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某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大小关系。
他实验时组装了如图8所示的两套规格完全相同的装置,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杯中水的温度(见下表)。
加热的时
0123456间/min
甲杯水温
25272932343638 /℃
乙杯水温
25262728293031 /℃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甲图中):先调整固定______的位置,再调整固定______的位置(均选填“A”或“B”)。
(2)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有加热时间和水的______;
(3)通过表中记录的数据,你认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______;
(4)该同学实验前用天平测出了烧杯中水的质量及两油灯中燃料的质量并记录了数据,利用
=∆计算出了水吸收的热量,他认为通过这些数据能准确地计算出煤油和菜公式Q c m t
籽油的热值。
你认为他的计算结果可靠吗?______,为什么?________。
【答案】B A质量、初温煤油不可靠燃料燃烧的热量有损失(或煤油菜籽油不能完全燃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需要先根据酒精灯外焰调整B的高度,再根据温度计调整A的高度,所以要先固定B的位置,再调整固定A的位置。
(2)[3]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有:加热时间和水的质量、水的初温。
(3)[4]通过表中记录的数据可知,加热时间相同,甲杯水温上升快,故甲杯水吸收的热量多,由Q qm 放知,相同时间内煤油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所以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煤油。
(4)[5][6]不可靠。
煤油、菜籽油不可能完全燃烧,且伴有热量损失,故结果不准确。
2.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的规律,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质量/g 升温10°C 所需时间/s
升温20°C 所需时间/s 升温30°C 所需时间/s 沙子 30 64
92 124 水 30
92 163 220
(1)在此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温度变化量和____________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请你写出比较水和沙子吸热能力的另外一种方法:__________。
【答案】酒精灯加热时间 质量 大于 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加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它们的末温,末温低的吸热能力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采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加热时间越长,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越多,因此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间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2][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和沙子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时,即温度变化量和质量相同时,水所需加热的时间比沙子更长,所以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4]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加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它们的末温,末温低的吸热能力大。
即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量,温度变化量小的吸热能力大,温度变化大的吸热能力小。
3.如图所示,甲、乙和丙三图中装置完全相同。
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
①如图丁是甲、丙装置中a、b两种液体吸热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以看出,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②小明再用50g水和100g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t∆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g和100g水的-
Q t∆图象,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 k t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值之比与对应水的______之比相等(选填“密度”或“质量”);
(2)在“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实验中:
①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选填“温度”或“加热时间”)来反应的;
②若想利用上述装置估测燃料的热值,那么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是______,利用此实验方法计算出的热值将比真实值偏______;
③该实验在取燃料和水时都要注意适量,否则不利于得出实验结论。
当燃料质量一定时,所取水量不能过少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b 质量甲乙温度天平小水会沸腾,温度不变,不便于比较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质量和初始温度均相同的a、b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b的加热时间长,则b
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大。
[2]根据Q cmΔt
=可知,Q k t
=∆中的k cm
=,则有
11
k cm
=,
22
k cm
=,故
111
222
k cm m
k cm m
==
即这两条直线的k值与对应水的质量之比相等。
(2)[3][4]比较不同燃料的燃烧值,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质量相同的同一种液体,故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反映的;温度计示数变化越大,表明吸收的热量越多,即该物质放出的热量多,热值大。
[5]利用上述装置估测燃料的热值,要控制燃料的质量相等,需要用天平来测量。
[6]由于燃烧放出的热会散失到空气中,又或被烧杯等实验装置吸了热,使Q吸小于Q放,依此计算出燃料的热值比真实值要偏小些。
[7]当燃料质量一定时,如果所取水量过少,则水吸热后容易沸腾,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不能根据水升高的温度来比较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
4.回顾实验和探究:比热容概念的建构
器材烧杯、______相等的水和煤油、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
热器、温度计、______。
装置
过程两只烧杯中盛有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电加热器加热2分钟,我们发现______温度升高的高,若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加热时间长,______吸收的热量多。
结论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____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______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所吸收的热量。
方法实验中用______来反映物质吸收的热量,这种研究方法是______。
讨论电加热器工作时,将______能转化为内能;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发生了______。
【答案】质量秒表质量煤油水水质量和升高温度之积单位 1℃加热时间转换法电转移
【解析】
【分析】
【详解】
[1][2]所用到的器材除烧杯、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温度计以外,还要记录测量时间用的秒表。
[3][4][5][6]两个烧杯中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油,用电加热器加热两分钟,会发现煤油温度升高的高,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的时间长,那么可以得知水吸收的热量最多。
[7][8][9]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10][11]实验中用加热时间来反应物质吸收的热量,这种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12][13]电加热器工作时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发生了转移。
5.小明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考虑到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会被水吸收,而水的比热已知。
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
他组装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见下表:
燃料
加热前的水温/℃ 燃料燃尽后水温/℃ 煤油
25 44 菜籽油 25 34
(1)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小明同学应该选择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在实验中还应控制:煤油和菜籽油的______(质量/体积)相同,还要控制______相同;
(2)小明仔细观察发现:同一批次同一包装盒子中外形相同的温度计的读数不尽相同,为了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小明应该在盒中先挑选多支读数______(相同/不同)的温度计,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到一杯热水中,稍等一会儿后,再______;
(3)分析得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______;
(4)小明同学还想利用这种实验方案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那么小明还需要补充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答案】质量 水的质量和初温 相同 挑选两支读数相同的温度计 煤油 天平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根据Q c m t ∆=吸水水、Q qm =放可知,在实验中还应控制: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相同,还要控制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
(2)[3][4]为了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小明应该在盒中先挑选多支读数相同的温度计,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到一杯热水中,稍等一会儿后,再挑选两支读数相同的温度计。
(3)[5]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燃料燃尽后水温变化较大的是煤油,根据Q c m t ∆=吸水水可知,煤油加热的水温度上升较高,那么煤油加热的水吸收热量较大,根据Q qm =放可知,煤油放出的热量较大,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相同,则煤油的热值较大。
(4)[6]要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从Q c m t ∆=吸水水、Q qm =放可知,水的比热容、初温、末温都是知道的,但是水的质量和燃料的质量不知道,那么需要天平来测量质量。
6.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小钢球从高度为h 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 后停下。
完成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其中h 1=h 3>h 2,m A =m B <m C 。
(1)本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选填“钢球”或“木块”)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甲、乙两图中,改变小球出发的高度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动能的影响;
(3)乙、丙实验中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选填“乙大”、“丙大”或“一样大”);
(4)ABC 三个小球从斜面滚下时,_______球重力做功最多。
【答案】钢球 速度 一样大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本实验探究的是钢球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因为钢球从斜面冲下的情况不同,其动能不同。
(2)[2]甲乙图中,两小球的质量相同,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是为了让小球冲下的速度不同,所以是探究速度对动能的影响。
(3)[3]乙、丙实验中,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因为同一木块在同一接触面上滑动,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4)[4]据题意知
m A =m B <m C ,h 1=h 3>h 2
据W =Gh 得
W C >W A >W B
所以C 球从斜面滚下重力做功最多。
7.阅读资料,完成下面问题。
(1)现象一:如图甲所示,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烂了;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损。
此现象说明鸡蛋________(填“P”或“Q”)受到的撞击力较小;
现象二:如图乙中a所示,一根细线拴着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重物可以把细线拉断;如图b,如果在细线上端拴段橡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重物,细线就不会被拉断。
此现象说明图__________中细线的拉力较小;
这就是典型的“软着陆”或“缓冲”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
①现象一中,鸡蛋P从接触地板到摔烂的时间为t1,鸡蛋Q从接触海绵到抵达最低点的时间为t2,则t1______(填“<”、“=”或“>”)t2;
②现象二:图a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t3;图b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t4,则t3小于t4;
(2)综上分析,导致上述现象中两个力变小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先后三次让同一个同学骑同一辆自行车,从斜坡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每次到达坡底进入同一水路面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捏刹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捏刹车的用力情况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
1较小的力40s
2较大的力17s
3更大的力4s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______越长,作用力越__________;
(4)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缓冲知识的是_______。
A.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 B.运动员跳远时跳到沙坑里
C.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 D.用撬杠撬石头
【答案】Q b <力作用时间变长时间小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现象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当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烂了,受到的力为1F ;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损,乙的形变小,受到的力为2F ,说明乙受到的作用力小,即
12F F >
[2]现象二:当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后,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重物,细线不会被拉断,说明细线受力较小,故此现象说明细线中的拉力是栓有一段橡皮筋的b 较小。
[3]①地板比较硬,鸡蛋从接触地面到摔烂的时间比较长,海绵比较软,鸡蛋从接触到抵达最低点的时间比较长,即
12t t <
②图a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3t ,作用力为3F ;图b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4t ,作用力为4F ,图b 中的橡皮筋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使得图b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较长,作用力小,即
43t t <
34F F >
(2)[4]综上分析,根据
12t t <,12F F >
43t t <,34F F >
可知: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
(3)[5][6]由表格实验数据可知:捏刹车的用力越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停下来,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
(4)[7] A .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是通过弹簧的缓冲延长了作用时间,减小了人受到的缓冲力,故A 不符合题意;
B .运动员跳远时跳到沙坑里,沙坑里的沙对运动员有一个缓冲力,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伤害,故B 不符合题意;
C .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是因为橡胶锤有弹性,延长了作用时间,减小了作用力,故C 不符合题意;
D .用撬棒撬石头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与缓冲没有关系,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
8.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小雨用如图1所示装置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A 、B 两种液体,然后分别插入同规格的温度计,并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加热。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
用______来反映物质吸热的多少。
(2)实验中选择相同规格的电热器,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单选)
A .分类法
B .比较法
C .控制变量法
D .放大法
(3)小雨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A 、B 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分析图象可知___(填“A”或“B”)的吸热能力更强。
若加热过程中无热量损失,已知A 的比热容为2.4×103J/(kg·℃),则B 的比热容为_____J/(kg·℃)
(4)叶子姐姐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图3中能合理反映该实验结果的图象是___(填“甲”或“乙”或“丙”)。
【答案】停表 加热时间 C A 31.210⨯ 乙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量时需要加热时间,所以还需要的工具时机械停表或秒表;
[2]实验时,是用加热时间来反映物质吸热的多少;
(2)[3]实验中选择了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体现了控制变量法;
(3) [4]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内,A 的温度变化小,所以A 的吸热能力更强;
[5]相同加热器加热5min 时有
A A A
B B B =c m t c m t ∆∆
带入数据
()()()3A B B 3205.410J/kg 20010m c m ⨯⋅-=⨯-⨯⨯⨯℃℃℃℃℃
解得
()3B 1.210J/kg c =⨯⋅℃
(4)[6]因为水的比热容比食用油高,图乙能合理反映该实验结果
9.探究物体的动能:
(1)如图甲所示,小明先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他控制小车的____保持不变,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同一/不同)高度下滑,目的是____.通过比较____,可以比较小车具有的动能.
(2)小明在操作中发现,不用斜面而直接通过人手推小车,也可以使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若采用此方法来推同一辆小车,____(能/不能)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理由是:____.
(3)小华去掉木块,做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两次实验中小车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____(第①次大/第②次大/一样大).
【答案】质量不同改变小车碰撞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推动木块的距离不能用手推小车的速度难以控制相等第2次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是为了控制质量不变,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因此实验中他控制小车的质量保持不变,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下滑,目的是改变小车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通过比较小车推动木块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小车具有的动能;(2)不用斜面而直接通过人手推小车,也可以使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但不能保证用手推小车的速度与小车从斜面落下的速度相同,不能控制好变量.所以采用此方法不能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第二次小车上放了砝码,相同高度质量更大,重力势能更大,小车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更多.
10.在“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实验中,小林选用碎纸片和酒精为燃料进行了实验.
(1)小林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端调节;图乙是正确测量所用碎纸片质量时的场景,此时游码所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他还应称量_____g的酒精;
(2)小林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他在器材安装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
(3)本实验中,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来反映的;
(4)正确组装实验装置后,小林用(1)中所称量的碎纸片和酒精分别进行实验,正确采集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数据,小林却得出了与事实相反的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碎纸片和酒精完全燃烧后,碎纸片放出的热量较多.你认为他在实验中最有可能遗漏的操作是_______.
温度
加热前的水温/℃燃料燃尽时的水温/℃水温的变化/℃
燃料
酒精206545
碎纸片208060
【答案】左 6.5 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杯底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没有控制被加热水的质量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右侧偏转,因此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由图乙、丙可知碎纸片的质量为6.5g,因为要“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因此酒精的质量应等于纸片的质量为6.5g;
为防止杯底温度对测量水温的影响,因此应将温度计液泡浸没在水中,不接触杯壁也不接触杯底;
燃料燃烧放热,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温度升高越多,说明燃料放热越多,因此可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来反应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比较水升高的温度来比较释放热量的多少,而水吸热升温时由公式
Q
∆=可知,升高的温度还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实验中最有可能遗漏的操作是没有控t
cm
制被加热水的质量相等.
1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______(质量/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使用规格_____(相同/不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2)实验中,通过_______(升高的温度/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在两种液体都不沸腾的前提下,小明认为要把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进行比较;小芳认为要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
你认为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小明/小芳/都可行)。
加热时间/min01234
甲的温度/℃3034384246
乙的温度/℃1018263442
(4)分析上表数据得______(甲/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做冷却液,你认为选择_______(甲/乙)液体较为合理。
(5)小明认为实验过程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事实上实验过程中会有热量散到周围环境中。
小明想知道热量散失的过程是热传递导致还是热传递和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他将两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等质量温度相同的热水。
如果他想初步得到结果还需要怎么做?请你自己添加器材帮他设计一简单实验来探究结果____________。
【答案】质量相同加热时间都可行甲甲用硬纸板在其中一烧杯上加盖
【解析】
【详解】
(1)[1][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使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2)[3]实验中,电加热器是相同的,相同时间内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同,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也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4]小明和小芳的方向都可行,因为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吸热的情况,可以加热到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从而知道吸热能力的强弱;也可以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温度的变化量,从温度变化量的大小,知道吸热能力的强弱;
(4)[5]从表中可以看到,加热相同的时间,甲的温度变化量较小,那么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同,甲的吸热能力较强;
[6]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做冷却液,那么需要这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
收的热量较大,即吸热能力较强,由上述可知,甲液体较合适;
(5)[7]可以用硬纸板在其中一烧杯上加盖,假设热量散失的过程是热传递和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两个烧杯热量散失的多少是不同的;假设热量散失的过程只是热传递导致的,那么两个烧杯热量散失的多少是相同的。
12.如图所示是“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装置。
实验中需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看看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1)实验中除了图中所给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_____。
(2)实验中通过比较__________来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食用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食用油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答案】秒表 加热时间 3J 2.810/kg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实验中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和质量,则需要秒表和天平;
(2)[2]由于相同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表示液体吸收热量相同,故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多少;
(3)[3]当水和食用油均由10℃加热到30℃时,变化温度相同,图中加热时间为3min 和
4.5min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更多,加热时间更长,则a
图线为水,b 图线为食用油,又由于相同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表示液体吸收热量相同,则:
4.5min 33min 2Q Q ==水吸
油吸
则由Q cm Δt =可得当液体质量与升高温度相同时,比热容之比等于吸收热量之比,故食
用油的比热容为: 32
c Q c Q ==水
水吸油
油吸 解得: 332J 24.210/kg 2.810/kg 3
J 3c c ⨯⨯===⨯⨯油水(℃)(℃)
13.学过比热容知识后,小红为了比较铝和铜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设计了如下实验。
她将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放入沸水中煮相当长一段时间,取出后迅速放在足够多的等质量的0℃的两块冰上,热传递中止后,称取剩余冰的质量,来判断铝和铜的比热容。
(1)在该实验设计中,放入沸水中煮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操作是否需要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_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2)在该实验设计中,选用足量等质量的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熔化生成的水均流走,则冰块的温度____________,内能__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铝和铜在热传递过程中,放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反映出来,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若最终与铝块发生热传递的冰剩余较少,则可以判定c 铝____________ c 铜(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让铝和铜这两种物质最终温度一样,和沸水温度一样 不需要 防止冰全部熔化成水和可以通过剩余冰的质量来对比铝和铜的比热容大小 不变 减小 剩余冰的质量 转换法 大于
【解析】
【详解】
(1)[1][2]在该实验设计中,放入沸水中煮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让铝和铜这两种物质最终温度一样,和沸水温度一样;此操作不需要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只要让水沸腾,温度达到沸点即可;
(2)[3]选用足量的冰是为了防止冰全部熔化成水,选用等质量的冰目的是可以通过剩余冰的质量来对比铝和铜的比热容大小;
[4]热熔化生成的水均流走,这已经是冰水混合物状态,冰块的温度为0℃,冰块是晶体,继续熔化,温度不变;
[5]温度不变,热熔化生成的水均流走,冰的质量减小,那么内能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