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Hale Waihona Puke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 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 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 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 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 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p5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 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 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 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 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 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 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 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 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 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 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 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 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 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 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18世纪末以后时代的特殊产物 当时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为旗 帜,取得了统治,而40年代的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工场手工 业和机器工厂的工人只占15%,而且当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 级争夺统治时,已经面临着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软弱的德 国资产阶级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所谓的革命变革,他们 接过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却将其与它所反映的物质 利益和社会关系割裂开来。黑格尔把它变为“绝对精神”, 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但实际上却只是抓住 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来反对整个黑格尔体系或反对 别人抓住的其他方面,既没有跳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也没 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概括的是当时德国 以思辨的方式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体系和观念形态,与“科 学的世界观”相对立。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 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 论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 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 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 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 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P10-11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 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 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 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 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 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德国哲学和那 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 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 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 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 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 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 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 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 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 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 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 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 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 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 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 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 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 完全脱离的。”P11
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 现实”。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 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 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 产生的。
5.分析社会分工及其后果
•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的关系。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的 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产生了所有制, 因此 “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 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 的产品而言。”P16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 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 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 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 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 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 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 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 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 人物。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 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 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 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 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 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 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 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 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 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 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 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 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 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 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 思辨哲学的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 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 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 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 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 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 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 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 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 直观性和他的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 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的清算, 批判了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 正的社会主义”。在批判的过程中系统 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 基本思想。
“意识形态”


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 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 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 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时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 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专政政治,这激 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 “意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 义,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 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 想。 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 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 用这个词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 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写作意图
(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 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 写于1845—1846年。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 俄文出版。
《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 格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 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 “两个转变”。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 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历史观的 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 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的纲要,也是他们 新世界观的萌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
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 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 的因素
•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 史的第一个前提; •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 料的再生产; •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本书主要贡献


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 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 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 基础上。
五、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 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 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 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 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 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 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因此, 揭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论 就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首要目的。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概况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 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 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 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四、写作背景:
《形态》写于1845年11月—— 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 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 信仰。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 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 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第7页)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 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4.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 ‘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 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 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 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 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 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第13—14页)
P23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 生活决定意识”(第8页)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 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Ⅱ]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 解放的错误观点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 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 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 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 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 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 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 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 成的。”P9 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改变现实的客观存 在、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