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例15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背诵第7自然段。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背诵第7自然段。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

她,就是__的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__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__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__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__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文的游览顺序,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第2自然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第3自然第一句话)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第5自然第一句话)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四句过渡句去点明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昨晚老师要求你们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我们的学校”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小作文展示给大家听?
(要求:请学生先说清楚将学校景点分为几部分,然后再读过渡句。


(点评:层次分明,运用词语准确的同学。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老师跟随着你们的游览路线也重新游玩了一下我们的学校。

师:课文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学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出示图片)师:当我们走完长廊后,就来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这是什么呢?(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师: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4——6自然段,品读文本中的语言美。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登上万寿山。

师: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__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使人神清气爽。


2、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个人读、男女读、齐读)
(用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过也不留痕迹。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

(朗读时故意把“滑”读成“划”。


师: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划“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讨论。

师:作者就是这样准确地运用了这个“滑”生动描绘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师: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滑过的情景表现出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1、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也可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

(请学生出来扮演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个景点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去描写?)
通过她的介绍,你感受到她主要抓住哪几个景色去介绍呢?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

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
座式样不同的石桥,__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画线的段落,描写出景点。

(1——2学生介绍,板书: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美景。

(出示图片)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面对这样美的景,清朝乾隆__诗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你想说什么?
感情升华。

三、拓展作业: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中层生选做题)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把《美丽的校园》写完整。

(后进生选做题)
3、记一次难忘的游览活动。

(优生选做题)
板书:
18、颐和园
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长堤
小岛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喜爱之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__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
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检查认识“颐、耸、阁、舫、眺、堤、态”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11个生字。

正确书写“长廊、金碧辉煌、堤岸、宫殿、掩映、朱红、建筑、佛香阁、隐隐约约、狮子、雕刻、姿态不一、神清气爽”等词语。

2、通过自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__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提纲式板书,领悟作者用总分总的方式安排行文结构,体会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及首尾呼应的方法。

4、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及抓住特点按一定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写自己的校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及抓住特点按一定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写自己的校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预习检查认识“颐、耸、阁、舫、眺、堤、态”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11个生字。

正确书写“长廊、金碧辉煌、堤岸、宫殿、掩映、朱红、建筑、佛香阁、隐隐约约、狮子、雕刻、姿态不一、神清气爽”等词语。

二是通过自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__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初步感知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提纲式板书,领悟作者用总分总的方式安排行文结
构,体会首尾呼应的'方法。

二是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及抓住特点按一定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写自己的校园。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昨天我们已经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今天我
们有机会二游颐和园。

板题(强调笔画)
一问:初游颐和园后,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总体印象。

(美丽)
二问: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这种感受的?
三问:(分组读)这两段是什么关系?
四问:作者具体为我们介绍了哪里的美景?
五问:文中哪句告诉我们他来到了长廊?(读句子,逐一出示课件)
六述:这种走到哪里就写哪里看到的景色的方法叫做“移步换景”,也就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

那么我们就带上好心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长廊去细
细游赏。

(课件出示要求)
二、研读课文,体会语句,品味语言美。

(课件出示要求)
1、__读文段二
2、汇报交流。

(相机板书)
3、总结学法,自学3、4段。

(学习、汇报)(完善板书)
老师来到咱们劳动小学,感触很多。

因为劳动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学习的。

老师刚才匆匆拍下几张照片,想跟同学们一起欣赏。

(逐一出示照片,提示观察点)因为时间有限,老师来不及慢慢参观,请大家当导游来为我详细介绍。

三、总结写法,迁移运用,争当小导游。

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学校,一个导游介绍一个地方,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注意使用叙述地点转移的词语。

生__写—汇报
四、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的写法,写写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抓特点有顺序
美丽
长廊长内—外

颐和园万寿山壮观下—上
近—远
昆明湖静
绿
美丽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__,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__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__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颐和园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__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

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

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长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1、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汇报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

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老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
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

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__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
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__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

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
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__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

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