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脾胃气机失常,容易引起咳嗽。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 阴,同属太阴经,胃在中焦,肺脉起于中焦,病理上相互影 响。所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可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 气逆”的症象。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
总结
6、在治疗上提出了“分经论治”的针刺治咳原则
针刺治疗
五脏咳——刺其俞穴 六腑咳——刺其合穴 久咳面浮者——刺其经穴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长夏则 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则会得病, 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 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 先受邪。
总结
1、咳嗽的病变部位:咳不离肺,不止于肺。
2、咳嗽的病因:外因内因——“形寒寒饮则伤肺” 外因:外感风寒之邪,“皮毛先受邪气” 内因:“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肺 咳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 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 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 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译文: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 咳而腹部胀满,不想饮食。 这都是因为病邪聚于胃,并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 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 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膀胱-委中,心包-曲泽,胆-阳陵泉。
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谢谢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译文: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 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 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涎沫。
素问 咳论
内容提要:
本篇是《内经》讨论咳嗽的专篇,文中系统深入 地论述了咳嗽的成因、机理、辨证分型、证候表 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提出了“肺 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等著名论断。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总结
4、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会形成六腑咳。
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 单纯转为复杂。 对于各种难治性咳嗽的治疗,可理肺气强 卫气来预防,健脾气强胃气来增强后天之本,以濡养五脏六 腑。
5、“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解:痰饮聚于胃,上犯于肺。 痰的生成全在脾胃。肺与脾胃,在气机上同升同降,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译文: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迁移于六腑。
原文: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译文: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 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 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至于五脏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 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原文: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 为泄为痛。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原文: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 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译文: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 嗽与放屁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原文: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俞:气血之所注,治注入之邪 合:气血之所入,治传入之邪 经:气血之所行,疏通经脉,使气血调和
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汇集输注到 更大的水渠一样。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 五脏的俞穴分别为:肺 -- 太渊 心 -- 神门 脾 -- 太白
肝 -- 太冲 肾 -- 太溪
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 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进入,进而 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六腑的合穴分别为:大肠-曲池,胃-足三里,小肠-小海,
总结
6、在治疗上提出了“分经论治”的针刺治咳原则
针刺治疗
五脏咳——刺其俞穴 六腑咳——刺其合穴 久咳面浮者——刺其经穴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长夏则 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则会得病, 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 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 先受邪。
总结
1、咳嗽的病变部位:咳不离肺,不止于肺。
2、咳嗽的病因:外因内因——“形寒寒饮则伤肺” 外因:外感风寒之邪,“皮毛先受邪气” 内因:“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肺 咳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 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 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 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译文: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 咳而腹部胀满,不想饮食。 这都是因为病邪聚于胃,并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 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 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膀胱-委中,心包-曲泽,胆-阳陵泉。
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谢谢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译文: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 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 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涎沫。
素问 咳论
内容提要:
本篇是《内经》讨论咳嗽的专篇,文中系统深入 地论述了咳嗽的成因、机理、辨证分型、证候表 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提出了“肺 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等著名论断。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总结
4、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会形成六腑咳。
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 单纯转为复杂。 对于各种难治性咳嗽的治疗,可理肺气强 卫气来预防,健脾气强胃气来增强后天之本,以濡养五脏六 腑。
5、“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解:痰饮聚于胃,上犯于肺。 痰的生成全在脾胃。肺与脾胃,在气机上同升同降,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译文: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迁移于六腑。
原文: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译文: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 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 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至于五脏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 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原文: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 为泄为痛。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原文: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 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译文: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 嗽与放屁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原文: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俞:气血之所注,治注入之邪 合:气血之所入,治传入之邪 经:气血之所行,疏通经脉,使气血调和
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汇集输注到 更大的水渠一样。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 五脏的俞穴分别为:肺 -- 太渊 心 -- 神门 脾 -- 太白
肝 -- 太冲 肾 -- 太溪
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 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进入,进而 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六腑的合穴分别为:大肠-曲池,胃-足三里,小肠-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