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感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感受
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
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
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

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
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
是名胜古迹。

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
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

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

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
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
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
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

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
法指导。

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
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古诗四步法的
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

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
一些灵活的处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
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

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
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

学生很快地
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
然的变幻莫测。

⒊如何合理地、适度地挖掘文学常识及诗人的创作
背景。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
文化样式的瑰宝,古诗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

如果说
涉及诗人的一些文学常识学生能容易理解的话,那对于
创作背景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毕竟古诗所创作的年代
与我们久远,对于一个阅历还十分浅薄,对古代历史知
之甚少的学生来说,理解作品所创作的背景那是勉为其难。

我在教学知诗人这个环节中,一开始就有学生介绍
苏轼,其中就提到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
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

而悟诗
情的环节中,学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但我认为仅
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应该要让学生明白诗人苏轼的
创作背景。

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
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
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

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
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
然的变幻莫测吧。

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
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
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⒋本节课,我布置了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③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④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②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这次分层作业,形式多样,有抄、有写、有背、有
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同时,作业的难易程度也实现了不同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

时间的放宽,小组的合作等作业要求的变化,同样充满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然在作业的内容上,是否科学地兼顾了三维目标,还值得斟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