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
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现代社会是建立并运作在信用制度之上的。

现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信诺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代的“信用”与古代的“信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字。

古代人的信诺是一种人格操守,是由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而现代人的信用制度则是一种契约关系,是由工商经济和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互惠制度。

古代的信诺只是涉及到少数人的事情,而现代信用制度则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

古代人是否守信诺,只会造成道德上的益或损;而现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受的惩罚主要是经济和法律上的。

现代信用制度,包括信任关系、信用项目、信用卡和各种信用贷款等,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现代信用制度具有加快资金周转、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

对个人来说,具有化困难于无形、集众力于一身的社会促进功能。

就拿信用贷款来说吧,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不借贷就会失去一次发展机遇,中国不少的知名企业家都是靠借贷起家的。

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对个人来说,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现代人应该变信贷负担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变信贷压力为坚决履行信用的动力。

社会人群相互的信任关系是推行现代信用制度最基本的要求,是发展信用制度的基础。

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黏合剂,否则就没有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或可靠的朋友。

具有信任特质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更容易接纳新生事物,更容易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助力,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目前国内不少人对信用制度还不太适应,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就是一例。

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的一种,它的需求量其实很大,可是一些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

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以季、年为基础的自然平衡原则,即便是采用国家贴息的形式,在一些学生家长看来也是“寅吃卯粮”,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自然被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视为畏途。

虽然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是鉴于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和还贷压力的考虑,在助学贷款实施伊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立刻接受“未工作,先负债”的理念,他们还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国目前实行信用制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程度普遍比较低,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这些都影响了信用制度全面有效的推行。

12.文章论述了现代的“信用”和古代的“信诺”,对此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章是从现代信用制度和古代信诺哲学的本质意义、涉及范围、实际结果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二者的区别的。

B.“区别在于一个‘用’字”的意思是说:“信用”不仅体现了古代的“信守承诺”,而且突出了“信”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古代的“信诺”讲的是道德品质和人格操守,强调“义”;现代的“信用”讲的是经济上的互惠,强调“利”:后者包含前者。

D.现代的“信用”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古代的“信诺”仅是一种哲学理念,它们都与社会经济形态无关。

E.古代人不守信诺,只会造成道德上损失;而现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受的惩罚主要是经济和法律上的,不会造成道德上的损失。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但由于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尚无法接受。

B.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信用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

C.现代人要具有信任特质,要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发展同步。

D.现代人不守信诺,法律条件又不完善,再加上千百年旧观念的束缚,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

14.怎样理解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明的阐述。

(4分)
15.“他们还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并予以简要说明。

(5分)
参考答案:
12、提示.AC(B从文章来看,现代的“信用”仍有“信守承诺”的意义,但从“契约关系”、“互惠制度”、涉及的人群、惩罚方法等内容上可以看出现代的“信用”已形成固定的关系与制度,有更实际的使用价值。

D项中“都与社会经济形态无关”不对,文中提到的“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工商经济和相互依存关系”都与社会经济形态有关E项“不会造成道德上损失”错误)
13、提示.C(A项中,“现代人尚无法接受”,过于武断;B项中,“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不妥;D项中,“现代人不守信诺”是以偏概全,“举步维艰”于文无据)
14、提示.信贷者能够通过借贷解决资金的短缺进而抓住发展的机遇,因此信用贷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而是一种为实现人生目标所作的投资。

(“通过借贷……发展的机遇”2分;“因此”之后总结性的话2分,“不是”和“而是”两层意义各1分。

语言表达可以灵活,但要点不能少)
15、提示.根本原因是他们消费观念的滞后(落后)
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自然平衡原则,为他们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而客观条件,包括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和还贷压力等,也使得一些学生还不能接受新的消费理念。

(指出“根本原因”2分,“助学贷款……所不允许”1分,“客观条件……还不能接受新的消费理念”2分。

语言表达可以灵活,但要点不能少)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莱摊。

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娑得发亮的木盒。

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

”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
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

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

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

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

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

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

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

”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

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

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

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

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

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

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

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

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

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

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

”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

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B.在小说中,“当票”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C.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D.小说结尾写“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这一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E.小说围绕传家金簪所叙写的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毋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2)“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黄老太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我”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到了连缀情节的作用。

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

③“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我”通过劝导、启发使黄先生与母亲重归于好,引发人们对家族传承文化的思考。

(每点2分)
(3)①坚守孝敬长辈的家族传统。

作为传家宝的金簪她宁愿死后带走也不留给她认为不孝的儿子、儿媳。

②自信、固执。

认为自己可以给儿子找个好老婆,容不下儿子自己找的老婆。

③宽容、明理。

在儿子的主动沟通、转变后,她原谅了儿子、儿媳,赎回了金簪。

(每点2分)
(4)(8分)含义:金簪代表孝顺长辈、持家有方并得到家族的认可,是黄家继承家族衣钵的象征。

(2分)作用: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作品以传家金簪为线索,揭示矛盾,展开情节。

②巧设悬念。

“金簪”冠以“传家”,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③揭示作品主题。

作品中人物对金簪的态度,能引发读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思考。

(每点2分)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读后可知,选项主要涉及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分析时,应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差别,A项“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分析有误,“层层包裹”不能体现年代久远,只能说明珍贵。

C项“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分析错误,黄先生要赎回金簪主要是想消除亲友们对自己媳妇的误会。

E项“情节曲折”错,这篇小说情节不曲折。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A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层层包裹”是说明人物对金簪的看重,说明其珍贵。

C项对黄先生的形象分析有误,从后文来看,选项“见钱眼开、贪婪”的分析有误。

E
项,对小说的情节分析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一般从情节的串联推动、对其他人物形象的衬托对比、对主旨的凸显等角度分析。

本文中,借助“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文章整个故事情节,是线索人物;“我”是第一人称,让故事更具有真实性;从“我”劝导黄先生与母亲和好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

本文中的“我”属于次要人物,小说借助“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整个故事,“我”帮老太太保藏金簪、听老太太的故事、听黄先生讲述母子矛盾听启发黄先生与母亲和好等等,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黄老太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

从她认为儿子儿媳不孝顺,请“我”保藏金簪,不愿意把金簪留给儿子和儿媳这一事件中,可见她是坚守孝敬长辈的家族传统;从黄先生的讲述中,黄老太太对于儿子的婚姻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为儿子找到好老婆,表现出自信和固执的一面;从文章最后与黄先生一起取回金簪,表现出宽容和明理的一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本文中,可以黄老太太的言行和黄先生的讲述来分析概括其形象。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

本题针对小说标题设题,既考查标题的含意,又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

标题“传家金簪”表面意就是指黄家代表家族传承的实物金簪,同时又具有象征意义,是黄家继承家族衣钵的象征,“金簪”代表孝顺长辈、持家有方。

回答作用的时候,可以从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主旨上、手法效果上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小说标题,要关注四个方面:①标题本身内容,艺术特点。

②标题与文本的联系:情节、人物、主旨、环境。

③对于标题意蕴(含义),特别要关注表层义(字典义或常用义)、深层义(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意义、比喻义。

④对于标题探究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结构严谨的线索,突出人物形象或性格,推动(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对主题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比如本题中,应先回答“传家金簪”的含意,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答题;然后再回答作用,先从情节上答出线索作用,再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其吸引力,最后从主旨的角度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

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

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

社会晋升机
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

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

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

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

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

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面向社会选拔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B.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C.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理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D.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当时的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其原因是真理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因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

参考答案:
1.B(原文不是针对社会结构而言,原文是在谈文化核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