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具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效应在具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学科系统,它种类繁多,其中分析学生心理的教育心理学这一分支近年来尤被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文章将着重谈论教育心理学中两个心理效应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标签:心理效应;齐氏效应;配套效应
有效的教学应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应巧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洞察学生心理,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其有效学习。
本文将着重具体阐述两个心理效应在英语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
一、齐氏效应
(一)概念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实验”困惑情境”实验。
齐加尼克找来一批被试者,然后要求他们连续进行22 小时的工作任务。
其中有些任务让他们顺利完成,另一些任务让他们中途停止,接着去做别的工作。
在每一个人完成他们的整个任务后,让他们立刻回忆所做过的工作,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名称,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
人们把这个实验所揭示的现象“齐加尼克效应”(简称”齐氏效应”)。
(二)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也可以用到”齐氏效应”。
以往那种老师整堂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内容,先带读单词,再用翻译法一句一句解释课文的内容、重难点,再讲解练习的“满堂灌”的做法的教学效率是很差强人意的。
因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觉得很顺,没有紧张感,不论是思维的注意力还是張力感都会慢慢松弛。
要使学生课堂中有一定的紧张感那我们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有所中止,留有余地,巧妙提问,巧妙设计“没有完成的任务”,巧妙地发出“挑衅”,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及课后借助各种途经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求知欲!比如笔者在讲英语口语课程MOVIE(电影)这个单元的时候,就可以在作一些基本的介绍后问学生他们非常熟悉的一些影片(如《狮子王》、《阿凡达》、《卧虎藏龙》、《非常诚勿扰》等)的英译名。
这些影片名部分是含有学过的单词,但有些是要借助工具才能整个完成翻译的。
对这种有一点难度但又不是很难的任务学生是非常有兴趣的,一下子就可以把他们的紧张感调动起来,下课后这个“未完成的任务”肯定会让学生们花时间用心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无疑也把他们的英语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外。
等到下次上课老师来公布答案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如果翻译对了的学生会非常有成就感,即使没有完全译对,也会对答案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比笔者在第一堂课马上就报出答案的讲授法会更有效。
二、配套效应
(一)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配套效应”也经常上演,比如我们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后,会接着买跟衣服搭配的裤子,鞋,手包,甚至是帽子,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配套效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可以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取决于所参照的这件“睡袍”的价值。
在教育上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一下子就信口开河地说“你真是笨啊,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那么老师就正在给学生一件劣质的“睡袍”,一个非常不好的暗示,让学生认为自己真的笨,真的学习不行,那他们以后的学习行为也会表现得与这件劣质的“睡袍”一样,甚至“破罐子破摔”!但如果老师能耐心地多跟学生沟通,帮助他找到没考好的原因,并鼓励他说:“没事的,这只是代表过去,你以后听课更仔细点,有什么不懂的马上来问老师,下次一定会考得很好的。
老师相信你!你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那么老师就给学生找了一件有价值的“睡袍”,它会让本对自己有点失望的学生立刻又看到希望,重新相信自己的潜力,他日后的学习行为也会尽力表现得与这件优质的“睡袍”一样,越来越好!
(二)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遇到的学生不可能都是学习尖子,总会有理解力、反应力、活跃度、学习基础等各方面不一样的情况,教师是否也能细心地了解每个学生,给他们都相应找一件有价值的“睡袍”呢?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班上学生的英语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相差悬殊。
是否都能以英语考试成绩好坏这同一件睡袍来给每一个学生穿呢?显然不合理,那如果这样的话,那岂不是要否定、打击到很多学生。
我们要静下心来真正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找到他们各自的长处和闪光点,尽量让每一个人获得成就感,自信心。
例如在英语课后任务的布置上要考虑到学生基础不同而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以便绝大部分同学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发挥;再比如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或有各种各样的学习障碍(如缺乏学习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弱),他们太需要老师的鼓励了!鉴于此,老师可以提一些相对简单、他们能够正确回答的问题,在他们正确回答完之后马上给予肯定,来多给他们点自信。
而后在他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设置难度相对较高一点的提问或是学习任务,再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有进步,加油!你还能做得更好!”这就是适合他们的“睡袍”;有的同学基础好也比较活跃就可以给他们有挑战性一点的任务。
比如有的英语口语活动中要以5-6 人为一小组开展,就可以选他(她)做组长,来负责馔写对话稿、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等。
组长这件“睡袍”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对他们成绩的肯定。
为了整个组能够出色完成这个活动,也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信任,他(她)也会尽量帮助本组的其它成员。
“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睡袍”会让他(她)们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冲劲;再比如有些同学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课堂表现活跃,勇于举手发言,老师也可以课堂上多表扬他这一点,让其他同学象他们学习,做一个大方自信的人。
“大方自信的人’这样的睡袍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老师的喜爱,他们会继续给那些因为胆小或其他原因上课不太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以积极的影响,带动整个班的课堂活
跃度。
三、结语
当然,可以使用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比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效应”、“首因效应”等,我们都可以好好利用。
透析学生心理,利用心理效应来促进有效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课题,笔者希望借此文抛砖引玉和广大同仁一起探讨和提升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2004.
[2]叶奕乾.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