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形象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16
如何、为何研究形象?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他者)形象,并 非现实的复制品。 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 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于形 象。 研究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出了什么样 的偏离。

郑晓龙 冯小刚 发行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版社 主 演: 姜 文 王 姬 严晓频 戴 博 马晓晴

12
形象特征之一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 合物。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 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 的描述,显示或表达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 的空间; 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他者)形象的方式,表达各 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 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7
80-90年代形象学的发展


莫哈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1992)一文中指出: “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 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 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强调“形象学拒绝将文学形象看 做是对一个先存于文本的异国的表现或一个异国现实的复制品。它将 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种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国形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1989)、《形象》(1994)等 论文中指出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形象研究不是“一味探 究形象的‘真实’程度及其与现实的关系”,而“应该注重研究支配 了一种文化的所有动力线”,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 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提出异国形象应被作 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强调 了形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 。
5
卡雷:形象学的奠基人

让-马丽· 卡雷认为影响研究在研究事实联系时, 也应研究作品的成就、际遇,民族间的相互看法、 游记、幻象;他给予“形象”定义是:“各民族 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他开始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 “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其中实际上已经阐明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8
词汇层面研究

检查描写异国(传播他者形象)的词汇,它们是构 成异国形象的原始成分: 一类源自(注视者)本国话语来定义(被注视者) 异国形象的词汇; 一类取自异国并且未经翻译而直接转入本国文本的 词汇。(道=逻各斯、功夫)


注意集中一再重复言说的痕迹:一些有规律的表现, 以及一切在词汇层面上可在本国与“他者”间建立 某种关系的东西。(伊甸园=桃花源) 只能发生单义词为“关键词”; 用于梦幻和象征性信息交流的是“幻觉词”。 29
表语(将要部分)与主要部分的混淆; 次要部分和表语被提高到本质部位; 使之成了一个简化的文化表述。 本质与两分法,将世界和文化分成等级,暗 含一种对立,套话是对推理的最大省略。 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即在定义时把 自然“事实”与文化“事实”混淆。其中, 生理词汇有重要作用。

22
三、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形象学研究的层面: 研究形象自身:如何形成的; 在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关系中来研究它; 按照文本中分析形象的适当方法来研究。

23
形象研究
形象具有三重意义: 1、异国形象; 2、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3、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 当代最关注的是第二层面――创造形象的社 会文化。(这里特别需要了解异国形象得以 产生的文化心理机制或过程)
8
巴柔的贡献
1989年,巴柔为《比较文学概论》撰写一 章 “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 期中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核心就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9
异国形象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巴柔关于“形象”的定义:“在文学化、同 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 总和。”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 异域关系的自学意识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 分薄弱的。” 形象,就是“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 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 系的表述”。

24
社会总体想象物



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作家本人所属 的社会和群体的想象为介质的。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 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 一个媒介。 异国形象往往是由某一作家个人想象所制造出来的,其实 蕴含着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 而且是一种“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 异国形象实际上是这一民族的社会总体想象物。 研究这样想象物,目的就是为了让制作了异国形象的社会 群体当时的文化心理清晰地显现出来。




贝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指出,比较文 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 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巴尔登斯贝格(F. 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 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法国学者卡雷(J. M. Carré )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 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 1800—1940》(1947)一书。 基亚(M. F. 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 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 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 存在下去的”
19
形象特征之二

这里的(他者)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是一个社会 可用来言说和思维的象征语言之一。 它表述了在被描述的“他者”与形象的制造者(注 视者)之间实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无论在那一 层面上,被制作出来的“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 表现出“我”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及 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 形象制作者用“他者”形象说出了一种跨种族、跨 文化的关系,带有主观性。 形象具有符号功能,趋向于单义性,在典型的形象 文本中,形象已被部分地程序化了。

1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
顾名思义,形象学就是形容“形象”的学 问,确切地说,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 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2
形象学属性
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 描述的“异国”形象,属 于“国际文学关系范畴”。 形象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 特性。 因为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 文学或一个社会的想象, 更象是人类学、史学或社 会学的研究对象。

3
一、形象学研究概述
比较文学研究天然地具有国际性视角。 比较文学研究必然需要关注文学或文化的 异国形象层面。 法国学者影响研究所强调的不同文学间的 事实联系,必然会涉及到这一问题。

4
形象学的渊源

根本思想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 究领域”。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 。
第三章 形象学


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 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 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形象学在比较文学的发轫时已经提出,在20世纪 40-50年代获得确认,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的范畴。 主要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 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 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 的自我形象。

10
二、形象学的特点



一是关注主体欲望的投射性。作家们往往将异国视 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或一个乌托邦。任何一 种异国形象都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 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 影响和诠释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 求和心理结构。异国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 “自我”的双重功能。 二是关注“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他者” 概念的确立,“一切形象都源自自我与‘他者’, 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 三是总体研究的跨学科性。异国形象涉及历史、文 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形象研究涉及诸多复杂 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 “形象场”。
18
北京人在纽约



二十一集电视连续剧美国,一 个淘金的梦。 这是一个经典的、关于北京人 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 东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只是 疼痛、无助与彷徨。 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 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 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 突中,这群怀着美国梦的北京 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 变化……

27
文本内部研究
第一是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 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 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第二是等级关系。进一步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 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第三是情节研究。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 种文化、两个文本系列间的对话开始,用记录、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的各种定型化的词汇或程 式化的情境、主题写出来。故事情节中隐含的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揭示、 阐释这类故事的文化象征意义。
25
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是形象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注重文 学间的事实联系。 具体研究方法则包括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 研究; 文本外部研究具体说来就是文学社会学的 研究,主要是结合形象产生的历史、政治、 文化背景进行综合研究,体现出形象学研 究的跨学科性。

26
文本分析法
文学内部研究; 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来弄清形象本身究竟是 如何的。



13
(自我)注视者



14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注视者借助“他者”以发现自我和认 识自我。 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 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 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 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 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 现形态。 其中,“先见”的地位最为重要。
11
“形象”的一般特点
首先,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 形象,而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既可以是异国 异族形象,也可以是本国本族形象; 其次,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通常只局限于人 物形象,而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 式存在的,包括人物、器物、景物、观念、和 言辞等。 作者的个体行为也退居次要地位,他更多的是 作为一个中介,一个承载着集体想象和时代需 要的中介。
“他者”形象的表现形式


被注视者,就是“他者”,存 在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游记、 回忆录等各种文字资料中。 “他者”形象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 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 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 究范围。
15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 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 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 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 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 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