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件-个性及其倾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歸因影響個人期望的改變和情感反應(歸因後果), 歸因後果又影響後繼的行為。於是歸因就具有動機功能。
➢ 如果學生因學習而得到強化(如取得好成績,教師家 長給予獎勵等),他們就會形成較強的行為動機;如 果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得到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可 能較弱。
2、需求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認為, 個體追求需要的滿足 是驅動行為的動力。
自我實現:理想、抱負 尊重需要:名譽、權利、成就
歸屬和愛的需要:社交、愛、被愛
• 出於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和作用而學習,和出於學習的興趣和其中 的快樂而學習的個體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低的焦慮;學習堅 持性更強,並且能運用更多的學習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 略),取得的學習成績更好。
• 內在動機和認同動機對學習成績有積極的影響,外部動機對學習 成績有消極的影響。
• 實驗研究表明,由外在因素所驅動的學生更傾向於面對只 需要表面認知策略的學習任務( Ames 1992;Dweck & Leggett 1988;Pintrinch & De Groot 1990 )。
行為的先行因素(期待) ➢ 班杜拉認為,行為出現的原因,不是隨後出現的強化,
而是人在認知到行為與強化之間的關係之後產生的對 下一步強化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成敗經驗 ➢替代性成敗經驗 ➢言語說服 ➢情緒喚起
5、歸因理論
– 歸因:人們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行為)進 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任何人都有 探索自己行為成敗原因的傾向。




本我
意識 前意識
潛意識
人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格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無意識部分
結 構
超我:遵循理想原則 ——意識部分,控制系統
第三節 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
• 需要 • 動機 • 興趣 • 價值觀 • ……
一、需要
• 什麼是需要 •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
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
10/10/2021
• 超我,也稱理想自我,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認為是人格最後形成的也 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準則的代表,主 要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超我 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 制的部分,遵循著“道德原則”。
10/10/2021
• 動機的種類 • 1、按照動機的起源: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 2、按照對動機內容的意識程度:有意識動機和無意識動機 • 3、按照動機的起因: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 4、按照動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主導動機和輔助動機 • 5、按照動機影響範圍、持續作用時間: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 • 6、按照社會價值:高尚動機和低級動機

归属和爱的需要
要求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繫,如 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等的需要
失 需
安全需要
對穩定、安全、保護、 秩序等的需要

生理需要
對食物、水、空氣、 睡眠、性的需要
• 主要觀點:
• 1、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分成5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2、需要的層次越低,出現越早,層次越高,出現越晚。 • 3、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強。 • 4、缺失需要:能否滿足直接關係到個體的生存(低) • 5、成長需要:有益於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高)
結果發現:得到獎勵的那組兒童對該遊戲的興趣明顯降低了, 而未得到獎勵的那組兒童仍然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學習動機理論
• 1、強化理論 • 2、需求層次理論 • 3、成就動機理論 • 4、自我效能感理論 • 5、歸因理論
1、強化理論
➢ 強化論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在他看 來,個體行為動機的激發與先前這種行為所受到的強 化有很大關系。
( Kasser & Ryan,2001;McHoskey,1999;Ryan, et al., 1999;Schmuck,Kasser & Ryan,2000;Sheldon & Kasser, 1995;Williams,et al.,2000 )。
• 萊伯的研究:外部動機會破壞興趣
讓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一項有趣的遊戲,實驗的第一階段不給 任何獎勵,兩組兒童都非常投入地進行遊戲,兩組沒有什麼差 異。實驗的第二階段,給一組兒童以糖果等物質獎勵,另一組 兒童不給任何獎勵。
過內因而起作用。”
第二節 個性心理結構
一、個性心理結構的分類
個性心理
(個性方面)
個性傾向性 需要、動機、興趣、 (心理動力) 價值觀、信念、世界觀 個性心理特徵 能力、氣質、性格
(心理特徵)
一、個性心理結構
• 個性傾向性
– 個性傾向性是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與基本原因 – 個性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以世界觀為指導的 – 動力系統
• 在許多行為領域(教育、體育、政治、醫療等 )對不 同種類的動機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均表明,個體的動 機越內化,則其在活動上的堅持性就更強、成就也更 好,同時也有更好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學習上,外部動機和內在動機對個體的影響
• 出於家長獎勵、懲罰和家長的期望而學習的個體有更低的生活滿 意度,更高的焦慮;學習堅持性更差,運用的學習策略較少,取 得的學習成績更差。
轉而追求高一層的需要。 • 3、如果某一層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便會使人長期停留在
該層需要的追求之中,該層需要就成為個體的優勢需要。 • 4、個體在追求較高層次的需要中,如果受到過重或過多的
挫折的話,還會使其返回到較低層次的需要中來,以低級需 要的滿足來安慰自己。 • 5、只有前幾層需要都大體滿足之後,個體才能夠形成自我 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永無止境的。
• 上述研究還表明,具有更高自治程度的動機會導致學生有 更好的學習表現(學習成績、學習策略的使用、學習堅持 性),更好的個人適應,面對困難和失敗有更積極的應對 方式,有更好的幸福感。
高的外在動機會使個體: • 1、有更少的心理幸福感(以活力、自我實現和自尊為指標); • 2、更多的心理不幸福感(以沮喪、焦慮和自戀為指標); • 3、有可能有更多的高風險行為,如吸煙、成癮; • 4、和朋友和愛人有更衝突的關係
什麼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一位音樂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 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將無法安靜,人們需 要各盡所能,這一需要就稱為自我實現的需要。 即充分利用和開發天資、能力、潛力,竭盡所 能,使自己趨於完美。
——馬斯洛
各需要層次之間的關係
• 1、越是低級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不可缺少。 • 2、低一層需要基本滿足後,便會降低對人的影響力,使人
• 需要的種類
• 1、按需要的來源進行分類
➢ 生理需要:是對維持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所需求的事物的反
映。包括對飲食、休息、運動、避痛、排泄、繁衍後代等的 需要 。
➢ 社會需要:是對維持社會生活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與人的 社會生活相聯系。如交往、勞動、認識等的需要。
➢ 2、按需要的指向對象進行分類
➢ 物質需要:是指個體對物質對象的欲求,如對衣食住
一、什麼是個性?
個性: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有一定傾 向性的、穩定的各種心理特徵的總和。
個性與人格同義。 個性與日常生活中的個性不同。
二、個性的特徵
整體性:個性是人的整體精神面貌的表現,是一個人的各種 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的有機結合。
獨特性: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人與人沒有完 全一樣的個性特點。
穩定性: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社會性:個性“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 而是人的社會特性”。
三、個性的形成
遺傳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 相互作用論
遺傳決定論
• 遺傳決定論認為,遺傳決定了人一生的個性,也就是 說,一個人的個性在娘胎裏就決定了,既無需後天的 環境,更不需後天的徒勞。
行的需要,對工作和勞動條件的需要等。
➢ 精神需要:是指個體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如認識的
需要、交往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勞動的需要、美的 需要等。
重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自我实现需要 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潛能
長 需
审美需要
對秩序、對稱、完整結構 和完滿的需要

求知需要
對認知和理解的欲望
尊重的需要 對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的需要












成就動機的結構影響人們選擇不同難度的任務: 求成型的人喜歡選擇有50%把握、有一定風險的工作; 避敗型的人傾向於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4、自我效能感理論
• 班杜拉(A.Bandura)提出 ➢ 自我效能感: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
主觀判斷和推測。 ➢ 人的行為受兩個因素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強化)
個性及其傾向性
一個簡要回顧——
感覺與知覺
認知過程
記憶Biblioteka 心理過程 情感過程 思維與想像
心 (共性方面)

意志過程
需要

動機

個性傾向性 興趣
(心理動力) 價值觀
個性心理
……
(個性方面)
能力
個性心理特徵 氣質
(心理特徵)
性格
內容
第一節 個性的一般概念 第二節 個性心理結構 第三節 個性傾向性
第一節 個性的一般概念
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險和恐懼等 生理的需要:空氣、食物、水、性和睡眠等
3、成就動機理論
• 成就動機指個體在完成某種任務時力 圖取得成功的動機。它對個人發展和社會 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該理論由阿特金森提出 他從成就動機中區分出兩種不同的傾向: –追求成功的動機傾向 –避免失敗的動機傾向
這兩種力量的組合形成如下四種情況: 追求成功 避免失敗 成就動機
環境決定論
• 環境決定論認為,環境影響並決定了人的個性,也 就是說,要讓一個人成長為怎麼樣的人,無需他的 遺傳素質,只要給他提供一定環境就可以隨意地將 他教育培養成所指定的“人”。
相互作用論
• 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個性的形成。 •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
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
– 成分:需要、動機、興趣、價值觀、信念、世界觀……
• 個性心理特徵
– 個性心理特徵是人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 個性心理特徵是個性系統的特徵結構
– 成分:能力、氣質、性格……
二、西方心理學中關於個性結構的理論
•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 2、德國的人格層理論(自學)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在現實的反復教訓之下,從本我中分 化出來的一部分。從本我分化出來的這一部分由於現實的陶冶變 得漸識時務,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滿足,而 是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力爭既避免痛苦、又能獲得滿足。 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理性和審慎。它在同外界現實的相互作 用中成長,對外感受現實,正確認識現實和適應現實,對內調節 本我,節制欲望的宣洩。
思考:有了需要是否一定導致行為?
原動力
需要
動機
行為
直接動力
二、動機
✓ 什麼是動機 ✓ 動機是指直接推動有機體進行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動力,
是引起、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 目標的心理傾向性。
✓ 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 ✓ 除了需要之外,內驅力、誘因、情緒都可以引發動機。
• 動機的功能
行 非自我決定 為
外在動機
自我決定

機 種
外部動機
接受動機
認同動機
整合動機


外部
有點外部
有點內部
內部

行 為
順 從 , 外 內部獎勵和 價值,有意 與個人目標

部 獎 勵 和 懲罰,如內 義,個人重 一致,具有

懲罰
疚、焦慮
要性
工具性

內在動機
內部
興趣、快 樂、內部 滿足
不同動機對行為表現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人格構成理論
弗洛伊德晚期提出了三部人格結構說,認 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構成。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所組成。按照弗洛伊德 的看法,本我是貯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彌漫, 仿佛是一口本能欲望沸騰的大鍋。這些本能和欲望 強烈地衝動著,不懂得邏輯、道德和價值觀念,其 活動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一味尋求無條件的、 即刻的滿足。
➢ 激發功能:人們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動機是
引起活動的原動力,它對活動起著激發功能。
➢ 指向功能:在動機的支配下,個體的行為總是指向特定的對象。 ➢ 維持功能:當個體的某種活動產生以後,只要未達成目標,動機
將維持著這種活動,使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堅持性,直到目的達 成為止。
➢ 調節功能:動機能控制並調整人的活動的方向和強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