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

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

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此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书法的结字特点,戏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

整体上来讲,《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从第一个字“自”到“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

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

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

《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

东坡用笔靠下,和其他握笔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每个字的提、按、转、折,并且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

其中,“苇”和“纸”的特点最为突出,它们都由长笔画线条组成,延展了纵向空间,互相的位置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个“V”字,从而使整部作品的节奏感加强,恰到好处。

苏轼作书,喜用浓墨。

《寒食帖》就是这样。

如果墨太多,很容易产生难看的“墨猪”,而苏轼成功地避开了这一点,他能迅速而完美地完成笔画的转折,从而有一种刚劲有力的效果。

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

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

“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

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就是对苏轼原字体进行了细微修改。

苏轼的书法反映了当时名士的性格特点,一撇一捺之间的潇洒就是宋代文人的才情……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元丰五年的寒食节写下了《寒食帖》,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窘迫,使此帖伤感孤独、苍凉多情。

B. 《寒食帖》的字体变化、书写节奏、整体布局和创作时的感情波动密切相关,我们能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感受苏轼的情感变化。

C. 苏轼《寒食帖》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很大,“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D. 苏轼的书法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因其书法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才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黄庭坚曾将其中的字比作石压的蛤蟆,形象的表现了苏字结字扁平的特征。

B. 东坡的握笔方式更容易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寒食帖》中的长笔画的线条、延展的纵向空间、紧密联系的互相位置,使作品节奏感加强。

C. 苏轼擅长用墨,在《寒食帖》中,墨色黝黑发亮,奇异鲜活,既没有产生难看的“墨猪”,又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

D. 苏轼的字体教学价值非常高,在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中被使用,细微修改后的苏轼原字体甚至成为了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

3. 结合全文,概括苏轼《寒食帖》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

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

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

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
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

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

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

”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点左右。

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

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

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拔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健,试着弹了一首曲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

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

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背阳的山坡上铺满阴森的绿,早熟的稻田透着一层浅黄,一群黑山羊在云团中出没,有红色的书包跳跃其中,极似潇潇春雨中的灿烂桃花.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

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

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

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來的一块黑瘦的肩头。

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

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绳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⑪这一幕让张英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⑫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⑬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

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佘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

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

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

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

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

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⑭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⑮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⑯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⑰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⑱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

夜里有人稍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

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

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

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

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一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

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⑲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

⑳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

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

”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英才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欢快些才好听,并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却都不理睬,因为这是他们长时间形成的统一,笛声传递着真实的心情。

B. 叶萌离开了界岭小学,余校长很伤感,并且“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由此可以看出余校长内心的不舍与无奈,以及他对学生深深的爱。

C. 余校长养的猪经常进教室,说明余校长利己自私的一面。

“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则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情。

D. 小说详写降国旗和升国旗的场景,能够集中展现人物形象,并渲染了庄严的氛围,使界岭小学的师生在艰苦生活中的精神坚守更显珍贵。

5. 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6.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余校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那么,张英才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降,国人反思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儒家文化,以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难于造就阳刚的国民性格、坚定的国家意志。

其实,这种认知主要是由于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

在当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应该而且必须矫正这些认识的偏失,理解和发扬中国儒学中的勇武精神。

第一,仁者必有勇,“文”“武”相反相成。

文武双全、文成武德、“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些习语无不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两大范畴之间相反相成的密切关系,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修齐治平、公共治理的重要意义。

诚如《礼记》所言:“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后世意蕴丰富的“文”“武”两大概念,其含义的源头便脱胎自孔子所尊崇与追慕的古圣先贤——周文王与周武王。

而孔子及儒家作为周代文明的自觉传承者,我们对其认识却明显地偏重于“文”的一端。

第二,“文”优于“武”,先“文”后“武”。

相比于具体的政治功业,孔子所开辟的儒家学说,更为长久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化。

以“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定位而言,儒家强调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文”优于“武”、先“文”后“武”,这正是中华勇武精神的基调。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精神核心,始终对人性的后天可塑性抱有乐观的期待,对人世的温情和道德充满信心。

因此在“修仁德”与“修甲兵”的抉择中,儒家天然即持反战的立场而首择前者。

第三,“武”之德要求智、仁、勇的统一。

智、仁、勇是早期儒家最为着力提倡的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德目。

“仁”作为儒家的精神核心,也应当统摄暴力活动的始终。

以“仁”为根柢的规定性力量,既为行武的前提,又是行武的目的与归宿,唯其如此,“武”的使用才有意义。

“智”与“勇”是扩张暴力效能的重要方式。

在烽火连天的东周之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愈发深入,人们谋求以最少物质投入取得最大效果,“智”与“勇”之德便愈发受到世人的推崇。

孔子则超脱出当时实用主义的时代风气,指出“智”与“勇”本身并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

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中,孟子更加强调“仁”的核心地位,标举“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王道政治理想。

孟子将直接性的暴力置换为王霸之辩、天爵人爵之辩、批判与抗议精神、大丈夫人格与浩然之气,面对冲突和矛盾,拒绝苟且或残暴而指出向上一路。

学说特质偏重经验与推证的荀子,则更为关注解决现实中具体的暴力问题,将刑罚提高到与文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正视武力与战争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细致分梳。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的矛盾冲突同时加剧。

中华武德精神强调以“文”为先而不忘战、智、仁、勇统一的特质,根本上起到了划定边界、协调冲突、规训具有破坏性力量的暴力为人类文明发展所用的导向性作用。

重新重视与传承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以其智慧化解矛盾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不仅必要,而且正逢其时。

(摘编自杨甜、杨传召《儒学中的“武”》)
7.下列对于“文”和“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相反相成,“文成武德”等词语便是印证,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B.因为儒家强调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文”优于“武”,所以儒家思想始终对人性的后天可塑性抱有乐观的期待。

C.儒家着力提倡的智、仁、勇的统一也是“武”之德所要求的。

以“仁”为根柢的规定性力量,是行武的目的与归宿。

D.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不再重视“文”的核心地位,他们提高了对“武”的认识,正视“武”,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驳后立,先指出近代以来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认知偏误,接着分析了原因,然后表明观点。

B.本文以“文武并用”为中心论点,采用了三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C.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引用《礼记》来论说“文”和“武”相反相成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总结了中华传统勇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和传承这种精神。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中华民族落后挨打是几千年来所尊崇的儒家思想造成的,因为他们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

B.儒家思想以“仁”为精神核心,始终对人世的道德充满信心,比如孟子就标举“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王道政治理想。

C.早期儒家着力提倡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种德目,孔子指出“智”与“勇”本身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

D.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崇尚中华勇武精神,就能化解矛盾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摄,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 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 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 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

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 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

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 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

他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 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

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離其如予何!”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古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 “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5.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有两章都以桑树比兴,来喻指女子的容貌;其中“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____________”比喻女子青春亮丽。

(2)刘禹锡《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形象来比喻作者自己。

(3)《赤壁赋》中写客听了苏轼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然后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拆迁在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城市的清洁程度、美化程度,解决了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拆迁工作,加快拆迁进程,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①拆迁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提高城市的清洁度和美化度。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

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准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错,原文“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可见,原文说的只是“可能”,是一种猜测,并不是“正是受到其启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曲解文意,“《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错,原文,“《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