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执信中学-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执信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

本试卷24小题,共8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嫡.传/谛.听枢.纽/崎岖.载.体/刊载.
B.赔偿./排场.教诲./晦.涩空.气/空.白
C.菁.华/粳.米贻.误/怠.慢称.呼/称.职
D.伫.立/储.存挟.嫌/惬.意兴.办/兴.奋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

②当地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没有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私自建造B.遏止擅自营造
C.遏止私自建造D.遏制擅自营造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郭敬明被法院裁决其作品构成抄袭后,仍进入了作协。

一位自称为“热血”的文学青年给作协发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义正词严地表达了他对作协这一决定的看法。

他认为,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虽然文学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是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的莘莘学子,他依然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笔耕不辍,一切只源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然而作协的这一做法却极大地伤害了文学青年的热情和自尊,让许多坚持写作的文学青年感到寒心。

A.义正词严B.物欲横流C.莘莘学子D.笔耕不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8月,由济南军区选派的100多名士兵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赞扬,给予了颇高评价。

B.福娃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C.通过“神舟号”载人飞船飞行的连续成功,进一步证明我国在技术上已具备培养航天员的能力,这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

D.上周末还在大张旗鼓做促销的各种液态奶,一夜之间竟被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质监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全部下架”!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让:辞让
B.渡南岸,当深处置.之置:放置
C.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规:谋划
D.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扪:摸着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B.公伤矣!且.还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深沟固垒,然后图之.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D.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与.高聪、刘藻等救之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④⑥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入侵齐军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语句断句。

(3分)
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4分)
②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宿洞霄宫①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

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

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4分)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
(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

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

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

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

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

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

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

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

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

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

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

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

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

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

涉猎愈广博,偏见
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

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

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12.下列材料中,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观点不一致的是(3分)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13.下面是作者对“趣味”问题的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阅读兴趣偏狭,不利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

B.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学文艺者入门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

D.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但与民族和时尚无关。

E.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应符合时代的精神。

14.作者是如何看待文艺上的“门派”的?(4分)
15.学文艺的人怎样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卷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窗外人生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向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波秋水,看雨飘落,路上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

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

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

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是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的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正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

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
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上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

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的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来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小了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空从方塘中鉴赏。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经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方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

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依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

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凤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的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

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

曹雪芹来的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够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

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6.临窗极目,“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唐人、宋人、清人临窗的气度。

(每点不得超过12个字)(6分)
17.第5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18.人为什么要有凭窗向外看的勇气?结合文意阐明理由。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

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

他不再教课。

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

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

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

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9.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

(6分)
20.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4分)
21.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结合文章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材料的观点。

(不超过18字)(6分)
国际油价自今年7月中旬步入下降通道以来,已3月有余。

从最高的140美元/桶,到近期跌破70美元大关。

然而,在此期间国内的油价却如坚冰一般僵化,迟迟未作出价格下调的反应。

产生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尚处于行政管理之下,尚未进入市场化轨道。

事实上,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良机已现。

数据显示,9月份CPI上涨4.6%,增长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当月PPI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

这两个指标涨幅回落的趋势表明,未来物价上涨压力将会有所减弱,保增长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在这一经济格局下放开对油价等资源价格的行政管制,将大大降低此前对助长经济过热风险的担忧。

况且,据测算,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的盈亏平衡点分别约为每桶95美元和88美元,均高于现在的国际油价水平。

若油价现在实现与市场机制的接轨,油企将有一定的空间缓释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从当下国际油价与国内经济形势看,这一改革恰逢难得的良机。

(摘自2008年10月22日《广州日报》)
23.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仿写两句话,使语意得到充分的体现。

(6分)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

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电视观察世界;;。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

说一群豪猪,就是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最好。

离得稍微远一点,冬天就冷,互相借不着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

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

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

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其实,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都存在着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