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五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五册:《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1.教师自我介绍,并把名字里所包含的含义告诉给学生。

2.请学生来自我介绍,同时也说说名字里蕴含的意思。

【一开始,对于吴老师这样的课前谈话我觉得很平常,也没有怎么认真去细想。

但在后来了解作者名字的来历中,我渐渐明白原来吴老师的课前谈话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随意,这之间还是相辅相成的,使课前谈话能有效地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1.师板书:张志和
师:猜猜这个名字是谁给他起的?
生:爸爸、爷爷、妈妈、外婆
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起的。

[哇学生们发出惊叹。

]
2.师出示作者姓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名字的由来。

大致内容为:张志和,原名张龟龄。

由唐肃宗赐名志和。

3.板书课题:渔歌子
师:《忆江南》、《渔歌子》都是生:词
师:它们都是生:词牌名。

师:像这样的词牌名还有
生:《清平乐》、《满江红》、《如梦令》。

4.再出示课外资料,知道《渔歌子》又叫《渔夫》,并猜测这首词里的大致内容。

二、初读《渔歌子》
1、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
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

第二次,要注意重音和停顿。

第三次,要读出词的味道来。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行阅读这首词)
【朗读有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自读不致落于形式。

而从后面的指名朗读中也能得到验证,这样有要求的朗读,让每个学生的朗读都变得非常有效。


2.指名读。

(1人)
(学生读完后,老师表扬他读得字正腔圆,全部正确。


3.学习生字。

塞:齐读,
师:想想它还读什么音?
生:它也读s、sāi。

师:你能给它们分别组词吗?
生:s(堵塞)sāi(赛车)(木塞)si(出塞)(塞外)
鹭:齐读。

生:白鹭是一种鸟。

师:所以这个字就很好记了。

上面一个路,下面一个鸟,但在写
的时候,我们要写得扁一些。

笠:齐读。

师:箬笠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生:
师:斗笠相当于草帽,用,戴在头上的。

(师简介斗笠的作用等)其实蓑衣也是一种防雨的用具,它又是怎样的呢?
生:披在身上的,用做成的。

师: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雨披。

【尽管只有三个生字,但吴老师对于生字教学没有一点懈怠之意,而是从不同层面解析了这三个生字,或注重字音教学(塞),或注重字形、字义教学(笠),而对于鹭字的教学就比较简化,重点强调了其写法。

教学生字不呆板,不平均使力,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 4.再指名读词。

(1人)
(在学习了生字以后再指名学生读词,学生读得更有滋味了。


5.出示词的停顿之处,让每个学生都尝试着读出词的味道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停顿之处应做到停而不断,这叫绵音。

(1)试读,读出重音。

(2)齐读。

师:建议再读慢一点。

(3)再齐读。

师:张志和不仅诗词写得好,画页画得好,所以他的好朋友颜真卿称他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三、品读《渔歌子》
1.师:边读边画,词中有哪些景物?
2.交流: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词中用横线加以标注。


3.师:再读,再找找,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
生1:西塞山前有几只白鹭在飞。

生2:钓鱼的人披着蓑衣,戴着箬笠,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生3:桃花在水边低垂,流水哗啦啦地流淌,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师:你能不能把这一幅画卷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呢?
指名说。

(师夸:真美啊!)
4.师: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

齐诵读《渔歌子》。

师:青箬笠,绿蓑衣,这是一个背影,你能否想像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1:他的脸上有笑容。

生2:他是欢快的。

师:感受他的高兴,再齐诵读。

(学生再一起诵读《渔歌子》)
师:读诗词,想像是好办法。

那你从词中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词中说是桃花流水鳜鱼肥,我从桃花知道这是春天。

师:别人是一叶知秋,你们是一词知春。

5.师:再自己读读、听听、闻闻,你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再自读这首词)
交流分享:
生1:我听到了细雨的沙沙声,微风的呼呼声。

生2:我听到白鹭自由地叫着,好像在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啊!
生3:我听到了流水清脆的声音。

生4:我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生5:我听到了鱼儿被钓上来时鱼尾甩水的声音,还看到了钓鱼人脸上欢喜的笑容。

6.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面写成一段话吧。

(1)生独立写话,比比谁写得生动。

(2)交流:
(指名读,评议。


(3)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回家吗?生:不想。

师:词人想回家吗?生:不想。

师:从哪看出来?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板书:不须归)
7.出示补充材料(作者介绍):
大致内容为:张志和因事被贬后,隐居在太湖一带钓鱼,自称烟波钓徒。

师:张志和写的《渔歌子》共有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一首,还有其它四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下载下来读一读。

【了解词的内容时没有一丁点老师的讲解,也没有逐字逐句地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而是化有形为无形,就让学生在想像说话中逐渐了解词的意境,描写的美丽景色等,同时还结合了写话,让静止的景物活了起来。

这是我在古诗词教学从未尝试过的教学方法,真庆幸今天有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四、引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很担心弟弟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

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读一读。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作者: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备注:由于记录的速度的原因,再加上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当时没有记下这首词的前两句,在整理这个实录时临时从网上下载的,读来总觉得好像不是,又好像是这样。

假如有出入,请吴老师谅解!】
(1)自读。

(2)指名读。

2.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哥哥在叫弟弟回家。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3.师生和答《渔歌子》与《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弟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呀,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呀,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入情入境的和答,令人渐入佳境,哥哥的恳切,弟弟的依恋,跃然于师生的心间。

听完这个环节,我马上在听课本上写下了有味两字,同时也佩服于吴老师的预设,太精彩了!尤其是那一声声的弟弟呀,哥哥呀,感悟到深深的手足情。


师:为什么不归呀?
生1: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不想回去。

生2:厌倦了官场的争斗,喜欢这样悠闲舒适的生活。

师: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他钓着了美丽的风景。

生2::他钓着了悠闲自在的生活。

师:原本钓者钓的就不是鱼,而是那份悠闲自在。

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也就像他的名字生:志和
(师板书:心志平和)
五、回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师: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词带回家?(生:想)
展示背诵。

(指名背,齐背。


【反思:整堂课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吴老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习得,如生字教学,朗读提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如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据词想像画面,使整首词变得丰厚起来。

同时,吴老师更注重了课外资料的有效渗透,大语文教学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作者生平的一些事迹,哥哥答复弟弟的词,好朋友颜真卿的评价等,真正做到了学习不止于课内,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