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对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硬化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对动脉硬化的诊
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对于动脉硬化的诊断
价值。
方法在我院体检者中选取80例可疑动脉硬化者,对其分别进行动脉硬化
检测与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单用组与联合组对于动脉硬化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联合检测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7%、90.91%、89.19%、93.02%,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组(P<0.01)。
结论动脉硬化检
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动脉硬化相对于单用动脉硬化检测或颈动脉超
声多普勒检查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硬化检测;超声多普勒;诊断
动脉硬化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动脉非炎症性病变,血管壁弹力板退化
与内中膜增厚是其主要表现,可引起管腔狭窄及血管舒张与收缩功能异常[1]。
动
脉硬化作为典型的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对动脉结构及功能进行检测既能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及发展起到预测作用,
还可对临床治疗进行有效的指导[2]。
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
声多普勒检查在动脉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在我院门诊及体检中发现的80例可疑动脉硬
化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部分患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80例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0~88岁,平均(69.4±5.2)岁,收缩压(130.5±19.4)mmHg,舒张压(89.6±7.3)mmHg。
1.2 检测
1.2.1 动脉硬化检测
空腹12h后进行动脉硬化检测,检测对象取平卧位,1次动脉硬化检测后间
隔超过10min再做1次,取2次平均值。
1.2.2 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采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2.0MHz。
测定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
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充分暴
露颈部,探头紧靠于锁骨或胸骨上缘,对一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依
次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再检测对侧。
1.3 确诊标准
动脉硬化的确诊以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大于4即可诊
断为伴动脉硬化。
1.4 统计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
σ=0.05。
2.结果
2.1 动脉硬化检测
动脉硬化检测敏感度:24/36=66.67%;特异度:17/44=38.64%;阳性预测值
24/51=47.06%;阴性预测值17/29=58.62%。
见表1。
表1 动脉硬化检测结果
2.4 各项检测结果比较
单纯动脉硬化检测的敏感度要明显高于单独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而单独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特异度要明显高于单纯动脉硬化检测(P<0.01)。
联合检测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7%、90.91%、89.19%、93.02%,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组(P<0.01)。
见表4。
表3 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明显的递增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及发展的基础是血管壁病变[3],而动脉弹性改变相对于结构改变更早,故若能早期检测出动脉硬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硬化检测与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均是常见的动脉硬化的诊断工具。
动脉硬化检测仪是动脉硬化检测的新手段,具有安全、准确、无创、舒适等优点,可反映血管健康状况,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上具有重要价值。
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作为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测方法,具有安全、便捷、可重复、经济等优点[4],既能显示出颈动脉解剖图像,也能显示出动脉血流量、血流方向、动脉内血栓等,主要应用于颅外段较为表浅的颈动脉病变的筛查及随访中,对颅内颈内动脉病变则无效。
本研究通过对比动脉硬化检测与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单用及联合使用时对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联合使用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单用组。
可见联合诊断时可减少非动脉硬化的误诊,提高动脉硬化的确诊率。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动脉硬化相对于单项检测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功,周爱生,康卉,等.社区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适宜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65-468.
[2]赵平,常培叶,刘喜,等.颈动脉超声检查预测冠状动脉硬化的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1):71-73.
[3]谭姣容,田冬梅,童平,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2):2265-2268.
[4]周利侠.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5):1687-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