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黄芪建中汤结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黄芪建中汤结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发布时间:2022-01-03T09:00:27.9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19期作者:葛双之[导读]
葛双之
(连云港市社会福利中心卫生所;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胃炎疾病特点,评价中药黄芪建中汤、穴位贴敷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中医症候积分低,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助于减轻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安全性理想,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穴位贴敷;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中医证候;慢性胃炎
目前,慢性胃炎发病率一直呈递增趋势,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关系密切。
治疗以西药为主,目的是清除幽门螺杆菌,但长期应用西药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耐药性、复发情况明显。
随着中医治疗的临床普及,中医指出,慢性胃炎有多种证型,脾胃虚寒型患者居多。
本文就联合汤剂、穴位贴敷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慢性胃炎患者(n=120),时间选自2019年8月-2020年8月。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脾胃虚寒型相关症状;(2)病历资料完整;(3)治疗药物患者耐受、知情、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1)脏器功能障碍;(2)沟通、精神、意识障碍;(3)药物过敏情况。
随机法分组治疗,伦理委员会审核。
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8-65岁,平均(44.30±5.80)岁;病程0.5-8年,平均(5.50±3.30)年。
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6-63岁,平均(43.50±6.30)岁;病程0.3-10年,平均(5.30±2.80)年。
慢性胃炎患者分组资料均衡,具有研究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
奥美拉唑胶囊(生产企业: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3021955)口服20mg、2次/d,阿莫西林片(生产企业:哈药集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4020053)口服1g/次、2次/d,甲硝唑片(生产企业:陕西汉王药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0092)口服0.5g/次、2次/d,胶体果胶铋(生产企业:四川得恩德药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308)口服0.3g/次、3次/d,连续用药2周。
观察组:联合中医治疗。
黄芪建中汤,炙甘草6g,生姜以及黄芪、大枣、桂枝各9g,白芍18g,饴糖30g。
水煎煮取汁300ml,早晚2次,连续用药2周。
中药穴位贴敷,制附子以及吴茱萸各10g,肉豆蔻、肉桂以及花椒、桂枝、丁香、补骨脂、五味子各30g。
研磨成粉倒入姜汁中制成糊剂,贴敷于胃俞、中脘等穴位3h/次、1次/d,连续用药2周。
另外,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戒烟酒、合理锻炼。
1.3观察指标与评价
比较两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皮疹)以及胃脘痛、畏寒神倦、面色不华、脉沉细、舌淡有齿痕以及舌苔淡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用0-3分4级评分法评估患者症候积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1]。
效果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即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慢性炎症好转,即显效;患者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改善,即有效;上述效果未达到,即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2]。
1.4数据分析
基于SPSS21.0建模,使用计算机录入慢性胃炎患者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计数资料以及中医症候积分计量资料分别以(n、%)、(±s)的形式描述,分别采用(X2)和(t)检验。
P<0.05——观察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
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疗效高、安全性高,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胃脘痛”范畴,胃虚寒证是主要证型,主要原因是暴饮暴食、进食辛辣食物、忧思恼怒等。
黄芪建中汤方剂,方中炙甘草、生姜、黄芪、桂枝、白芍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和中、缓急止痛、调节胃酸分泌的效果,有效下调胃蛋白酶活性,拮抗氧自由基,清除幽门螺杆菌,修复胃黏膜,增强胃黏膜保护[3]。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于对应穴位、刺激穴位、经络传导,药物通过透皮吸收方式进入血液中,局部药物浓度高,提高了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相关研究指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行汤药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具有推行治疗价值[4]。
本文结果与冯艳彬研究接近,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中医症状评分低。
组间观察指标比较,P<0.05[5]。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整体效果显著,促进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提升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昌立,陈涛,董梦真.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的治疗效果[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3):173-174.
[2] 付美艳,刘汉玉.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4):155-156.
[3] 马刚.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40-142,146.
[4] 徐中华.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43.
[5] 冯艳彬.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5):2786-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