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说明统治者对武力作用是加强集权,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分封制
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分封制
3、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
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
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这说明
A.绅士社会地位的衰弱 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绅权在皇权的压制下越来越衰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选B。
A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D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5、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
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拥有了独断之权
C.具有了宰相之实 D.正式统领了六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中“以内阁稽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可知,内阁权利很大,相当于原来宰相的职责,所以C正确。
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没体现对皇权的威胁,只是帮助皇帝的,排除A;根据“以内阁稽查六科”,课件职责是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排除B;只是稽查六科,不是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排除了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6、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
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说明德国议会政治作用加强,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内容
7、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国并行制是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所以B说法错误。
A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和史实支持。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所以D说法错误。
根据材料“(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条完全吻合...”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8、《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晋国的国君更替说明
A.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得以恢复 B.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
C.晋国大夫集团地位日益突出 D.政权更迭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说明加强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夏商周时期政治•分封制
9、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
这表明
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战国中晚期,西汉莫以及唐宋元明清说明”《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显示封建社会粮食收入和人均占有哦粮食变化不大,侧面说明封建社会生活改善不大,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表现
10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单位产量低 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小农经济的脆弱,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
11、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说明分权的原则,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分权原则
12、《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说明华夷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13、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
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上述材料说明王莽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说明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土地制度•特点
14、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这些变化说明了
A.地方势力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封建吏治的腐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说明通过财政集中来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表现
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门阀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庄园制度•特点
16、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17、《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的理念。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
18、针对“道”,韩愈指出:“(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韩愈所说的“道”
A.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B.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
C.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倡导格物致知的是理学,理学是宋代形成,韩愈是唐朝的文学家,故A项错误;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是维系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儒家伦理道德,故C项错误;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就意味理学的形成,理学形成于宋代,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三教合一潮流·韩愈儒学复兴思想
1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①指的是唐朝时期,A正确,故本题选A。
②指的是北宋,科技发达,故B错误。
③指的是南宋时期,科技发达、理学兴起,故C错误。
而D中指的是清朝,此时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缓慢发展,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表现
20、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
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
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21、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
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D.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文化的落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影响。
由材料关键信息“李赞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生活的时代”,即明朝的君主专制时代。
再根据“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影响2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
由此可知汉代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可知汉朝熟读经学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可以正式入仕,即知识分子构成发生新变化,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百家思想,排除A先个,B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D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
2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这种现象导致
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
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商品贸易的交换量数额巨大,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必然产生出纸币产生的,符合题意的是A项,坊市制度的打破会促进商品贸易交换额增加,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对外贸易,排除C项,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货币
24、《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天工开物》这本书在中国和西方遭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西方人认为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中国人则不屑一顾。
两者之家的区别主要就是中国与西方对科学学技术的态度上面的区别,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
中国的生产方式没有进步,所以对此不屑一顾。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天工开物》
2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
故选B。
A和C材料没体现;D中削弱地方割据有所体现,但减少财政开支没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6.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政治
27、《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某人”认为“克己复礼”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源。
这是程朱理学思想。
程朱理学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礼、义、仁、智的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选择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2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古代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