和,正确的人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让大学生重新审视社会义先进化,深入学习社义值观,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其所蕴含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智慧指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科学的、合理的,坚定不移的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在未来人类文明占据重要地位,增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融入社会&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圣地以及社区志愿者服务、地方实践调研,增学的族自和自,提升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三)搭建具有文化功能的网络平台
第一,校内网站、论坛定期更新各种传统文化经典和革命事迹及民俗文化,让大学生更充分的知道和熟悉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第二,高校网络平台开放讨论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互动,学生必须通过注册的账号登录校内网参与时事热点等评论、挖掘各种思想方向;在微互动平台上校方要掌握话语主动权,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导学生、科学的,学种
撞中创新思维、挖掘根源。

第三,高校与电视、广媒打造多种式的化传,学参与传统化、红色革化的电、
赛等,让大学生更多从实践中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作用,让大学生文化自信走向社会,让文化功能转入社会&
・56・
安顺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四)通过榜样来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塑造力
大学生身边的人包括家庭成员、校内同学及师长&首先,高校与学生家庭通过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来获得文化传播,鼓励家长通过订阅报纸、书籍等多了解、多参与,通过家人的积极参与和带动让大学生获得文化熏陶;其次,校内表彰在文化自信方面有榜样作用的学生或者老师,让大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学习&通过榜样的带动,大学生更能找到集体归属感,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动力的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够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向发展。

大学生文化自信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和时代的使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
结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造出了无数的奇迹。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两河文化、古罗马文化、希腊文明等都已成为历史,唯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究其原因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敢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都是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走向世界。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科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引导下走向辉煌&而大学生作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体和客体,更应坚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务院法制办公室.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2020—08—09].2016—08—08http:////politics/2016—08/05/c _111933O939.htm.
[2]张荣华,费宗惠.费孝通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29.
[3]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26—130.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Cul"uralConfidence
LAN Chaoyang
(School of Resource Engineering,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364012,Fujian,China) Abstract: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and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promotionofculturalconsciousnessdCo l egestudentsarethebuildersandsuccessorsofsocialisminour countrydItisnecessaryforcontemporaryco l egestudentstocultivateahighdegreeofcultural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fide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Chinese Dream.Based on the Dragon Boa8Fesivalfolkcul8ureasacarrierwemus88oexplore8hecul8uralconsciousnessandcul8ural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educators to optimize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cultural confidence?molding
(责任编辑:刘青)
・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