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商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熊正安
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8期
熊正安
摘要:高职商务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专职定位太粗、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实习的实际
效果较差、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不高、外聘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忽视服务意识的培养等
问题。

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商务;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学校的定位(类型、
层次、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特征,甚至在一个学校内不同的专业的人才
培养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自2004 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众多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
展道路”的思想指导下,就如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
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上取得了共识:
即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整合课程体系,加强
实践环节,推行“双师”“双证”制,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

虽然这种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中实
施的效果则存在较大的差异。

总体来看:工科类专业效果较好,经济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效果
较差。

笔者下面仅就商科类专业在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谈自己的一己
之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调查不深入、不扎实,对社会岗位(岗位群)需求了解不够。

一些专业定位太粗,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把握程度低;教学准备不足,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课程设置中学科本位的“三段式模式”仍居主导地位,本科“压缩型”的痕迹明显。

商科学科
教育体系把商务活动抽象化、复杂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还
比较盲目,自我发展被动性较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生的工作态度
受外界不规范的经营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专业工作的性质及流程不够熟悉,综合素质不能适应
工作岗位要求,因而导致学生大多没有足够毅力在企业的基层岗位上锻炼成长为管理和策划人员。

(2)由于观念和体制的约束,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思路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企业自然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于学生实习问题不够重视,实习的安排也因各种因素(如涉及商
业机密学生不能在很多关键岗位上实习,个别实习单位的相关领导仅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
力使用,很少能参与营销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影响而不能按照计划落实到位,学生在企业的
实习大多流于形式,使得实习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

(3)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不高的制约。

在德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有 5 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在我国,目前活跃在高职商科类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是高校的硕士、本科毕业生,他们几乎都是学科型
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职教师资,大多数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
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和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
节的“两张皮”现象,只能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未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4)来自企业的外聘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

即便有一些也未充分发挥这些来自第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专业最新工艺和技术的行家里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使得
我们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实际,无法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的“无缝对接”,离毕业即能上岗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5)服务意识淡漠。

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方面,忽视了商务类人才的思想素质的一个主要方面———服务意识的培养,致使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服务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
工作散漫,甚至孤傲自大,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对策
教育部《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
的合作,推广“定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这就为高职教育如何培养技能
型人才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1)确立“全方位适应市场需求,全过程对接就业岗位”的改革思想。

进行足够的市场调查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前提。

要“以市场为导向”,就必须了解市场,即掌握市场需要
什么人,需要什么规格的人。

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需要了解市场需求;
确定人才规格,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要以第一线的要求为依据;课程结
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

因此,掌握足够的市场
需求信息是我们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

(2)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力求做到毕业生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零距离”,实现毕业与上岗对接。

我们比较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现,无论是德
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交替”、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企业第一线
“用得上、留得住”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门与生产部门、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配合的办学形式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为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学校努力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职业
技能的基本训练、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外,还需要政府和企业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趣和力度,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以增强学生实习的效果。

(3)推行挂职锻炼制度,让专业教师“走出去”。

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吸引力及实用性。


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从行业第一线引进具有相应教学能力的行家里手,充
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参照研究型大学推行的学术休假制度,制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行业第一线的具体岗位上,针对专业发展方向与所
授课程进行对口挂职锻炼,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掌握行业的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
水平,促进校内教学与行业实际进一步有机融合,形成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鼓励系部建
立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的机构,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科技服务,也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这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教师直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真枪实弹”进
行“战斗”,增加教师了解社会和行业的机会,更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

(4)加大“请进来”的力度,充分发挥来自行业第一线的兼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这些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悉行
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因而讲课言之有物,生动形象,实用性强,且可以把行业的新发展、新
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缩短了课堂与行业的距离。

此外,不能仅仅将他们当作专业课授课教
师来使用,而是利用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悉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的特点,积极吸收
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使我们专业培养目标更接近行业的需求,人才规格更适合岗位
要求的标准,课程的内容更能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5)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服务意识培养,突出商务人才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企业怎样促进销售,关键在于服务,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服务是企业的生命力、下一步
的竞争重点。

服务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服务意识”及“服务态度”才是服务的灵魂。

作为一个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服
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服务技巧精、服务品质高的员工总是更能得到上司的重用,升职与加
薪的机会也会增加。

所以,一个优秀商务人才应该将服务意识牢牢扎根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尤
其是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团队的核心,服务意识更是不可缺少的。

瑞士洛桑洒店管理学院历届
毕业生50%以上被银行、保险等非酒店业的国际跨国公司知名企业挑走,看中的就是其服务意识。

仁智合一,商行天下。

服务意识是商务人才的突出特征,是商务类人才思想素质的一个重
要因素。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服务意识的培养,以突出商务人才的特色。


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认识(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 ,应该使大家明白:服务意识是商务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成败,因而在
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是要构建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营造
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从生活细微之处
入手,从点滴小事抓起,开展系列活动,经过在校期间的长期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第三,是校企合作培养,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在实践中养成服务意识。

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对
市场、客户的敏锐性、洞察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依靠脱离实践的学科教育是培养不出来的。

总之,如果能够从加强市场调查入手,根据掌握足够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确定人才规格,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来自行业第一线的兼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建设
和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增强学生实习的效果;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培
养等方面来完善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则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将会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
[2]马迎贤.服务成败的分水岭[J].销售与市场,2006(8).(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科研处)(摘自“中国知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