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课件(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济 渡过 成功
①可谓仁之方.也已 5.方②③方今.齐六地七十方.,千如里五六十
④且知方.也
_方__法__ _方__圆__ _方__圆__ _儒__家__的__伦__理_____
①舜有天下,选于.众 _从__,__介__词_
6.于④③②苛何己政事所猛不于.于仁 欲., 虎 ,也必 勿也 施圣于.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析]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仁”,包含着“忠、孝、信、恕、敏、勇” 等一切道德观念。关于恕道,《论语》中多有阐述,如“躬 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推己 及人、人我统一的德行,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未必每一个人都 能做到,但它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对 人的良好道德修养的建立,对一个和谐融洽社会的建立,无 疑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问题 5] 通过学习选文,你认为要想做到仁,需要从哪些方 面着手? [明确] ①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要落在行动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实践原则。“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践仁的方法。做到仁并不难, 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
给__,__介__词__ _在__…__…__方__面__,__介__词___ 比__,__介__词__
⑤君幸于.赵王
_被__,__介__词_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尧舜其犹病.诸 2.请事.斯语矣 3.非礼.勿视 (二)形容词作动词 不仁者远.矣 (三)使动用法 1.己欲立而立.人 2.己欲达而达.人
[基础·夯实]
1.问知.
通 智 ,智慧,聪明
2.举直错.诸枉
通 措 , 安排,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 向 , 先前,此为“刚刚”
二、古今异义
1.天下归.仁焉 古义:称许
2.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于礼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当作
今义:回来 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今义:认为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 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和仁人,不会为了苟全性命却 去败坏仁德,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所以 一切的“士”,一切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去实现“仁”, 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 了后世的孟子,面对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义正词严 地表示要“舍生取义”。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 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 说,自己不愿意要的,不强加给别人。孔子又将这八 个字概括为一个“恕”,它在根本点上与“仁”是相 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作“仁”的实践原则。二 者都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一、通假字
病: 担心,忧虑 事: 践行,从事 礼: 合乎礼
远:远离
立:使……立 达:使……达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二)省略句
(“为”表判断)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
(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
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置)
(四)谓语前置句
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置)
[问题 1] 选文 1 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重点 是什么? [明确] 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
[问题 2] 选文 2 孔子对其学生仲弓谈“仁”,谈了哪两个方 面的内容? [明确]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问题 3]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明确] 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不 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要做什么)。 [问题 4] 选文 6 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为仁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
(五)定语后置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置)
(六)被动句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表“被疏远”)
[课文·译注]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评析]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 当的东西重,而且路途遥远。
曾子认为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 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 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孔子的仁道精神就在 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济世 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 想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 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曾子的“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一词多义 ①天下归.仁焉
1.归②③壮臣士请十完年璧归归..赵 ④若水之归.海
2.克①②克战.无己不复礼克. ③克.勤克俭
称许 回家 归还 归聚
克制 攻克 能够
3.知① ②子 则曰知.:明而“行知.无人过。矣” 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4.济②旦余济.乎江湘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了解 通“智”,智慧
①可谓仁之方.也已 5.方②③方今.齐六地七十方.,千如里五六十
④且知方.也
_方__法__ _方__圆__ _方__圆__ _儒__家__的__伦__理_____
①舜有天下,选于.众 _从__,__介__词_
6.于④③②苛何己政事所猛不于.于仁 欲., 虎 ,也必 勿也 施圣于.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析]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仁”,包含着“忠、孝、信、恕、敏、勇” 等一切道德观念。关于恕道,《论语》中多有阐述,如“躬 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推己 及人、人我统一的德行,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未必每一个人都 能做到,但它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对 人的良好道德修养的建立,对一个和谐融洽社会的建立,无 疑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问题 5] 通过学习选文,你认为要想做到仁,需要从哪些方 面着手? [明确] ①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要落在行动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实践原则。“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践仁的方法。做到仁并不难, 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
给__,__介__词__ _在__…__…__方__面__,__介__词___ 比__,__介__词__
⑤君幸于.赵王
_被__,__介__词_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尧舜其犹病.诸 2.请事.斯语矣 3.非礼.勿视 (二)形容词作动词 不仁者远.矣 (三)使动用法 1.己欲立而立.人 2.己欲达而达.人
[基础·夯实]
1.问知.
通 智 ,智慧,聪明
2.举直错.诸枉
通 措 , 安排,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 向 , 先前,此为“刚刚”
二、古今异义
1.天下归.仁焉 古义:称许
2.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于礼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当作
今义:回来 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今义:认为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 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和仁人,不会为了苟全性命却 去败坏仁德,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所以 一切的“士”,一切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去实现“仁”, 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 了后世的孟子,面对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义正词严 地表示要“舍生取义”。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 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 说,自己不愿意要的,不强加给别人。孔子又将这八 个字概括为一个“恕”,它在根本点上与“仁”是相 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作“仁”的实践原则。二 者都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一、通假字
病: 担心,忧虑 事: 践行,从事 礼: 合乎礼
远:远离
立:使……立 达:使……达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二)省略句
(“为”表判断)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
(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
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置)
(四)谓语前置句
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置)
[问题 1] 选文 1 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重点 是什么? [明确] 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
[问题 2] 选文 2 孔子对其学生仲弓谈“仁”,谈了哪两个方 面的内容? [明确]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问题 3]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明确] 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不 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要做什么)。 [问题 4] 选文 6 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为仁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
(五)定语后置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置)
(六)被动句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表“被疏远”)
[课文·译注]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评析]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 当的东西重,而且路途遥远。
曾子认为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 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 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孔子的仁道精神就在 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济世 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 想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 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曾子的“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一词多义 ①天下归.仁焉
1.归②③壮臣士请十完年璧归归..赵 ④若水之归.海
2.克①②克战.无己不复礼克. ③克.勤克俭
称许 回家 归还 归聚
克制 攻克 能够
3.知① ②子 则曰知.:明而“行知.无人过。矣” 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4.济②旦余济.乎江湘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了解 通“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