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分析题: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医疗与公共卫生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1.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演变。
2.我国历史上重大疫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
3.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作用。
4.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1.提问: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理解,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实例。
2.案例展示: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如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关注。
3.历史回顾:简要回顾我国古代、近代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4.设疑: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重视公共卫生?”,“古代的医病观念与现代社会有何不同?”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演变,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2.分析我国历史上重大疫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如天花、鼠疫等。
3.讲解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
4.介绍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5.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价值观,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演变,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对我国历史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较为关注,生活中也时常接触到相关话题,但对其历史演变和制度内涵认识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名词解释:要求学生解释医疗、公共卫生、预防、治疗等概念。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医疗与公共卫生知识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
3.问答题: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历史演变等方面的问题。
6.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提升对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
a.《中国公共卫生史》
b.《疫情简史:从古希腊到新冠病毒》
c.《公共卫生与全球化》
7.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参与社区公共卫生宣传活动,了解基层公共卫生工作,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学习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使学生认识到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尊重和珍视生命,关爱他人。
4.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2.分析我国历史上重大疫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认识疫情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掌握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构成,了解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演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2.教学组织: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疾控中心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演变,掌握古代、近代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理解不同时期的医疗观念和公共卫生政策。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大疫情的发生、传播及防治措施,分析疫情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材料:
a.分析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优点和不足。
b.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
4.知识梳理: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要求条理清晰,涵盖主要知识点。
5.视频制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一个关于医疗与公共卫生知识的科普短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要求内容准确,形式生动,易于传播。
3.理解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构成,掌握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内容,了解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发展趋势。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培养学生获取、解读、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5.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2)邀请医疗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构建系统化的医疗与公共卫生知识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历史演变,掌握不同时期的医疗观念和公共卫生政策。
5.学生应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注社会热点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小论文: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选一个角度,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历史演变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医疗与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字数在600字左右。
3.教学评价:
(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培养创新意识。
4.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
5.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医疗与公共卫生制度的优点和不足。
2.讨论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方面的作用。
3.探讨如何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