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巧结尾 教学更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巧结尾教学更精彩
俗话说:写文章要“凤头、熊腰、豹尾”,说明结尾的讲究。

一堂好课结尾也应如此,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

产生一种“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感觉。

那么,如何上出精彩的结尾,给学生留下兴趣犹存、遐想无穷的余音呢?下面撷取几段精彩的课堂结尾,共同分享。

一、预留悬念结尾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收”中寓“展”,设“悬”激“疑”,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对知识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也就预示着诸葛亮肯定会把这十万支箭还给曹操,你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把箭还给曹操的么?那就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章,答案就在其中。

这样的结尾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之中,把学生从文本中解脱出来,学生在课外阅读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思维的延续过程。

二、概括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

它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的情况下可设计为:这篇课文既写景(曼谷四季常青,景色优美),又写象(小象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还写人(阿玲热情能干,乐于
助人),使美的景,美的象,美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全面简洁的归纳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在运用概括式结尾方法时要注意的是语言要高度的概括性、简洁性和准确性。

再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了解了西沙群岛的景美、物美、守卫它的人更美。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这些人中间,定会有建设祖国、守卫祖国那可爱的人,同学们,你们能行吗?(能)学生齐声回答。

三、引用式结尾
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歌俗语等对全文进行收口,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题认识有情感的升华。

如教学《匆匆》《一分钟》等课时可这样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再如教《长歌行》时结尾可以这样处理:是啊,春花虽好开三月,秋冬却有六个月,少年青春十几年,一去不返难再获。

诗人要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老师也想送同学们几句名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结尾,不仅洗涤了灵魂,升华了情感,而且回味无穷。

四、表演式结尾
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在课堂结尾阶段可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小品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就会余味无穷,兴趣黯
然。

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在课尾可以邀请三位学生上台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表演轮流当王的片段,体会动物们的语气、动作、神态等,从而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感悟,同时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五、激励式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教《尊严》,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都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我们不会忘记哈默那骨瘦如柴的身影;不会忘记他在饥饿时仍斩钉截铁的话语;我们也不会忘记哈默蹲下身子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时的样子。

如果我们都像哈莫那样,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就变得更有尊严,同学们,把头抬起来,把胸挺起来,再大声地读一读课题”。

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六、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如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跑进家来的松鼠》时设计的比较巧:“是呀,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副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人与动物必须和谐相处,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已。

当然,人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才会真正做到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怎样才能与动物和谐相处呢?老师向大
家推荐一本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相信你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对比式结尾。

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鲁迅《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八、续写故事结尾
有些课文学习后,总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处理: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

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

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那么,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续写故事。

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九、检查式结尾。

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当学习完课文后,大屏展示:“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妙:蒲公英靠()传播种子;苍耳靠()传播种子;豌豆靠()
传播种子。

”通过补充填空,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

但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学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结课不必一味地追求形式,刻意地去表演,不能为了收口而收口,应当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