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事件:晋楚弭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历史事件:晋楚弭兵
鲁作三军
周灵王十年(前562),鲁国季武子打算编定三个军,把公室军队一分为三。

三军由三桓,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每家各管一军。

三家各自把原有车兵并进,其中,季孙氏让私邑战士自愿选择,参加军队者免征赋税。

周灵王十年(前562),鲁国季武子打算编定三个军,把公室军队一分为三。

三军由三桓,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每家各管一军。

三家各自把原有车兵并进,其中,季孙氏让私邑战士自愿选择,参加军队者免征赋税。

《春秋》:“王正月,作三军。


“三军”,按《周礼》,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三桓将公室军队重新编制,组成三军,因公室衰落,三军改为季孙、叔孙、孟孙三族所控制,每族各领一军。

史记集解韦昭曰:“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

鲁,伯禽之封,旧有三军,其后削弱,二军而已。

季武子欲专公室,故益中军,以为三军,三家各征其一。

”索隐征谓起徒役也。

武子为三军,故一卿主一军之征赋也。

杜预注曰:增立中军。

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公羊传·襄公》:“三军者何?三卿也。

作三军,何以书?讥。

何讥尔?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


(“三军”是什么意思?就是为军队设置三卿。

鲁国建立三军,
为什么要记载呢?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按照古代制度,鲁国只能在军中设置上卿、下卿、上士、下士。

)
《谷梁传·襄公》:“作,为也。

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

作三军,非正也。


(作,是编制的意思。

古时,天子拥有六军。

诸侯一军。

编制三军,是不对的。


《左传·襄公》:“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

”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

”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

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三子各毁其乘。

李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

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

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五父之衢”,在今山东济宁市的曲阜市东南部,五与“忤”相通,父即夫,忤夫即恶夫,恶夫之衢是指找不到宗系之人的乱葬岗子。

可见季武子与叔孙穆子盟的不是一般的誓。

杜预注曰:五父衢,道名,在鲁国东南。

(十一年春季,季武子(季孙宿,亦书季孙夙)准备编定三个军(杜预注曰:鲁本无中军,唯上下二军,皆属於上。

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

季氏欲专其民人,故假立中军,因以改作。

),告诉叔孙穆子(叔孙豹)说:“请编三个军,每家管一个军(杜预注曰:征,赋税也。

三家各征其军之家属。

)。

”叔孙穆子说:“政权将要轮到您执掌,您一定办不好的(杜预注曰:政者,霸国之政令。

《礼》,大国三军。

鲁次国而为大国之制,贡赋必重,故忧不能堪。

)。

”季武子坚决请求,叔孙穆子说:“那么结个盟吧(杜预注曰:穆子知季氏
将复变易,故盟之。

)。

”于是就在僖公宗庙门口订立盟约,在五父之衢发誓(杜预注曰:诅,以祸福之言相要。

)。

正月,编定三个军,把公室的军队一分为三,而各家掌握一军。

三家各自把原有私家车兵合并,季氏让他私人武装中的成员参加军队的免除征税(杜预注曰:使军乘之人,率其邑役入季氏者,无公征。

),不参加的人加倍征税(杜预注曰:不入季氏者,则使公家倍征之。

设利病,欲驱使入己。

故昭五年传曰:“季氏尽征之”。

民辟倍征,故尽属季氏。

)。

孟氏让他的私邑士兵中的一半,或子或弟做奴隶兵(杜预注曰:取其子弟之半也。

四分其乘之人,以三归公,而取其一。

)。

叔孙氏仍然把他私邑士兵全编为奴隶兵(杜预注曰:尽取子弟,以其父兄归公。

正义曰:昭五年传追说此事云:“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

”叔孙氏臣其子弟,不臣父兄,谓取二分,而二归公也。

孟氏取其半,又如叔孙所取其中更取其半,又以半归公,谓取一分,而三归公也。

彼传顺序,此文颠倒。

传意以叔孙为主,而先说孟氏,言孟氏如叔孙所得,使其半为已之臣;叔孙所得,子与弟也。

此孟氏“若子若弟”,是子弟中课取其一,又分半以归公也。

叔孙使子弟尽为已臣,唯以父兄归公耳。

),不这样,就不并入所分的公室军队里(杜预注曰:制军分民,不如是,则三家不舍其故而改作也。

此盖三家盟诅之本言。

正义曰:如上所分,三家所得,又各分为四。

季氏尽取四分,叔孙取二分,而二分归公。

孟氏取一分,而三分归公。

分国民以为十二,三家得七,公得五也。

舍,谓舍故也。

制三军分国民,若不如是,则三家不肯舍其故法而别改作也。

“使尽为臣”以上,是序事之辞。

“不然不舍”一句,是要契之语,故云“此盖三家盟诅之本言”。

盟诅本言,必应详具,但史家略取其意而为之立文,不复如本辞耳。

)。


《国语卷五·鲁语下·叔孙穆子谏季武子为三军》:“季武子为三军,叔孙穆子曰:“不可。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

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

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

自伯、子、男有
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

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今我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犹惧有讨。

若为元侯之所,以怒大国,无乃不可乎?”弗从,遂作中军。

自是齐、楚代讨于鲁,襄、昭皆如楚。


(季武子打算建立三军,叔孙穆子说:“不可以。

天子拥有六军,由在王室为卿的公统率,用来征讨不义之国。

大诸侯国的国君拥有三军,由卿统帅,用来随从天子征讨。

一般诸侯国的国君有卿而没有三军,由卿统率经过训练的武卫之士来辅助大诸侯国的国君。

自伯、子、男以下的小国有大夫而没有周天子任命的卿,只是负责出一些兵车甲士跟随诸侯作战。

这样上才能匡正下,下面才没有奸恶。

如今我们鲁国是个小国,处在齐、楚等大国之间,即使整治好兵车甲士来供应大国,还恐怕被讨伐。

倘若要建立大诸侯国才有权拥有的三军,势必会激怒大国,恐怕不行吧?”季武子没有听从穆子的劝告,于是在原来上军下军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中军。

从此之后齐、楚两大诸侯国轮番攻打鲁国,鲁襄公、鲁昭公被迫先后去楚国表示臣服。


楚吴战于皋舟(公元前559年)
周简王十年(前576),晋、齐、宋、卫、郑等国大夫会吴大夫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这是吴国首次参加中原诸侯的盟会。

楚国此时已经深受吴国之威胁。

吴、楚间的冲突渐趋激烈。

周灵王二年(前570),楚令尹子重率师伐吴,至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横山)。

另派楚将邓廖率偏师侵吴,遭吴师袭击,楚军大半被歼,邓廖也被俘。

吴人乘胜伐楚,攻取楚国驾邑。

周灵王十二年(前560)楚共王病死。

吴国伺机伐楚。

楚派良将养由基为前锋,而派司马子庚率雄师
接应,双方战于庸浦(今安徽无为县南),吴师中伏,大败,公子党被俘。

周灵王十三年(前559)秋,楚康王为报吴师乘丧伐楚之仇,派子囊率军伐吴。

楚军驻扎在棠(今江苏六合县西)。

吴军坚守不出,楚军于是返回,子囊殿后,他轻视吴国而不加警戒。

吴人从皋船的险道对楚军拦腰截击。

楚人不能彼此救应,因而被打败,公子宜谷被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