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单元 单元序列写作(三)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单元序列写作(三)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育家叶圣陶说:“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

”在这里,叶老强调的是思想的重要性。

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锤炼思想,就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边写边思考,从而使思想表达得更深刻。

作文的思想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文采能更好地表现思想。

思想需要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象,一篇文章,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读之味同嚼蜡,那是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无法引起强烈的共鸣的。

反之,如果文章文质兼美,就会让人读后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名师支招]
美化语言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

对语言的美化要特别注意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一、飞扬的神韵:形象化
形象化的语言载着飞扬的神韵弥漫在字里行间,是高考作文中最滋润阅卷者心灵的催化剂。

(一)词语生动
词语生动,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力求做到“一字入文,九牛不拔”。

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要锤炼词语,精选那些准确、具体、生动、鲜明和内涵丰富的词语。

用好动词、量词和叠词,增强语言表现力。

动词运用得好,能表现动态,凸现形态,传递情感;巧用量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准确,还能使语句形象生动;叠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极尽绘情状物之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如高考优秀作文《小巷面条香》中写道: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

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

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

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起,纷纷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

这时,我才明白: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文段中的三个动词“涌”“漫”“拖起”精准地写出了面香的诱惑力,为后面写人们吃
面做铺垫。

而后面的两个动词“端坐”“等待”写出了吃面人的迫不及待。

“一碗清香”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面的特点,生动贴切。

在记叙性语段中可以通过锤炼动词,反映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鲜明。

(二)语言形象
1.修辞妙饰
修辞,是语言艺术之花。

修辞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充满灵性,气韵流畅,形象鲜明,精彩纷呈。

(1)妙用排比,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

用于议论则条分缕析,阐述透彻;用于叙事,则层次清楚,语意畅达;用于描写,则深刻细腻、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淋漓尽致,一泻无余。

如下面一段文字: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的百度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此文段连续运用“难道”引导的问句列举事例,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数字自然不能尽显自然之美”,论证有力,气势磅礴。

在议论文中列举事实论据时,可以使用连续的问句列出和自己的观点相反的论据并构成排比,最后转到自己的观点上来,这样不但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观点,还可以借助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气势。

(2)善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行文就犹如行云流水。

可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突出动态美。

如:
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

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这些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很好地扣住了“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这一话题。

(3)运用拟人,使语言活泼、灵动
运用拟人,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奇异可爱;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高考作文《令人陶醉的王朝》中写道: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
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

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在这段话中,作者将“唐朝”称作“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唐朝“令人陶醉”的神韵,让人读来亲切自然。

(4)巧用对偶,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巧用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表现出音韵美;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如:
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

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春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这段文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段文字句式整齐,音韵铿锵,颇具感染力。

2.描摹物象
语言的形象化离不开对物象的描摹,以寄托作者的情怀,把作者的主观感情通过物象传达给读者,艺术地展现物象的具体内涵。

如:
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总有那一片蛙声》) 月儿,如一枚秀气的橘子瓣,恬静地挂在天宇中。

夜空中,橘子瓣般的月儿,如微笑的眼,柔和地注视着可爱的乡村,注视着幸福的我们……(《土屋·石房·洋楼》)
第一段文字通过描摹“蛙鸣”表达出对乡村的喜爱,第二、三段文字抓住夏夜“月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乡村夜晚静谧的图景。

3.精绘色彩
世间万物的丰富多彩必然反映在描摹的文字里,语言的形象化恰恰就在这些色彩之中呈现出来。

如:
满目的金色跳跃颤抖,像音乐里所要表示的一条河,一条流泉似的河,一条涨春水的河。

农人的脊背漉漉而湿了,细细的汗流在深深浅浅的栈道里相互交流。

土地与土地的交流。

人与土地的交流。

没有泥土的黑色和人类的肤色,这灿灿阳光下的庄稼不会如此的飒飒有声,山坡与田畴的田野不会有作物的清香在滋滋啦啦地爆裂。

作者抓住了秋天“金色”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此外,还将泥土的“黑色”与人类的“肤色”对比,感染力较强。

4.情感雅致
语言表达的形象化还需要所抒发的情感含蓄、雅致,构成文章深远的意境。

如:
两扇古老的木门紧闭,黑色的门板似两位历尽沧桑的老人。

车刚启动,淅淅沥沥的春雨便敲起细密的鼓点。

氤氲的雾气,模糊了车窗遮住了视线。

我用手指轻拭玻璃,欲将沿途的美景撷入眼底。

可调皮的雾气好似故意跟我作对,我刚用手擦去一点点,它马上又攀附过来,我再拭,它再附,仿佛说:你急什么,前方美景多着呢,到时让你目不暇接!(《一山风景一山静》)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绘春雨用“淅淅沥沥”,颇具质感;写“雾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作者将自己对美景的渴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雅致,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二、摇曳的句式:灵动化
汉语句式多样,文言句式典雅,口语泼辣;长句周详缜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设问、反问句加重强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句余韵悠然。

一篇文章倘若句式单调,即使内容再好,也会呆板单调。

文章中如果能够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得其所,语言就会生动活泼,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1.长句短句结合
一般地说,长句结构复杂,层次较多,表意严谨,精确细致,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易懂。

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便于抒情,使文章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美。

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站在她落英缤纷的院落门口,我看到她正为丈夫送别。

丈夫即将同幕僚开始泰山之行,她不能陪同前往。

想到二人不能共处的痛苦相思,她秀眉轻蹙,吟出那篇感人至深的词,丈夫听闻,竟直言再也无甚去意。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萧条的庭院内,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她提起笔,将一腔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诉诸笔端,成就了她那篇惊世也是绝世之作。

于是我明白,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见她。

此时我似乎看见纸上的墨迹一下浸开,挽出一朵绝代惊艳的墨梅花……(《站在她的门口》)
这一段文字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议论、抒情,长短句交错。

如“萧条的庭院内,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她提起笔,将一腔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诉诸笔端,成就了她那篇惊世也是绝世之作”连用短句,形式整齐而有气势,而长句的运用又使哲思蕴含其中,长短结合使文章句句铿锵,韵味十足。

2.整句散句错落
一篇文章中,全用整句便会呆板;全用散句,就会缺少气势。

如果整散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和节奏感。

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
原来,人踮起脚,是要去望向更远的风景,去吸进一口常日里所缺少的高处的活泼,踮起脚,把希冀已久的梦揽入怀中,入目之景,春深夏浅之间,年轻的心在旷野中引吭高歌!
我想起了埃菲尔铁塔。

它那么自然而然地平地而起。

在塔下仰望塔尖,扶住帽子,抬起头,踮起脚。

眼再抬一寸,脚再高一厘,望见的不过是塔身。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让心到达。

搭乘塔内的货车,在尖顶与自己的心会合。

方才的踮脚虽是徒劳,可心中所升腾的征服感最终引我站在这里。

巴黎城慵懒地在塞纳河畔小憩。

正午的城市在午睡,而我的心却在狂跃不止。

我再次踮起脚尖,让猎猎的风灌满我的胸膺。

(《踮起脚尖》)
这两段极具文采,句式整散结合,具有抑扬顿挫之美,使得文章气韵律动,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厚重的弹性:底蕴化
文句有意蕴是指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蕴含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让读者读之如品梅花,香气清远而淡雅。

文化底蕴包括两个方面:文化底蕴成句、文化底蕴成段。

1.借助名人,人物中自有文化底蕴
由名人衍生出来的相关内容,通过铺陈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如: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这段文字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作者善于借助名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使得文章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

2.借助环境,环境中自有文化底蕴
以瑰丽的语言渲染意境,使文章语言意蕴丰富;有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文化底蕴,那么就直接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我们可以赋予它自己的文化底蕴。

如:
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

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

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

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抿抿,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狭路相逢,你选择哪一个?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如果为难,那就别急,先跟着她们走走,往她们的家走,往乌镇的深处走,也许答案就有了。

(彭学明《一墨乌镇》) 乌镇是一幅画,里面的人都是这幅画的组成因素。

这段描写乌镇的段落,表现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作者善于借助环境描写来写乌镇的文化底蕴,使得文章摇曳多姿。

[典例剖析]
(2017·全国卷II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
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实写,亦可虚构。

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社会公平的建设意义,对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可供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寻找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叙述“我”与“高考”有关的生活过往及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

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对“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市民看见在重庆的轻轨车厢角落有一名农民工坐在胶桶上,高高卷起的裤腿上沾了许多灰尘。

车厢里明明有空位,他却不肯坐,因为“不想弄脏别人衣服”。

怕脏了座位便坐地上,这样的农民工委实不少。

他们的胆怯让人心酸,他们的淳朴让人赞叹,他们的躲避,是因为他们觉得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没有理直气壮。

大部分市民表示:他们也是城市的主人,有权利落座。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农民工坐车有座却不肯坐,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

农民工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我
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件事?综观材料,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1)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可以写尊重话题,尊重每一个人,社会才会更和谐;也可以写包容话题,对别人的包容也是善良的体现;还可以写行动的力量,把对农民工的关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从农民工的角度来看,可以写文明的自觉,他们能意识到不弄脏别人衣服,是一种自觉;也可以写人性质朴的光辉,他们依然保持着最淳朴的美,安守本心;还可以写不自卑,看重自己。

(3)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应该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多给他们温暖。

【参考例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考生
当你看见一名农民工背着湿答答的水管进入地铁时,旁人称其没有教养,此时你有何感想?一名农民工乘公交车时怕弄脏别人的衣服而宁愿坐在胶桶上,你心中又有何感想呢?旁人或对他们冷眼相待,而我不同意,应该宽容待之,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农民工喜欢那样子出现在公共场合吗?不。

他们身处的环境让他没有办法顾得那么周全。

背着水管或其他工具的大叔很有可能去工作,穿着沾满泥尘裤子的工人也许刚从工地下班,如果可以,他当然更愿意坐着专车打着瞌睡去,但生存的压力让他只能满头大汗,穿着脏衣服去挤公交车,他甚至知道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只坐在胶桶上,即使有许多空座位。

还有千千万万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挑着水泥桶奔波于城市间,烈日下仍不停工作的农民工,他们跟我们一样均是普通人,也想早点下班回家,与妻子儿女吃顿饱饭,我们为何要用另类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呢?让我们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他们,去温暖他们。

高尔基说,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雪天烤火被辞退的丁权老人,有人说老人只是想暖暖身子,有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彼此间各退一步,宽容一下就不至于将58岁的环卫工人辞退。

曾讹过不少村民的酒鬼终在一次倒地后永久不起了,即使曾倒地讹人也不该被冷漠遗弃。

古人就说过最冷的不是冰雪,而是人心。

面对规则的硬性与有“前科”的酒鬼,我们就该如此冷漠无情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呢?
海纳百川,让世界充满爱。

合肥市一小区某栋五楼,两名小偷作案时恰遇房主回家,惊慌失措,从四楼坠下去。

原以为自己会被房主暴骂或暴打,结果是房主和小区的业主纷纷赶来营救。

他们用温暖和宽容去对待这两个小偷,愿他们的善意不被辜负。

用一颗宽容之心去温暖他人何乐而不为呢?房主和业主们对待小偷都能宽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宽容来对待农民工呢?如果我们与农民工们相处多一点宽容,共筑和谐社会,与社会相处多点宽容,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更多的爱。

有哲人如是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无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块
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是的,人世间最让人敬仰的正是人内心深处的宽容情怀。

让我们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来爱护农民工,这样就会让世界充满浓浓爱意!
【点评】这篇文章第一段用连续发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着重分析农民工在公共场合出现的这种状态并非其所愿,这是由于生存压力所造成的,指出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他们,去温暖他们”。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收放自如,既有顺手拈来的名言警句,又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

在语言运用上,本文摇曳多姿,通俗与高雅并存,读来别有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