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非言语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常常伴随并辅助言语符号传达信息。

本文在理解“商务”、“符号”及“非言语符号”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由于对非言语符号差异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策略。

标签:非言语符号交际策略文化差异
“全球化”一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英语世界的日常生活,至20世纪末,它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流行话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日益繁忙的国际商务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将成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给各国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成功地运作跨国公司,如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对工作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在这些矛盾的背后,尤其以非言语符号引起的误解占的比重最大。

一、对符号学的认识
索绪尔(Saussure.F.)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了“符号学(semiology)”的思想,并把符号分为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

(索绪尔2002)我们可以将非言语符号的定义归纳为一句话,所谓非言语符号,是指除言语符号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

非言语符号时时刻刻在传递着各种信息。

“言语符号只表达人类30%-35%的意义,其余的意义都要借助非言语符号表示。

尽管人类不断地交流,但人类只是偶尔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流” (F. Davis,1994)。

实际的调查研究表明:当非言语信息和言语信息二者互相矛盾时,人们会相信非言语信息。

正如两千多年前赫拉克利特所说:“更准确的见证人是眼睛而不是耳朵。


二、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中的差异
人类表达情感的非言语符号既有人类普遍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K. W. Back将非言语符号分为:(1)动态无声的。

即指体态语(Body language) (2)静态无声的。

包括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物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和沉默语(Silence)。

(3)有声的。

即指副语言((Paralanguage),它包括有声的但非语言性的各种动作。

本文根据体态语与国际商务交际关系中紧密程度,就体态语中的头部语、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姿势语和体触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1.头部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差异
大多数文化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保加利亚、土耳其、
伊朗和印度的部分地区,人们却用摆头这个和摇头相似的动作表示肯定,而埃塞俄比亚人用扭头这个半摇头的动作表示肯定,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在西方文化里,埋头可以表示被打败或不确定。

在亚洲文化里,埋头也许代表接受某人的等级地位,但同时也表示听者在听话时精力集中。

例如,日本经理在谈判过程中常常埋头闭目。

但是美国人地认为这是缺乏兴趣不尊敬别人的表现;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仅仅是自然的倾听行为。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把昂首理解为傲慢,就像成语“趾高气扬”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2.目光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差异
著名的语言学家Ralph Waldo Emerson经讲过:“人类的眼神所能表达的思想至少与他的舌头传递的信息是一样多的。

”有经验的国际商务人士都知道,眼睛接触的规则在不同文化中不尽相同,目光在不同国家的定位也是不同的。

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人们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并不完全一样。

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凝视对方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体里的非言语符号的一部分。

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注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

美国人交谈时习惯对视,而中国人则把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当成是不怀好意或一种明显的挑战。

在北美和西欧文化里面,眼神接触表示坦诚、正直、值得信赖、没有什么隐瞒。

如果一个美国妇女直盯着某人,那就表示,她允许对方看着她的眼睛,以判断她是否值得信赖。

阿拉伯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注重热烈的眼神接触,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的眼部活动,以此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在倾听时,美国商人常会专心地看着发言者,非洲商人则会低下头看地板。

进行商务谈判时,中国商人、日本商人常不看对方,有时还微闭双眼,美国商人则认为这是冷漠,不尊重别人。

在倾听长辈和地位较高的人说话时,中国商人、日本商人、韩国商人常自然地低下头,以示尊重;美国商人则认为要直视对方的眼睛才算尊重,低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美国式的眼神接触程度让日本人感觉太刺眼,因而是粗鲁的表现。

3.姿势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差异
我们坐、站、走的姿势都会发出非言语信号。

在西方文化里,站得笔挺是有信心的表现。

一个信心十足的人会昂首挺胸的站得笔直,这个姿势发出的信号是,“我什么都不怕。

”得体的体态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关。

例如,主管和下属谈话时,往往会站得笔直;但是,当下属和上司交谈时,却会双臂下垂。

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期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站在部族首领或村中长辈的面前,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虽然在大多数商务场合人们都坐在椅子上。

但是,在阿拉伯的许多地方,人
们都席地而坐,传统的日本商人也席地而坐。

日本屈腿坐的方式对于不习惯这种姿势的外来者来说相当费力。

在长达数小时的款待中,日本人喜欢向西方人挑战,让西方人以日本人的姿势入座。

西方女性在比较传统的国家(如日本、印度)进行商务活动时,她们需要适应对方国家的坐和站立的方式,以避免冒犯别人。

4.表情语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差异
人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研究人员估计,人脸可以创造出25万种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同一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

如果谈判人员仅凭国内的习俗去判断对方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做出决策,那么这种决策常常是错误的。

世界上似乎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那样强调微笑的重要性。

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认为微笑是对方一种非常热情的表征,所以美国人喜欢笑逐颜开。

对其他文化的人来说,美式微笑时常显得不真诚,硬邦邦的。

例如,美国的许多餐馆都花大量的时间培训员工学会适当地微笑,然而,莫斯科的麦当劳在培训员工怎样适度微笑时,就显得困难重重。

日本人在谈判过程中基本上不笑,只有在最后签约时才面露微笑。

对一个日本人来说,在谈判桌上随意微笑是不严肃的表现,甚至是恶意的嘲笑。

日本执行官毫无表情的脸会被他的美国商业伙伴误认为是对事情不感兴趣的反应。

德国人微笑的频率不如美国人。

德国人会直截了当地说,“生活是严肃的,没有什么值得好笑的。


5.体触语在国际商务活动的差异
体触是借身体间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符号,不同文化背景在体触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也是很大的。

(1)握手。

握手(shake hands)是被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共同普遍接受的体触语。

德国人和美国人喜欢紧紧地握手,这样的握手是力量与个性的象征。

而法国人常常是轻轻地握手。

法国人对德国人的用力握手感到不舒服,而德国人也对法国人软绵绵的握手感到惊讶。

中国人、日本人与人握手时,力量小而轻,认为初次见面就紧握对方的手是不礼貌的。

中东人或来自拉丁文化的人在和对方握手时,他们会把空着的一只手放在对方的前臂上,这样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2)拥抱和亲吻。

拥抱在欧美国家不仅正常,而且很得体,认为是一种礼貌;而亚洲国家除在特定的场合之外是极少使用的;在阿拉伯国家甚至被视为禁忌。

在西方,久别重逢的男女朋友(非恋人关系)可以拥抱和亲吻;中国异性朋友之间却只能握手,身体他处不可触碰。

阿拉伯人、俄罗斯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此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颊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

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6.手势语在国际商务中的差异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经常使用各种手势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意见。

由于文化习俗不同,一个简单的手势,在不同国家往往表示不同的意思。

竖起大拇指,在中国和美国表示“一流的”,是友好、赞赏的表示;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孟加拉国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则是猥亵的动作,表示否定甚至是侮辱。

将大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其余三指伸开,近似英语中的OK,以此表示不错、“好”,这在许多英语国家是普遍认可的。

但在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人们却将拇指与食指连成的圆圈看作是对人的侮辱。

在法国则意味着“无价值”、“零蛋”。

意大利人谈判激动时常常握紧拳头举过头顶,这在亚洲许多国家是无礼的表现。

合同签订后,俄罗斯人常把手举过头鼓掌,表示双方友谊长久,而美国人则认为这个手势代表俄罗斯人战胜美国人而表示骄傲。

在伊斯兰国家,左手是不干净的,不能用左手触摸人或食品,在商务活动中,也不能使用左手示意,更不能签合同,否则便认为是粗鲁的表现。

三、应对国际商务英语中的非言语符号交际差异的策略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成功地辨别非言语符号以及这些非言语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蕴涵的不同含义是一门学问。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相同的非言语符号在不同国家表示的意思往往不同,有时甚至相反。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就是将来国家经济的主要建设者和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商务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大纲设计方面
在大纲设计方面,安排有文化内容的课程或选修课程,如:商务文化、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西方文化、英美法律及英美概况等。

只有先了解一些有共性的通用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商务的文化差异。

2.在课堂设计方面
除了那些专门介绍目的语国家商务文化的课程外,教师应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目的语文化意识。

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除了讲解该词的语法用途外,还须强调该词的文化内涵及使用场合。

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商务文化意识方面
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4.在商务英语和大学英语结合方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商务文化层而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我们要渗透商务文化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处理好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让大学毕业生走上作岗位后,很快能成为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性人才。

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入世的成功,国际性的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地球成为地球村,而人应该成为国际人。

一个专业技术过硬又具备良好外语素质且有商务文化意识的人才,将更有利于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

因此,培养商务文化意识是每个国际人不可推卸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8
[2]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阳:国际商务文化中的非言语符号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4]胡龙春胡龙青: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 社科纵横, 2007,2.174,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