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捕捉细节精心打造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捕捉细节,精心打造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法国作家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的背后。
”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作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细节,精心打造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抓住词语,咀嚼文字
教学中,师生阅读的文本中,有许多不太引人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它们的意思比较明白,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对于精彩片断或优美词句来说,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细节。
教学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外,要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
如一位教师教《翠鸟》一文时,生成了这样一个精彩片断:
师:“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觉得“翠”是绿色的意思,因为课文中告诉我们翠鸟穿着“浅绿色的外衣”。
师:能从课文中找根据,说明你很会学习。
生:我同意她的看法,因为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家乡的秋白梨》中有一句话:“李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而叶子是绿色的。
师:不错,这位同学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不简单。
生:我觉得这里的“翠”还带有点“青”的色彩,因为课文中说翠鸟有一条“橄榄色的头巾”,我看到过新鲜的橄榄,它是一种青绿色。
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说明你是一个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生:我觉得这里的“翠”还应该给人绿中带点白的感觉。
因为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看翠鸟会闪着白色。
生:“翠”还给人一种很可爱、很亲切、很温柔的感觉。
师:你们的感受与众不同。
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感觉翠鸟更美丽、更可爱了。
我也觉得“翠鸟”的“翠”字不单单指绿色,还使人有多种不同的感觉。
至于怎样的感觉,我想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只能靠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
去感受了。
这位老师紧紧抓住“翠”这个词,引领学生理解“翠”是什么颜色,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语文知识和生活感受,把“翠”描述得丰富多彩,形象地领悟了“翠”的真实内涵,真正感受到了翠鸟的美丽可爱。
这样品读词语,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了“翠”的色彩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动手计算,深入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记事的文章,大多结构严谨,前后连贯,交代的每一处细节对事态的发展或者反映人物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还可能是一处环境描写。
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感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让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透彻。
如一位老师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抓住“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一句,让学生计算一下五尺大约有多高。
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5尺约为168厘米。
这样的高度足以让身材矮小的晏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去。
而晏子却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
”晏子这样说是不是有些过分啦?教师这样一问,学生都纷纷议论起来。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古代的长度和现在的长度是不同的。
根据科学家的考证,春秋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2.5厘米,同学们可以再计算一下这个洞到底有多高?”学生又兴奋起来。
经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个洞居然只有112.5厘米,难怪晏子说这是个狗洞呢!这样通过两次计算,学生对楚王的狂妄自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晏子说这是个狗洞,充分展现了他的机智与巧妙。
三、捕捉细节,追寻品味
教学中,及时捕捉文本细节,追寻品味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的本事能力所在。
如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整体布局、大刀阔斧,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
在教学要结束时,这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指着黑板上整理出的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大方面:即知天文、
懂地利、识人心。
)
师:大家看,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成熟,简直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同学们说一说,诸葛亮到底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是个“笑”字,先找到再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阅读全文,细读方本,在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找到了“笑”字。
)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大战还没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结果却落空。
诸葛亮对周瑜一方面感到遗憾,另一方面还会想周瑜太自不量力啦。
师:嗯,说得有道理。
那,诸葛亮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胆小如鼠,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那么,鲁肃既借船给他,又没有向周瑜“告密”,可算是帮了大忙了,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诸葛亮也会笑鲁肃,他笑鲁肃宽厚仁慈、为人忠诚,这应该是一种宽厚的微笑。
师:嗯,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他们的“笑”是不一样的。
生:诸葛亮还笑自己计谋成功,这是自己的所学派上用场的价值体现,也是对周瑜的有力回击,同时还有利于孙刘联合抗曹作战。
师:说得太好啦!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的确“笑”出了他真正的本事。
因此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这位老师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后,紧紧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更透彻。
正是对这一细节上的追寻品味,才品出了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更品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儒雅大度。
教师要用心捕捉有价值的文本细节,抓准时机,巧妙深挖,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精雕细刻,重锤敲打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去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如一位教师教学《鸬鹚》一文时,紧紧地抓住渔人那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引领学生进行了如下重锤敲打:
师: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
生:等待渔人地“一抹”。
师:什么样的动作是一抹?
(生作衣袖轻拂桌面状)
师:渔人发布命令,竹篙除了作“抹”这个动作,还能作什么动作?
生:可以“一敲”。
生:也可“一挥”。
生:用“赶”也行。
生:“一拍”也可以。
师:作者精心选择了“一抹”,这“一抹”好在哪里?
生:“一抹”写出了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心有灵犀“一抹”即通!
生:说明鸬鹚训练有素,听从命令。
生:我觉得是渔人爱护鸬鹚,像舍不得似的轻轻一抹。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啦,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2—4小节。
生:抹出了一只只乖巧、勤劳的鸬鹚,它们一捉到鱼就跳上渔船给主人。
生:抹出了一群能干的鸬鹚,它们捉鱼的本领多高啊,
(生读: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师:好像在说——
生:好象在说:“主人,我捉到了一条大鱼”!
生:渔人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跳跃的湖面,多美呀!
师:就请你美美地读吧!(生读)
生:抹出了渔人的满载而归。
师:你怎么知道渔人满载而归?
生:因为文中写着“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说明鸬鹚捉了很多鱼,渔人自然就满载而归了。
(掌声)
这位教师抓住“一抹”细节,在教学中精雕细刻,引导学生层层剥落词语表面的外衣,逐渐走进文本,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蕴,让文字产生出强劲的力量,知识与能力获得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