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视域下传媒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视域下传媒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摘要
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加之新媒体异军突起,造成对于传媒工作者的要求更为多元,也就意味着当下传媒教育愿景与实际就业需求产生隔阂,传媒教育急需突破桎梏,传媒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模式亟待转型。

为了转变这一状况,提高传媒艺术人才质量,使传媒工作者更能融合于当下影视生态圈内,以传媒人才培训为例,就传媒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和反思并对传媒教育发展做出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媒教育;创新
第1章传媒教育的现存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网络用户直线增多,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传统媒体渴求融合下,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愈发的模糊。

新兴媒体由于自身具备的特性并非是传统媒体的终结者,反而以其独有的交互性、多元性、开放性以及多媒体化的特征推动了全媒体的进度,致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新传媒时代对于传媒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影视行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虽然处于增长的状态,但随着艺术招生的扩招和培养方式的固定导致求职对口仍为难事。

影视行业作为艺术学的分支,承担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责任与担当,传媒教育在培育趋向于艺术追求或是侧重于就业技术之间形成矛盾,并且在新媒体时代视域下显得愈发尖锐。

1.1培养模式单一与需求形态多元之间的矛盾
据王志敏、陆嘉宁主编的《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所提供的调查数据统计(不包括独立院校和高职、民办院校),范围仅限于742 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影视传媒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计268 所,即开设表演(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导演、动画(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录音艺术、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制片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媒体管理)10 类专业中的至少一种。

在数量不凡的高校中传统培养模式仍为主体,这主要体现为注重单一媒介人才的培养,且这种培养方式很多通过直接复制的方式,刻板现成模式,形成一窝蜂似的雷同教育形态。

部分院校走上歧路显然忽视了其自身发展特色,同时也忽略了院校所在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水平是否与培育人才接轨。

开设传媒教育的院校集中于北京等地,这些地区依据自身优势,云集了中影集团等影视企业,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强势媒体,如今各大新媒体也异军突起,领地也不乏涉及北京等地。

在极具产业资源的地区的北京高校,传媒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传媒类专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和发展机会。

而部分地区传媒产业难见起色的条件下,地方院校脱离实际现状,模仿北京等地区的高校专业课程和教学形态,毫无特色可言。

实际上,在新媒体时代,其他地区完全可以通过传媒教育的疏导发展其自身优势。

与此同时,传媒教育的模式往往分向两种极端。

极少数高校在培养传媒人才
时关注多元化疏导,而诸多高校在培育影视专业人才中缺乏教授影视范围内的互通性知识,如:部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无开设新媒体的相关课程,电影学专业对其他影视专业内容知之甚少等。

由于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受众由大众化转变为分众化,新旧媒介的融合发展,急需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传媒人才,社会就业需求也就更倾向于适合分众化服务的多元人才。

传统的培养方式在整个新媒体时代下略显单薄,几乎无力支撑新媒体时代对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还有一类模式呈现出另一种可能,部分高校在培育过程中只是宽泛的教授相关内容,而忽视了在养成传媒意识后将学生进行针对性分流。

如:热衷于剪辑的学生在大量学习前期策划时流逝大量培育兴趣方向的时间等。

诚然,在需求多元化的状态下,传媒教育的面面俱到是无可厚非的,但面面俱到恐怕难以掌控,因材施教精益求精才是传媒教育的立足点。

1.2艺术长远追求与就业技术支撑之间的矛盾
艺术长远追求与就业技术支撑之间的出入一直以来都是传媒教育不可回避的矛盾之一,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传媒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卫星电视、数字电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形态渐入眼帘的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方式着重艺术的长远追求就可能忽视甚至回避就业技术的培育,这种状态已成两难,甚至大有在两难状况下产生滞后发展的现象。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矛盾更为尖锐。

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下大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颠覆了传媒产业传统的媒介形态。

微博、微信、QQ等平台大行其道,自媒体成为一道风景。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分众化演变的初期过程中,虽然我国分众现象突出,但是主要受众呈现低龄化趋势。

倘若一味迎合多数低龄受众瞩目,势必同艺术长远追求产生一定分歧。

不仅如此,国内高校对于影视类专业的教育方式往往同就业技术要求脱节,呈现出“文科化”“泛艺术化”等倾向,这种倾向成为高校传媒教育的普遍重大问题。

本科层次的传媒类教育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传媒专业的整体学科具有应用性强、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等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其绝非纸上谈兵的实践能力上。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不仅要适用于节目前期的策划,还要对拍摄、后期制作程序、特效信手拈来。

这就需要基于理论基础之上安排大量相关课程,包括摄影、摄像等拍摄实践类课,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3D制作等操作类课程。

但仍有不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没有单独的传媒类二级学院支撑,而是置于文学院的一项特殊专业,在课程安排方面与学科建设中同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设置如出一辙,但文学功底又捉襟见肘。

在人文底蕴下培育的传媒人才或许对于理论研究更为敏感,却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冲昏了头。

缺乏技术支撑,应用成为短板,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和其他优势学科的挤压下势必付之东流。

1.3艺术专业知识窄化与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
艺术不仅源于生活,更汲取于文化与文明。

传媒教育在艺术教育范畴下,也带有艺术教育的现有通病,在相关的学科教育下通识教育往往易被忽略。

艺术教育由于其专业化的形态很容易与其他文化科学教育产生了疏离,这种疏离却又会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产生反作用,传媒教育尤为明显。

譬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缺乏通识教育下,很难制作出符合文化潮流又迎合艺术审美的佳作。

“通识教育”一词起源于19 世纪,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说明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涉猎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
并将其融会贯通。

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虽比其他艺术类学科略胜一筹,但仍存在底气不足、收效甚微的状况。

任何大学学科教育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的链状形态,传媒教育更是如此。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分众化现象导致一部分受众渴求通过媒介获取更多的精英文化,这就不能满足于高校单纯的艺术专业知识培育教授的传媒人才。

实际上,高校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度专业化,只会陷入越钻越窄的怪圈,非但没有带来整个学科的优质化,反而使传媒教育缺少相关文化科学和技术学科教育的依托,使传媒类专业人才出现内涵欠缺、基础尚浅、后劲不足等问题,钳制了传媒发展规模。

第2章新媒体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面对传媒教育现有的诸多矛盾,新媒体时代所赋予的多元要求,笔者认为应在高校中适当调整教学模式、转变办学思路以改变当前尴尬局面,只有立足于培养“一专多强、遇强愈强”型人才,才能顺应时代步伐,培养出适合当前视域需求的传媒人才。

2.1培养通识教育,打造综合素质
新传媒时代,影视行业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多,唯有打开教学局面才能适应盈千累万的行业需求。

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到传媒专业,是打开教学局面以培养人才的必要内容。

通过艺考考入的传媒学生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学生往往学力不足,后劲有余。

通过通识知识的学习不仅恰逢其时的补其不足,还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其知识体系的形成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识教育的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说,“我认为教学总是会滞后于发展的,教育也不是技能的对应,我们要教给他们的是怎样自发地进行学习,碰到新的东西后要有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的高校运用中,可以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譬如通过相关专家讲座、精品课、视频推广的方式进行普及。

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方式针对性学习专业知识,利用选修课和公选课的方式选择性普及通识知识,依此而行不仅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而启发教育,也促进了知识内容多元的整合,从而打造了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必要内涵。

2.2优化教学体系,整合专业优势
新传媒时代,不同形式的节目纷至沓来,网络剧、网络节目的火爆加上自媒体的热潮,传统的教学内容显现出力不从心、短板渐显的现象,传媒类教育也理应推陈出新。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在电视栏目策划课程上,以传统的电视节目形态引出网络节目形态、自媒体节目形态,分别举例观摩并进行启发创意。

在剧本写作课程上,适当穿插微型剧、网络剧的剧本写作练习等。

在拍摄课程中适当增加出镜记者的演练和创意拍摄的强化培训等。

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编辑相关知识以外,理应顺势而为,进一步延伸、扩展学生跨专业发展的步伐。

在新媒体时代下,为了适应手机、pad等新兴媒体主流化发展趋势,微信、微博、QQ等客户端的发展热潮,应在主要专业课开设之余适当增加网页设计、视音频立体交互设计、3D制作、新媒体解读等课程,使学生真正实现新时代下的“一专多强”。

合理的、完善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程设置的最
终目的是能够使传媒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适应多元的行业需求。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理论学习以基础内容的方式在早期进行教授,而中后期着重设置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技术方向的课程。

不仅如此,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

比如,针对倾向于策划、创意的学生,可以单独开设文案策划等相关课程。

针对倾向于编辑、剪辑的学生,可以单独开设特效软件、多元化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

针对倾向于摄影、摄像的学生,可以单独开设影视摄制、摄影精品赏析等相关课程。

在基础知识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将学生分模块针对性选择热衷课程,从而达到“面面俱到,强中取强”的教学结果。

2.3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结合
(1)大课为主,小课为辅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依据教学计划的设定,以整个年级的专业班组为单位进行大课学习,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再根据理论基础为依托,以10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为单位学习针对性课程,分为策划组、编剧组、拍摄组、非线性编辑组、特效组等,由教师一对一组的模式展开。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2-3人为组合进行实践,完成实践作业。

在每学期期末安排整合式实习,打破原有格局,由学习不同针对性课程的学生相互组合,5人一组任意组合完成实习作品,作品内容依据学期要求设定,比如纪录片作品、专题片作品、电视节目作品、电视剧或网络剧作品等。

大课讲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为完善地接受理论知识。

小课训练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分场地进行实践,老师点对点教授,学生面对面训练。

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传媒类教学的最佳效果。

(2)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相协调
传媒类专业仍旧需要极强的实践性为依托。

理论教学虽然是学习的基础,但仅靠理论学习,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培养专业人才。

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相协调,以增加传媒类专业的实践能力。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可以在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相关的渠道进行具体的实习工作,比如每个假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介绍学生到电视台、影视集团、剧组、网络平台等相关单位实习进行学习。

新媒体时代下,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按照教学内容搭建自媒体平台,在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在实习过程中作品突出的学生或小团体院方给予一定奖励,在此基础上,可以在高校内建立影视节、戏剧节等活动以鼓励学生的实践创作。

2.4紧跟行业步伐,追求精益求精
丢失了精益求精的教学要求,就难以支持流于表面的一切假设。

必须本着“创优势学科、造传媒力量”的本质观念,开设精品课讲读,以精品带动精品而非仅流于形式。

所谓精益求精,是本着艺术长远发展观而来的,不能仅着眼于当前新媒体时代初期的泛娱乐化现状,而是以艺术的前瞻性疏导为培育教学的总方针,打造学生的精品意识。

传媒类专业必须学以致用,切勿闭门造车。

在新媒体时代下,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影视大赛形式进行推广宣传,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凭借点击量或流动评论评选优秀作品,甚至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创业平台。

不仅如此,不能单纯的以北京高校的培育目标作为培育标准,可以搭建地方
性的省市平台,在自媒体时代高效的传播力下形成独当一面的传媒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