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摘要:坡地是区别于平原和平缓坡地的一种自然地貌。
建造于其上的城市呈现
出了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
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等环境因素要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坡地建筑产品,区别于传统坡地建筑,很多坡地建筑也在其中暂露头角,本文对坡地建筑地基基
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防治
引言
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是地基基础,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必须要注意到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重
要性,积极提升施工工艺,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加固技术,从而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
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与加固技术,避免地基因为地质条件改变
或环境因素造成地基沉降问题的出现。
1坡地建筑特点
1.1历史悠久与实用性
坡地建筑的发展历史久远,早在古代,人们就在坡地建设房子或者高墙建筑来抵御洪水
和抵御外敌。
在贫瘠的坡地上建设住宅,留平地用来耕种,也通过坡地建筑保持水土。
这是
最为古老的自然生态意识形态,使坡地民生与自然得到了和谐发展。
1.2薄弱层和不良地质现象较多
古(老)池塘,河道沟渠的淤泥细砂等局部软弱土层时有出现在建筑场地内,处理不当
也是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因素之一;据山区灾害研究显示:泥石流、滑坡与崩塌等坡地灾害,
几乎在地球上所有的山区都有可能发生,其中以最新隆起山系的坡地灾害最为活跃。
近年发
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昭通鲁甸地震”均充分显现了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震断裂
带等不良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断裂带上的建构筑物,即使经过抗震设计也无一幸免,造成
了严重破坏;此外岩溶、土洞强烈发育也是建筑工程的隐患,因此在建设场地选择时,应尽
量避开不良地质。
合理的基础选型,适宜的地基处理既能在技术上先进,也能在经济上取得
合理效益。
2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2.1提高地质勘测水平与力度
建筑工程设计应以详细的地质勘测为前提,因此在展开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工作之前,应充分做好地质勘测工作,全面掌握工程区域地质资料。
资料收集、环境地质勘察、取样分
析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勘测方法。
在资料收集方面,主要是完成对区域人文、气候、地质等
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
2.2强化对关键节点的设计
在降雨季节,雨水随山体顺坡流下极易形成滑坡、沉降、坍塌等地质灾害,所以在坡地
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排水设计。
一是加强对通风防潮的设计,通风防潮对于坡地建
筑也极为重要。
在设计方案中应将挡墙、放坡等设置在建筑外墙与坡体之间,避免出现墙体
回潮问题。
二是施工工艺的设计,对于坡地建筑而言,坡地建设的施工工艺极为重要,这就
要求在地基基础设计阶段要对施工工艺进行合理的选择设计。
要在对土层特性、抗剪强度、
承载力等进行全面考虑的前提下选择较为先进的、应用较为成熟的边坡支护、深基坑支护等
施工技术,确保地基基础结构的安全、稳定、高质量。
3坡地地基的常用处理方法
3.1桩基础
山区建设普遍采用此法,桩基础分机械成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灌注桩,桩端穿过软弱土层,嵌固在坚硬的土(石)层上,控制建筑物的沉降,使之满足设计要求。
桩基的使用可以大
大减少土方工程,特别是在某些没有条件使用机械成孔的场合,人工挖孔桩显现出了其优越性,在云南的坡地建设中,质量控制和工程经济优势尤为明显。
3.2梁板跨越法
此法适宜用来处理不良地质现象场合,如溶洞、溶蚀裂缝、土洞裂隙等。
对洞口较小的
洞隙,宜采用镶补、嵌塞、跨盖等方法处理;对洞口较大洞隙,宜采用梁、板、拱等结构跨
越(但应注意跨越结构应有可靠的支承面,梁式结构在岩石上的支承长度应大于梁高1.5倍),也可采用水撼法灌砂、浆砌块石等堵塞措施;对于围岩不稳定、风化裂隙破碎的岩体,可采用灌浆加固和清爆填塞等措施;对规模较大的洞隙,可采用直接在洞底支撑或通过调整
柱距等方法处理。
4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4.1土方开挖技术的应用
在开展地基基础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建筑土方开挖的主要流程、施工要求,以便于提升地基基础施工水平。
首先,有关人员需要严格审核地基施工方案,确保现场施工
人员、设备到位。
其次,监管部门应针对地基施工的疑难点,就开挖方案进行重点审核,以
最大程度满足地基施工需求。
最后,施工人员在进行土方开挖施工时,务必结合施工现况,
合理确定地基位置及开挖深度、坡度,确保与施工图纸相符合,尤其是开挖深度、孔位的确定,使开挖至少达到地下500m深度条件。
4.2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当前,排桩支护技术、逆作法是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常见支护技术。
在应用排桩支护技
术进行地基基础施工时,需要联合基坑土层支撑结构与混凝土灌注桩支撑结构,让两者形成
一定合力后,实现对土体的支挡。
近年来,这一技术中包含的许多成熟施工工艺被广泛应用
于建筑地基支护施工中,实现了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逆作法为一种
相对完善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需要全面掌握其施工要点,减少负荷
对基坑土体的影响,为基坑周围预留后续钻孔位置,与上部施工交替进行,确保施工工序的
顺利推进。
4.3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基坑支护技术对于地基基础施工的整体安全性十分关键。
逆作法施工、排桩支护是常见
的两种基坑支护技术。
其中,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可成功应用于建筑土方开挖、上层施工中,通过逆作法施工能明显降低上层建筑对于基坑的负荷影响。
在具体施工应用中,施工人员需提前留出人工钻孔桩施工、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区域。
排桩支护技术在实际地基
基础施工中,主要包括套管灌注桩技术、干作业灌注桩技术及泥浆护壁灌注桩技术等类型,
其施工意义在于可有效支持、挡护基坑土体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桩支护技术施工中,
为提升后续基坑施工安全与质量水平,应强化排桩支护施工的养护管理。
5坡地建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1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
坡地建筑工程相关设计、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宣传教育力度,使地质灾害危害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理念。
通过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进行分析、讲解,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与质量等方面的意识,营造重灾、防灾、灭灾的良好氛围。
5.2科学防治,强化灾害治理管理
实效性、安全性、科学性是开展坡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原则。
在渗透治理方面,运用上堵下疏办法,在上坡位置设置导流明渠,对雨水进行堵截引流,在边坡位置设置引水沟进行排水,防止雨水过度渗透土体。
在滑坡治理方面,可通过削方减载、设置抗滑桩、锚杆拦截、设置挡土墙等措施进行边坡加固设计,还可在坡体上种植草皮、树木等防止水土流失。
在沉降治理方面,以防为主,全面掌握地下矿洞、管线工程、溶洞、水文等具体分布情况,提前采取灌浆、增设防护层等措施预防沉降灾害。
结束语
随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坡地建筑的设计也在快速发展,其功能类型也是向多样化发展。
然而,对于坡地工程而言,其基础性就是坡地建筑基地建设,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解决工程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峰.坡地不均匀地基上的基础设计[J].中国建材科技,2019,28(01):137-138.
[2]覃泽博.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J].建材世界,2019,40(01):53-55.
[3]孙建华.试析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要点[J].价值工程,2018,37(21):275-277.
[4]欧华斌.基于BIM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系统研究[D].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