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知识
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的主要特点是: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戏剧冲突对于展现人物思想性格、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任务二:赏析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
1.速读课文,文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1)王利发:作为大茶馆的掌柜,既有老实、善良(如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包括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又有自私、精明、圆滑(如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这种性格是由于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使然,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2.说说这些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些人物的命运,他们彼此间的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特务横行;洋货充斥,洋教势力抬头;民不聊生,卖儿卖女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的现实。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阶级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大清国确是气数已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
老舍
学习目标
1.了解《茶馆》的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2.了解节选部分各色人物的身份、特点,重点分析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特点。3.品味文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常四爷:对神气十足的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在全茶馆的人司空见惯,对刘麻子给太监买老婆不置一词的时候,只有他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加以指责;对乡下人卖儿卖女现象的关注,对洋货充斥的感叹,以及“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忧虑,都表明他是一个耿直、正派,看不惯社会丑恶,富有爱国心的人。
茶馆(节选)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茶客对话
常四爷被抓
庞太监买妻
洋教势力强大
农村民不聊生
洋货倾销中国
社会腐朽
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家兴起
维新运动脱离群众
戊பைடு நூலகம்变法
封建统治者荒淫
小茶馆大社会
随堂练习
《茶馆》中的王利发,身为茶馆掌柜,可谓经营有方,头脑机灵,在那特定的时代他小心谨慎,处处逢迎,“莫谈国事”的牌子始终悬挂在正堂显眼位置,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经营准则,但最终难逃茶馆破产,本人悬梁的命运。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请你写一个片段,就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课节选的《茶馆》第一幕,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茶馆》的时代背景,重点赏析了第一幕的主要人物和剧情。第一幕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这样的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茶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第一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任务三: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1.《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2)每个角色都在说自己的事,可是又都与时代相关联,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如常四爷“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的感叹,康六倾诉自己卖女儿“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等,都显示了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基础梳理
1.识记字音 戊戌(wù xū) 衙门(yá) 纠纷(jiū) 贵庚(gēng) 文绉绉(zhōu) 打搅(jiǎo) 雄赳赳(jiū) 官饷(xiǎng) 眼拙(zhuō) 牢骚(láo sāo) 沏茶(qī) 珍馐(xiū)
2.词语积累 化干戈为玉帛: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老气横秋:①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②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牢骚:①烦闷不满的情绪;②说抱怨的话。 地阁:旧时命相家指人的下颔。 陶朱之富:泛指拥有巨额财产。陶朱,即范蠡。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文章戏剧冲突不断,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但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
《茶馆》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共同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怎样活着、怎样死去,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4)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茶馆》既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这部剧结构上分为三幕,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
(3)丰富的潜台词。 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寥寥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4)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是完全不同的。
任务一:整体感知剧本内容,感受旧时代风貌
1.《茶馆》第一幕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众多人物,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试概括本文展现的主要场景。
(1)常四爷先与打手二德子因敢不敢“打洋人”发生冲突,进而“得罪”了马五爷,表示自己“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之后对刘麻子拿出鼻烟壶发出“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的感慨;对太监娶妻表示不满,给卖女儿的乡妇买两碗烂肉面,忧心忡忡地说:“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并因此被宋恩子、吴祥子逮捕。(2)秦仲义来茶馆看王利发“会做生意不会”,提涨房租的事;嘲笑常四爷给穷人买面吃的行动后得意扬扬地宣讲自己实业救国的主张;之后是与庞太监之间的表面笑语奉承,实则剑拔弩张的激烈交锋。 (3)庞太监娶妻涉及“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忍痛卖女儿的康六和康顺子的悲剧命运和人贩子刘麻子倒卖人口牟取暴利的罪恶行径。
示例: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爱国人物,群星灿烂。他们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美好将来奉献出一生。今天,作为21世纪新新人类的我们,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培养远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我们要像岳飞一样有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要像周恩来一样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祖国,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共铸和谐。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国家栋梁。
(3)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针锋相对等等,处处显示着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
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的主要特点是: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戏剧冲突对于展现人物思想性格、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任务二:赏析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
1.速读课文,文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1)王利发:作为大茶馆的掌柜,既有老实、善良(如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包括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又有自私、精明、圆滑(如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这种性格是由于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使然,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2.说说这些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些人物的命运,他们彼此间的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特务横行;洋货充斥,洋教势力抬头;民不聊生,卖儿卖女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的现实。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阶级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大清国确是气数已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
老舍
学习目标
1.了解《茶馆》的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2.了解节选部分各色人物的身份、特点,重点分析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特点。3.品味文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常四爷:对神气十足的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在全茶馆的人司空见惯,对刘麻子给太监买老婆不置一词的时候,只有他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加以指责;对乡下人卖儿卖女现象的关注,对洋货充斥的感叹,以及“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忧虑,都表明他是一个耿直、正派,看不惯社会丑恶,富有爱国心的人。
茶馆(节选)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茶客对话
常四爷被抓
庞太监买妻
洋教势力强大
农村民不聊生
洋货倾销中国
社会腐朽
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家兴起
维新运动脱离群众
戊பைடு நூலகம்变法
封建统治者荒淫
小茶馆大社会
随堂练习
《茶馆》中的王利发,身为茶馆掌柜,可谓经营有方,头脑机灵,在那特定的时代他小心谨慎,处处逢迎,“莫谈国事”的牌子始终悬挂在正堂显眼位置,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经营准则,但最终难逃茶馆破产,本人悬梁的命运。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请你写一个片段,就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课节选的《茶馆》第一幕,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茶馆》的时代背景,重点赏析了第一幕的主要人物和剧情。第一幕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这样的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茶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第一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任务三: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1.《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2)每个角色都在说自己的事,可是又都与时代相关联,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如常四爷“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的感叹,康六倾诉自己卖女儿“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等,都显示了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基础梳理
1.识记字音 戊戌(wù xū) 衙门(yá) 纠纷(jiū) 贵庚(gēng) 文绉绉(zhōu) 打搅(jiǎo) 雄赳赳(jiū) 官饷(xiǎng) 眼拙(zhuō) 牢骚(láo sāo) 沏茶(qī) 珍馐(xiū)
2.词语积累 化干戈为玉帛: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老气横秋:①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②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牢骚:①烦闷不满的情绪;②说抱怨的话。 地阁:旧时命相家指人的下颔。 陶朱之富:泛指拥有巨额财产。陶朱,即范蠡。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文章戏剧冲突不断,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但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
《茶馆》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共同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怎样活着、怎样死去,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4)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茶馆》既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这部剧结构上分为三幕,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
(3)丰富的潜台词。 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寥寥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4)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是完全不同的。
任务一:整体感知剧本内容,感受旧时代风貌
1.《茶馆》第一幕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众多人物,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试概括本文展现的主要场景。
(1)常四爷先与打手二德子因敢不敢“打洋人”发生冲突,进而“得罪”了马五爷,表示自己“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之后对刘麻子拿出鼻烟壶发出“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的感慨;对太监娶妻表示不满,给卖女儿的乡妇买两碗烂肉面,忧心忡忡地说:“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并因此被宋恩子、吴祥子逮捕。(2)秦仲义来茶馆看王利发“会做生意不会”,提涨房租的事;嘲笑常四爷给穷人买面吃的行动后得意扬扬地宣讲自己实业救国的主张;之后是与庞太监之间的表面笑语奉承,实则剑拔弩张的激烈交锋。 (3)庞太监娶妻涉及“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忍痛卖女儿的康六和康顺子的悲剧命运和人贩子刘麻子倒卖人口牟取暴利的罪恶行径。
示例: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爱国人物,群星灿烂。他们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美好将来奉献出一生。今天,作为21世纪新新人类的我们,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培养远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我们要像岳飞一样有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要像周恩来一样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祖国,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共铸和谐。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国家栋梁。
(3)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针锋相对等等,处处显示着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