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与聋病防控_王秋菊
TMC1突变致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论文
![TMC1突变致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4a71f2b8f67c1cfad6b8b9.png)
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型耳聋(autosomal
syndromic hearing
recessive
non—
loss,ARNSHL)¨…,而TMC2则是
Harboyan综合征的定位候选基因"J。TMC5和TMC7均定位 于16p12,TMC5是胆管癌病变的上调基因之一【1’6j。TMC6 (即EVERl)和TMC8(即EVER2)均位于17q25,两者突变均
1
定位于20p13,两者可在人体耳蜗内、外毛细胞和前庭毛细 胞中表达,其突变可导致毛细胞的机械.电转换 (mechanoelectrical transduction,MET)功能异常,其中TMCl 突变可在人类和小鼠中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耳聋
(autosomal dominant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ADNSHL)和
(mechanotransduction channel)的组成成分。通过对小鼠模
‘225・
(表2)。TMCl所致ADNSHL表现为语后渐进的、双侧对称 的感音神经性聋,起病累及高频听力,逐渐发展为全频下降 的重度、极重度聋,前庭功能表现正常。不同的突变类型所 致临床表型有差异,P.D572N突变的两个家系中患者发病年 龄在5~lO岁,病情发展迅速,到20岁左右呈重度、极重度 聋,20岁前听力下降每年5.8 dB,20岁后每年下降<1
components
of the MET complex.It
it is important to
iS
necessary to
definite the precise distribution and
exact
function of
TMCl,2,because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基因_SLC26A4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基因_SLC26A4](https://img.taocdn.com/s3/m/ff11b36625c52cc58bd6be7e.png)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基因—SLC26A4赵亚丽翟所强王秋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耳聋的患儿。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是先天性耳聋的一种。
1978年,Valvassori和Clemis[1]在对3700例颞骨连续分层摄片中发现,有50例前庭水管扩大,并将其命名为大前庭水管(dilatedvestibularaqueduct,DVA),又将临床上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等症状者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近年,随着CT、MRI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此病的认识已经从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发展到了分子诊断的水平。
1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诊断大前庭水管是儿童感音神经性聋最常见的内耳畸形,由其导致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一种独立性疾病,除了前庭水管扩大外,不合并其它畸形,属于非综合征型耳聋。
其临床表现为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呈进行性下降。
可从出生后至青春期这一年龄段内任何时期开始起病,但多数为出生后几年内发病。
发病突然或隐匿,通常之前有感冒、轻微颅外伤或其他使颅内压增高的病史。
约81%-94%的患者为双侧发病,单侧发病者少见[2]。
听力受损以高频为主,听力图多为下降型,少数为平坦型,无一例为上升型[3]。
听力下降的程度与前庭水管的大小无关,可表现为从接近正常到极重度聋。
并且,双耳听力可不对称。
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听力损失,只有少数患者伴有前庭症状,约占29%,但有人认为前庭症状少见可能与发病人群多为幼儿有关[4]。
目前,关于前庭水管扩大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致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通常有三种假说:(1)内淋巴液返流学说,前庭水管扩大时,往往同时伴有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异常扩大,突然的脑压变化,迫使两层脑膜间内淋巴囊内容返流入耳蜗,囊内高渗内淋巴进入耳蜗基底周,损伤神经感觉上皮,产生感音神经性耳聋。
会议日程及专家介绍
![会议日程及专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32de46703d8ce2f0166230c.png)
儿童 OSA 诊疗专题
主持人:张亚梅、卢晓峰
13:20-13:45 专题报告:颌面部发育和腺样体、扁桃体肥大
卢晓峰
13:45-14:10 专题报告: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的保守治疗
张亚梅
14:10-15:00 大师面对面
叶京英、张亚梅、高雪梅、卢晓峰、许志
飞
本单元专家介绍
卢晓峰 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
刘建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 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学组委员。
2016-11-12 星期六
时间 09:00-09:15
第二届睡眠医学清华论坛
内容 开幕式
主讲人 主持人:叶京英
09:15-10:35
主持人:刘建红 Phyllis Zee、张立强、叶京英、
罗远明、陈雄
本单元专家介绍
肖水芳 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咽喉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叶京英 教授、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部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咽喉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
叶京英 教授、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部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
务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咽喉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遗传咨询可减少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延续
![遗传咨询可减少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延续](https://img.taocdn.com/s3/m/26f8475e5a8102d277a22f0e.png)
遗传咨询可减少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延续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第14期我国现有聋哑残疾者约2780万人,其中三分之二耳聋由遗传引起。
遗传性耳聋是新生儿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
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王秋菊教授在3月24日于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检验医学论坛”上,系统介绍了遗传性耳聋的发现历史和近年来相关遗传学研究进展。
王秋菊教授强调,遗传咨询对指导聋病三级预防,减少或阻断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延续具有重大意义。
六种耳聋遗传方式王秋菊教授首先介绍说,人类对遗传性耳聋的认识已有500多年历史。
16世纪,Schenck 描述了一个父母听力正常,但多个子女均为先天性重度耳聋患者的家庭。
到了17世纪的1621年,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遗传性耳聋干预手段,罗马宗教医师提出:“为了全体国民的利益,聋、哑疾病患者应禁绝婚嫁,因为事实表明,他们的子女会患有同样疾病。
”从19世纪起,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耳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1864年法国医生皮埃尔·梅尼埃指出,近亲结婚是先天性聋哑的原因之一。
1882年,耳科学创始人Adam Politzer进一步明确指出,造成先天性耳聋最常见的原因是遗传,包括来自父母的直接传递,来自祖先的间接传递,以及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婚姻中的传递。
1883年,Bell对2262名先天性聋哑患者做了一项电话随访回顾性研究,发现其中55%的受访者均有耳聋亲属,随后Bell建议立法禁止那些有超过一个先天性耳聋患者的家庭之间通婚,以杜绝耳聋代际传递。
王秋菊教授说,聋病是导致人类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致残性疾病。
我国现有聋哑患者2780 万,其中60%以上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我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先天性耳聋,每年增加约30000名聋儿。
聋病发生病因复杂,主要为遗传因素。
国际权威著作《遗传性听力损失及其综合征》记载了遗传性耳聋的约400多种临床表型。
王秋菊教授说,以遗传咨询、转化医学、个性化医学、精准医学等为特征的新医学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遗传性耳聋是新医学时代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疾病。
郏县汉族女性MTHFR_基因C677T、A1298C位点与MTRR_基因A66G位点的多态性分布
![郏县汉族女性MTHFR_基因C677T、A1298C位点与MTRR_基因A66G位点的多态性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3b1ff9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f.png)
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 JP r e c i sM e d ,F e b r u a r y 2023,V o l .38,N o .1d o i :10.13362/j .j pm e d .202301021 文章编号:2096-529X (2023)01-0081-03[收稿日期]2022-10-30; [修订日期]2023-01-23[基金项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分子遗传医学研究专项计划(F Y -Z X -Z D -0338)[通讯作者]胡季芳,E m a i l :h u j i f a n g@g e n e c h i n a .c o m 郏县汉族女性MTH F R 基因C 677T ㊁A 1298C 位点与MT R R 基因A 66G 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李会聪1 吴红果1 鲁衍强2 王艳超1 王秋菊1 胡季芳2 杨琦3(1 郏县妇幼保健院,河南平顶山 467100; 2 上海张江普汇转化医学研究院;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摘要] 目的 分析郏县汉族育龄女性叶酸代谢关键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 TH F R )基因和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 T R R )基因相关位点多态性分布的特点,旨在为孕妇增补叶酸提供参考㊂方法 采集20172019年在郏县妇幼保健院接受孕期检查的554例女性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提取D N A ,采用相关P C R 法对M T R R 基因A 66G 位点㊁M TH F R 基因A 1298C ㊁C 677T 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㊂结果 所有样本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符合遗传平衡定律㊂其中M TH F R 基因C 677T 位点T T 型㊁C T 型㊁C C 型占比分别为42.8%㊁43.3%㊁13.9%;M TH F R 基因A 1298C 位点A A 型㊁A C 型㊁C C 型占比分别为77.3%㊁22.0%㊁0.7%;M T R R 基因A 66G 位点A A 型㊁A G 型㊁G G 型占比分别为56.7%㊁36.6%㊁6.7%㊂郏县汉族育龄女性M TH F R 基因C 677T 和A 1298C两位点连锁有7种组合,频率最高的是T T /A A (42.8%),无T T /A C 和T T /C C 组合,两位点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 '=0.984,r 2=0.233)㊂结论 郏县汉族育龄女性M TH F R ㊁M T R R 基因位点多态性特征与其他地区汉族女性有所区别,具有地域特异性,其中M TH F R 基因C 677T 位点中,T T 基因型占比较高,如妊娠期女性为该基因类型,在其妊娠期间应适当增加叶酸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增补天数㊂[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N A D P H );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多态性,单核苷酸;叶酸;孕妇[中图分类号] R 173;R 394.5 [文献标志码] A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 T H F R C 677T ,A 1298CP O L Y M O R D H I S M S ,A N D M T R R A 66G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I N H A N W O ME NI NJ I AC O U N T Y ,C H I N A L IH u i c o n g ,WU H o n g g u o ,L U Y a n q i a n g ,WA N G Y a n c h a o ,WA N G Q i u j u ,HU J i f a n g ,Y A N G Q i (J i aC o u n t y M a t e r n a l a n dC h i l dH e a l t hH o s p i t a l ,P i n g d i n gs h a n467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t h eg e n e p o l y m o r phi s m s o f k e y e n z y m e s r e l a t e d t o f o -l a t em e t a b o l i s m [5,10-m e t h y l e n e t e t r a h y d r o f o l a t e r e d u c t a s e (MT H F R )a n dm e t h i o n i n e s y n t h a s e r e d u c t a s e (MT R R )]i nw o m e no f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a g e o f 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J i aC o u n t y ,C h i n a ,a n d t o p r o v i d e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o l a t es u p p l e m e n t a t i o nf o r p r e g n a n t w o m e n . M e t h o d s At o t a lo f554w o m e n w h ou n d e r w e n te x a m i n a t i o n sd u r i n gp r e g n a n c y i nJ i aC o u n t y M a t e r n a la n d C h i l d H e a l t hH o s p i t a l f r o m2017t o 2019w e r e e n r o l l e d .O r a lm u c o s a l c e l l s a m p l e s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t h e m ,f o l l o w e db y DN Ae x t r a c -t i o n .P C R w a s u s e d t o e x a m i n e MT R R (A 66G )a n d MTH F R (A 1298Ca n dC 677T )p o l y m o r ph i s m s . R e s u l t s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o f a l l t h e s a m p l e s a c c o r d e dw i t h t h e l a wo f g e n e t i c e q u i l i b r i u m.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T T ,C T ,a n dC C g e n o t y pe s a t t h eC 677Tl o c u s of t h e MTH F Rg e n ew e r e 42.8%,43.3%,a n d 13.9%,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h e p r o po r t i o n s o fA A ,A C ,a n dC C g e -n o t y p e s a t MTH F R A 1298Cw e r e 77.3%,22.0%,a n d0.7%,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so fA A ,A G ,a n dG G g e n o t y p e sa t MT R R A 66G w e r e 56.7%,36.6%,a n d6.7%,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r ew e r e s e v e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s o f MTH F R C 677Ta n dA 1298C g e -n o t y p e s a m o n g t h eH a nw o m e n o f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a g e i n J i aC o u n t y .T T /A Aw a s t h em o s t f r e qu e n t c o m b i n a t i o n ,w 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42.8%.N oT T /A Co rT T /C Cc o m b i n a t i o n w a s f o u n d .T h e r ew a sas t r o n g l i n k a g ed i s e qu i l i b r i u m b e t w e e nt h et w o l o c i (D '=0.984,r 2=0.233). C o n c l u s i o n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o s eo fH a n w o m e n i no t h e r r e g i o n s ,H a n w o m e no f r e p r o d u c t i v ea ge i nJ i a C o u n t y s h o wr e g i o n a l s p e c if i c i t y i n MTH F R a n d MT R R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T h e r e i s a h igh p r o p o r ti o no f t h eT T g e n o t y pe a t MTH -F R C 677T ,w i t hw h i c h g e n o t y p ew o m e n s h o u l d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i n c r e a s e t h e d o s e a n d d u r a t i o n of f o l a t e s u p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d u r i n gp r e g n a n c y.[K E Y W O R D S ] M e t h y l e n e t e t r a h y d r o f o l a t er e d u c t a s e (N A D P H 2);M e t h i o n i n es y n t h a s er e d u c t a s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i n gl e n u c l e o t i d e ;F o l i c a c i d ;P r e gn a n tw o m e n 叶酸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参与人体D N A合成㊁甲基化等生理过程㊂在人体叶酸代谢的过程中,很多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 R R )以及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 H F R )等[1-5],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存在是酶具有不同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其具有的叶酸利用能力不同,可对机体中的叶酸水平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使机体出现多种不同临床表现,如妊娠期高血压㊁出生缺陷等[6-9]㊂本研究选择郏县的汉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MTH F R 基因C 677T ㊁A 1298C 位点和MT R R 基因A 66G 位点的多态性㊃18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JP r e c i sM e d,F e b r u a r y2023,V o l.38,N o.1分布,为该区域育龄女性叶酸增补方案提供依据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㊂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7 2019年于郏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期检查的汉族健康育龄女性共554例,平均年龄为(27.77ʃ4.76)岁㊂1.2检测方法采集受检者口腔黏膜细胞样本,提取D N A,使用探针技术对MT R R基因和MTH F R基因相关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使用荧光定量P C R仪读取结果并记录,利用s q u e n c ed e t e c t i o ns o f t w a r e软件确定基因分型结果㊂使用的主要设备㊁试剂等均由A B I公司生产㊂1.3统计学分析采用H a p l o V i e w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水平(L D)分析㊂并对理论频数与预计频数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 H a r d y-W e i n b e r g平衡分析对入组对象的MT R R基因和MTH F R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且对理论频数与预计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分布符合遗传平衡(P> 0.05)㊂见表1㊂表1H a r d y-W e i n b e r g平衡分析频数MTH F R基因C677TC C C T T Tχ2PMTH F R基因A1298CA A A C C Cχ2PMT R R基因A66GA A A G G Gχ2P实际频数77240237428122431420337预计频数702542301.660.2043211582.210.14312208350.290.592.2基因型频率分析郏县汉族育龄女性MTH F R基因C677T位点C C型㊁C T型及T T型占比分别为13.9%㊁43.3%㊁42.8%;MTH F R基因A1298C位点A A型㊁A C型及C C型占比分别为77.3%㊁22.0%㊁0.7%;MT R R 基因A66G位点A A型㊁A G型以及G G型占比分别为56.7%㊁36.6%㊁6.7%㊂2.3等位基因频率分析郏县汉族育龄女性MTH F R基因C677T C㊁T 等位基因所占频率分别为35.6%㊁64.4%,MTH F R 基因A1298C A㊁C等位基因所占频率则分别为88.3%㊁11.7%,MT R R基因A66G A㊁G等位基因所占频率分别为75.0%㊁25.0%㊂2.4MTH F R基因C677T和A1298C连锁及单倍型分析两个基因位点之间存在着7种不同组合的连锁情况,其中T T/A A频率最高(42.8%),然后频率依次为C T/A A(27.6%)㊁C T/A C(15.5%)㊁C C/A A (6.9%)㊁C C/A C(6.5%)㊁C C/C C(0.5%)㊁C T/C C(0.2%),但两个基因位点间不存在T T/A C和T T/C C组合㊂MTH F R基因C677T和A1298C两个位点构建的单倍型总共存在4种组合:T A(64.3%)㊁C A (23.9%)㊁C C(11.6%)㊁T C(0.1%),L D分析结果显示,两位点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84,r2= 0.233)㊂3讨论在女性妊娠过程中,如果叶酸补充不充分,则可能会导致出生缺陷的情况出现,为了有效预防该情况的出现,有必要让妊娠期女性适当进行叶酸的补充㊂在21世纪初期我国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农村育龄女性叶酸的补充,但是不同地区的出生缺陷预防效果依然存在差异㊂原因之一是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包括饮食等,原因之二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具有不同的基因位点多态性,因此导致不同地区的人群叶酸代谢能力不同㊂对不同民族㊁地区的人群叶酸代谢途径进行的研究显示,代谢叶酸关键酶的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为临床干预奠定基础,从而让不同地区育龄女性能个性化增补叶酸㊂在人体代谢叶酸的过程中,有很多酶可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包括MT H F R和MT R R,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原因导致了酶活性的不同㊂如MTH F R基因第5个外显子上677位置的C与T的不同,可引起编码氨基酸由A l a变为V a l,导致酶活性和热稳定性下降,若以携带MTH F R基因C677TC C基因型的个体的酶活性为100%,则携带C T基因型的个体的酶活性为71%,而基因型为T T的个体的酶活性只有34%[10]㊂女性处于妊娠期时,其极易发生叶酸缺乏㊂叶酸缺乏除膳食摄入不足和孕期需求量增加以外,还与患者的遗传物质密切相关,即使在每㊃28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2月第38卷第1期JP r e c i sM e d,F e b r u a r y2023,V o l.38,N o.1天补充400μg叶酸的基础上,仍有一部分孕妇因基因位点多态性导致无法在该时期补充足够的叶酸,进而引起叶酸需求量的不足㊂育龄妇女在妊娠前和妊娠期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位点多态性检测,可从分子水平上将叶酸利用能力差的人群筛查出来,为医生指导孕妇进行叶酸个性化补充提供科学依据㊂针对叶酸代谢障碍人群,从叶酸服用的时长和剂量上进行强化,以降低不良孕产㊁出生缺陷如神经管畸形㊁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出现概率[11]㊂在不同地区,本研究涉及到的基因位点均具有多态性分布特点[12]㊂本研究显示,在郏县汉族女性MTH F R基因中,T等位基因频率为64.4%,T T频率为42.8%,明显高于已经报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13]㊁辽宁沈阳市[14]㊁浙江丽水市[15]㊁贵州贵阳市[16]以及广东佛山市[17]等地的汉族女性数据,同时也高于河南其他地区,例如郑州[18]㊁新乡[19]等,说明本地区的女性对于叶酸利用能力普遍较低,应实行个体化的叶酸增补方案,即对于MTH F R基因C677TT T高风险人群,可以适量增加叶酸补服剂量400~800μg,同时延长叶酸增补时间;对于其他基因型,也可以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灵活调整方案㊂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郏县的汉族育龄女性MTH F R基因C677T高风险型位点T T占比较高,如育龄女性具有该基因型则无法充分利用叶酸㊂因此,有必要筛查育龄女性该基因位点,识别叶酸利用能力低下人群,进行个体化干预及重点人群孕期管理,进而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等情况出现概率㊂伦理批准和知情同意:本文研究所有内容已经获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妇幼保健分子遗传医学研究专项计划的审核批准㊂所有试验过程均遵照‘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的条例进行㊂受试对象或其亲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㊂作者声明:李会聪㊁吴红果㊁王艳超㊁王秋菊参与了研究设计;李会聪㊁鲁衍强㊁胡季芳㊁杨琦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㊂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该论文㊂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㊂[参考文献][1]W E I S B E R GI,T R A NP,C H R I S T E N S E NB,e t a l.As e c o n dg e n e t i c p o l y m o r p h i s mi n m e t h y l e n e t e t r a h y d r o f o l a t er e d u c t a s e(M T H F R)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d e c r e a s e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y[J].M o lG e n e tM e t a b,1998,64(3):169-172.[2]W I L C K E NB,B AM F O R T H F,L I Z,e t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n de t h n i cv a r i a t i o n of t h e677C>Ta l l e l e o f5,10m e t h y l e n e t e t r a-h y d r o f o l a t er e d u c t a s e(M T H F R):F i n d i n g sf r o m o v e r7000n e w b o r n s f r o m16a r e a sw o r l dw i d e[J].JM e dG e n e t,2003,40(8):619-625.[3]WA N G Y X,L I U Y,J I W Y,e ta l.A n a l y s i so f M T Ra n dM T R R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f o r n e u r a l t u b ed e f e c t s r i s ka s s o c i a t i o n [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15,94(35):e1367. [4]O U Y A N GSR,L IY Y,L I U Z,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T R A2756Ga n dM T R R A66G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a n dm a t e r n a l r i s k f o r n e u r a l t u b e d e f e c t s: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G e n e,2013, 515(2):308-312.[5]S A L I H M A,MU R S H I D W R,S E I D A HM E D M Z.E p i d e-m i o l o g y,p r e n a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 n e u r a l t u b ed e f e c t s[J].S a u d iM e d J,2014,35(S u p p l1):S15-S28.[6]F I G U E I R E D O R F,F I G U E I R E D O N,F E G U R I A,e ta l.T h e r o l e o f t h e f o l i ca c i dt o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o fo r o f a c i a l c l e f t:A n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J].O r a lD i s,2015,21(2):240-247.[7]尹璐,吕永刚.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1):4520-4521. [8]高永海,邸文治,张瀚文,等.沧州地区M T H F 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 26(11):28-29,38.[9]何丽梅,李海川,仲伟国,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MT H F R基因C677T多态性与H c y及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2):181-184,188.[10]Y A N GBY,L I U Y Y,L IY F,e t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u-t i o no fM T H F RC677T,A1298Ca n dMT R RA66G g e n e p o l y-m o r p h i s m s i nC h i n a:F i n d i n g s f r o m15357a d u l t so fH a nn a-t i o n a l i t y[J].P L o SO n e,2013,8(3):e57917.[11]傅芬,刘虹,廖玎玲,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江西医药,2003,38(6): 400-402.[12]贺宪民,张群,杨琦,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 18(1):13-18.[13]席晓娥,鲁衍强,付敏,等.新疆阿克苏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女性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㊁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6):1313-1316.[14]庞静,鲁衍强,付敏,等.沈阳市汉族与满族女性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㊁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特征[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5):1091-1094. [15]钱碧霞,陈鹏龙,鲁衍强,等.丽水地区汉族女性M T H F R与M T R R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27(2):136-138,161.[16]渠巍,鲁衍强,梁璐,等.贵阳市汉族女性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㊁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4):855-857.[17]郭晓玲,鲁衍强,杨兴坤,等.佛山市汉族人群叶酸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MT H F RC677T多态性分布特征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3):290-292.[18]崔会玲,鲁衍强,马少杰,等.郑州市汉族女性MT H F R和M T R R基因多态性分布[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40(7):710-714.[19]卢光荣,鲁衍强,马少杰,等.新乡市汉族孕龄女性M T H F R与M T R R基因多态性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7):7-10.(本文编辑耿波厉建强)㊃38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
![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fd5d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3.png)
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专家组;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王秋菊【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22(20)2【摘要】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新生儿期的发病率约为1‰-3‰,学龄期儿童耳聋的发病率增加至3‰-4‰。
耳聋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约60%以上与遗传因素有关,我国最常见的耳聋基因包括GJB2、SLC26A4、MT-RNR1和GJB3等,人群常见耳聋基因变异携带率为5%-6%。
根据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新生儿携带的耳聋基因是由父母的遗传所致。
因此,将耳聋预防关口前移,在孕期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是减少耳聋出生缺陷,保障出生人口质量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
为规范和推广孕期耳聋基因筛查的临床实践,《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专家组与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以及我国遗传学、检验医学、产科、产前诊断、耳科、生殖医学、儿科及医学伦理等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认真讨论,跨学科共同制定了《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
共识包括孕期耳聋基因筛查实践的筛查总则、筛查人群、筛查内容、筛查流程(检测前咨询及知情同意、检测信息采集、标本采集及运转、实验室检测、检测报告的出具发放、结果解读及遗传咨询、妊娠结局随访、标本与资料信息的保存)以及筛查的局限性等关键问题。
这一共识将使更多相关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受益,供临床及实验室应用参考。
【总页数】5页(P217-221)【作者】《孕期耳聋基因筛查专家共识》专家组;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王秋菊【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相关文献】1.您携带耳聋突变基因吗?您的宝宝患耳聋残疾的风险是多少?耳聋基因筛查让孩子聆听美好未来2.孕期女性常见耳聋基因筛查与耳聋出生缺陷干预3.专家共识--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房颤筛查中国专家共识简介4.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联合耳声发射用于新生儿耳聋早期筛查的研究5.河北省孕期耳聋基因筛查项目满意度调查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听力小方法
![保护听力小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f8f5e3f90f76c661371a38.png)
预防非职业性噪声,我们能做些什么?在这里我们将分享很多非常实用的小方法:①尽量不听或调低音量:随身听能不听就不听,如果要听可用音响来听,如果因为特殊需要必须要听,最好把声音音量调小一点;坐公交车、火车、飞机时最好不要听,因为交通工具本身有噪声,当使用耳机听时通常会把声音调得很大,会对耳朵产生损害。
②使用听力保护器械:坐交通工具使用耳机时,可以使用主动降噪耳机,它的功能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抵消,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
目前这种耳机市面很多,也有很多人购买使用。
③注意器乐噪声影响:比如锣、二胡等乐器的声音虽然能产生很动听的音乐,但如果长时间沉浸其中,且声音过强,忽视对听力的保护,也会对耳朵产生损害。
④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度:就像天凉了我们会有意识地添加衣服,当耳朵听声音时,如果感觉声音有点大或听着不舒服时也要有意识保护,可以往耳朵里塞些棉花,没有棉花塞团卫生纸也可以。
⑤手机听电话时: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耳部的位置,减轻由于电磁波引发的副作用;对于有长时间接听电话习惯的人,建议可以适当将手机开到免提状态听或使用耳机。
⑥当噪声附和其它问题时:比如坐飞机时,起飞降落时噪声会复合气压问题,可以咀嚼一块儿口香糖,或吞咽唾液,或喝点水来缓解;工厂里噪声会复合有毒气体,噪声复合情绪等问题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可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提高防护水平、定期体检等预防。
⑦及时就医,保护听力健康:有时会因为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问题引发突发性耳聋,这时要及时就医,如突发性耳聋后尽快就医很可能恢复,时间耽搁久了再进行治疗恢复起来可能就会更困难。
此外,当我们感觉听力下降、耳罩、耳闷、耳鸣、耳痛等症状时也要及时就诊。
我们科的王秋菊教授在国内首创建了耳内科病区,确实推动了这一类疾病的治疗。
⑧使用听力监测软件,时时检测听力:为预防听力受损的主要方法-听力测试,其技术手段经历了音叉、大型听力计、小型听力计、便携式听力计和手机听力计等演变过程。
76例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突变分析
![76例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突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2735f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4.png)
76例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突变分析王大勇;王秋菊;兰兰;赵亚丽;丁海娜;纵亮;韩东一【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年(卷),期】2007(15)6【摘要】目的对散发听神经病患者进行OTOF基因突变筛查,了解中国听神经病患者中是否存在该基因的热点突变位点.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门诊2003~2005年确诊的散发听神经病患者7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OTOF基因已经报道的存在突变或位于突变附近的9个外显子,应用Primer5软件设计9对引物,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OTOF基因突变检测;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序列的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现了OTOF基因的8种多态位点.1名温度敏感性听神经病患者检测到82769delAG缺失突变,位于OTOF基因第25外显子上的AG缺失突变导致氨基酸在993位发生改变,翻译截止于1 000位氨基酸处,该患者并未检测到OTOF基因的其他突变.56 842A/C、82 885C/A、92 905G/A为已知多态位位点,其中56 842A/C和92 905G/A多态在NCBI显示的不同人群的多态频率与本研究的多态频率无差异.2例患者发现76 378C/T杂合突变(突变率2.63%)、3例患者发现82 913G/A杂合突变(突变率3.95%),这两种突变分别位于第15内含子和第25内含子,考虑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的单核苷酸多态.11例患者发现92 995C/T杂合突变(突变率14.47%),5例患者发现96 888C/T杂合突变(突变率6.58%),这两种突变分别位于第39外显子和第44外显子,但均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结论本研究在散发听神经病患者中发现了8种OTOF基因多态位点,并未发现国外报道的已知突变,这意味着中国听神经病患者可能存在OTOF基因新的突变,或者存在其它相关致病基因.【总页数】6页(P432-437)【作者】王大勇;王秋菊;兰兰;赵亚丽;丁海娜;纵亮;韩东一【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相关文献】1.AUNX1基因座位内的听神经病家系GRIA3基因突变分析 [J], 刘穹;关静;李庆忠;郭维;兰兰;韩东一;王秋菊2.听神经瘤中NF2基因突变分析 [J], 张治华;孙莲花;陈洪赛;汪照炎;杨涛;吴皓3.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筛查研究 [J], 梁鹏飞;王锦玲;王剑;王淑娟;邱建华;查定军4.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突变的遗传特征及其相关功能机制研究进展 [J], 高欣;张秋静;王大勇;王秋菊5.OTOF基因突变听神经病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康复效果分析 [J], 邱素梅;邹雨滴;张颖文;谢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找”出致聋基因
![早期“找”出致聋基因](https://img.taocdn.com/s3/m/b3ffc29826fff705cd170a23.png)
龙源期刊网 早期“找”出致聋基因作者:张志栋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8期新闻背景:中国科学院6月4日披露,该院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6年多,依据3个与中国人耳聋最为密切的基因位点,研制出基因检测试剂盒,用此试剂盒对新生儿进行筛检,可将潜在的耳聋患儿找出来,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遗传因素(如耳聋基因突变)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
每年6.3万名新生儿聋儿中,仅有1.8万名聋儿被早期检出,约4.5万名患者被作为“正常人”生活在危险的致病环境中。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秋菊说,早期发现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儿童和基因易感儿童,在2岁以前确定患儿听力障碍的性质和程度等,及时进行早期干预,能帮助他们将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耳聋与基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项新的研究成果能够给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婴幼儿带来怎样的转机?新生儿父母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新资源?Q:如果在出生时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还有必要使用基因检测试剂盒进行筛查吗?A:目前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主要有:1.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是测试新生儿对声刺激“有”或“无”的反应。
行为测试只能大致评估婴儿的听力状况,不能对听力损伤程度作出准确的分析。
2.耳声发射法(OAE):耳声发射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
先天性耳聋一部份是由于耳蜗外毛细胞异常引起的,OAE能准确地了解耳蜗功能状态。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法(BAEP):听觉感受器在接受外界刺激声后,中枢神经可以产生于外界刺激相关的生物电变化,这种电活动可以从脑电背景活动中提取记录出来,称为听觉诱发电位。
BAEP可对听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状况和听力损失程度进行评估。
研究人员发现,以上传统的听力检测,只能检查出先天性耳聋患儿,而不能检测出因遗传基因问题而导致的迟发性和药物性耳聋的人群,就起不到预防的目的。
就是说,除了以上传统方法能够检测出的先天性耳聋新生儿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存在致聋的遗传基因,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接触到致聋物质而导致耳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https://img.taocdn.com/s3/m/afd436b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7b.png)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王秋菊;袁永一【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4页(P421-424)【作者】王秋菊;袁永一【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是指与耳聋表型相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此类耳聋只有在两个分别来自父母的等位基因均携带致病突变时才出现耳聋。
有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6世纪,Schenck描述了一个家系中的多名兄弟姐妹均患有先天性重度耳聋,而他们的父母听力完全正常。
1853年,Wilde提出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中前瞻性调查父母血亲关系十分重要。
但在1875年George Darwin否定了这一观点。
1877年,一项匿名研究指出,在Marsha's Vineyard,所有后代均来自共同的祖先,其中60%患有耳聋。
1880年Hartmann提供了耳聋显性及隐性遗传的证据,他也强调在隐性遗传性耳聋中研究父母近亲婚配的重要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具有以下特征:①致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因而致聋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性的患病机会均等;②系谱中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往往是散发病例,但同胞中可有多人患病;③患者的双亲一般不患病,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④患者的同胞有1/4的风险患病,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2/3的概率为携带者;⑤患者的后代一般不发病,但一定是携带者;⑥近亲婚配时子女的发病风险显著提高,因为共同的祖先可能传递给他们共同的突变基因。
一般所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多指非综合征型耳聋(autosomal recessive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ARNSHL),耳聋是其唯一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症状早发且程度较重。
爱济人世 慧启天籁——访解放军总医院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王秋菊教授
![爱济人世 慧启天籁——访解放军总医院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王秋菊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ae83de2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3.png)
爱济人世慧启天籁——访解放军总医院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
王秋菊教授
庞贝;陈硕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卷),期】2011()1
【摘要】风声、海浪、人语、车流……这些我们每个人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应当的声音,如果瞬间消失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慌乱和恐惧?
【总页数】6页(P10-15)
【关键词】解放军;教授;专家;防控;诊治;医院;天籁
【作者】庞贝;陈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5
【相关文献】
1.加强仔猪腹泻性疾病防治做好夏季猪病防控——访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汉春教授 [J], 刘远;
2.把健康教育的种子播种到心田——访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田慧教授 [J], 韩东梅
3.从战士到教授——记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任著名眼底病专家张卯年教授 [J], 项
捷
4.新型冠状病毒病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访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刘又宁教授 [J], 潘锋
5.爱济人世慧启天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679da7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c.png)
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卷),期】2010()5
【摘要】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2010-07-01—045),定于2010年7月22~25日在山西太原举行。
本研修班由赵长青教授主持,特邀解放军总医院韩东一、王秋菊、戴朴、郗听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吴皓等教授授课。
授课内容包括人工耳蜗植入及侧颅底手术,聋病临床诊断与遗传学机制研究,单纯型和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声学基础,主观测听和客观测听、【总页数】1页(P272-272)
【关键词】基因诊断;听力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研修;治疗;聋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4
【相关文献】
1.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J],
2.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J],
3.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J],
4.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J],
5.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聋病的听力学与基因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研修班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开题论证研讨会举行
![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开题论证研讨会举行](https://img.taocdn.com/s3/m/06e3d28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6.png)
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开题论证研讨会举行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2(10)2
【摘要】日前,由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秋菊教授牵头主持的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军事噪声性耳聋防控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开题论证研讨会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举行。
总后科训局黄殿龙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解放军总医院专家杨伟炎教授等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四所、海军医学研究所、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白求恩和平医院、昆明军区总医院等11家分课题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总页数】1页(P185-185)
【关键词】海军医学研究所;十二;军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噪声性耳聋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3
【相关文献】
1.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五中隆重举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三自一新’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研究”开题论证会 [J],
2.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隆重举行 [J],
3.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志愿精神研究"暨团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研究"举行开题论证会 [J], 穆青
4.开展科学研究谋划教育发展——宁夏教育事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举行 [J], ;
5.我市举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开题论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程序与结果解读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程序与结果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041c71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2.png)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程序与结果解读
冀飞;王秋菊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2(10)1
【摘要】为配合北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示范应用项目的开展,在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大力支持及北京市儿童听力保健专家组的指导下,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2年第一季度学术活动由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听力诊断中心承办,于2012年3月16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举行.六家北京市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以及来自妇幼保健系统的70余位同道汇聚一堂,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冀飞;王秋菊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生儿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对新生儿听力随访的意义 [J], 历建强;纪育斌;李倩;赵飞帆;丁海娜;赵翠;王秋菊
2.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与遗传咨询--京津冀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中心2016年第一季度学术讨论会纪要 [J], 冀飞;王秋菊
3.新生儿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及干预管理系统在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 蓝英;胡敏;何玮;赵世杰;梁兴明;杨强威
4.11684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J], 张秋韵;刘云亮;毛竹;张沁铭
5.长沙市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分析 [J], 秦华丽;蔡岳祥;欧阳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探索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b9b07d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1.png)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探索
郑秋菊
【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22)0z1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我院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0年12月的护理质量评分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3月-2011年12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的护理质量评分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作为实验组.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我科护理质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评分经t检验,满意度大幅提高.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提高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总页数】2页(P285-286)
【作者】郑秋菊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刘店子卫生院山东临沂276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我院急诊科的实施与评价 [J], 白召婵
2.我院干部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J], 赵美娜;霍世英;郑路平;雷蕾;杨俊惠;胡明鑫
3.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的实施效果 [J], 戴明亮
4.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J], 张九源
5.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做法与体会 [J], 叶宝霞;冯晓敏;李亚玲;王栋梅;陈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内科疾病相关基础研究与诊治新进展(上篇)
![耳内科疾病相关基础研究与诊治新进展(上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9bfef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8.png)
耳内科疾病相关基础研究与诊治新进展(上篇)
王秋菊;Mohamed A.HAMID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2(10)2
【摘要】耳内科学,又可称为耳神经内科学,是涵盖内耳以及与之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异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医学领域。
耳内科医师不仅要求熟练掌握普通内科、
【总页数】7页(P201-207)
【作者】王秋菊;Mohamed A.HAMID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耳内科北京100853;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听觉与平衡中心林德赫斯特441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3
【相关文献】
1.耳内科疾病相关基础研究与诊治新进展(下篇) [J], 王秋菊;MOHAMED A. HAMID
2.前庭系疾病诊治及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J], 张素珍;张连山
3.扬帆起航志在千里——耳内科学新进展 [J],
4.关于举办“全国第七期内科急性危害症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山东省内科急性危重症诊疗学习班”的通知 [J],
5.《遗传代谢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综合征型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基因学研究新突破
![非综合征型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基因学研究新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c57c6e1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f.png)
非综合征型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基因学研究新突破
王秋菊;顾瑞;杨伟炎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3(001)002
【摘要】@@ 来自美国Omaha,Boys Town国立研究医院的Kelley P.M.博士研究小组与其它三个分别为遗传学、神经病学及遗传统计学研究小组成员合作发现了一个贡献于非综合征型隐性遗传性听神经病的相关基因-Otoferlin基因(OTOF gene),这是首次发现与非综合征型遗传性听神经病相关的基因.该文章发表在2003年医学遗传学杂志上(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03:40:45-50),影响因子为5.098.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王秋菊;顾瑞;杨伟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维吾尔族遗传性聋非综合征型GJB2基因突变与肾虚血瘀型的研究 [J], 李彦华;徐红霞;汪常伟;魏妍慧;盛国强;邹广华;亚生江;龚建齐
2.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与 GJB2的研究近况及新疆地区的研究进展 [J], 蔡小牛;李彦华;罗永海;邹广华;汪常伟
3.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听觉植入进展 [J], 蔡超婵;韩东一
4.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筛查研究 [J], 梁鹏飞;王锦玲;王剑;王淑娟;邱建华;查定军
5.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基因定位突变特征及候选基因筛查研究 [J], 周琴双;金兰兰;方潇碧;林刃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蜗病理生理学》出版信息
![《耳蜗病理生理学》出版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f2e0de0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9.png)
《耳蜗病理生理学》出版信息
佚名
【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1(19)3
【摘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李兴启、孙建和、杨仕明、王秋菊教授主编的《耳蜗病理生理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已于2011年3月出版,各大新华书店及医药书店均有发行。
【总页数】1页(P259-259)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出版信息;耳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所;耳鼻喉;书店【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3
【相关文献】
1.从办病理生理学习班的反馈信息看病理生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J], 王柏生
2.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J], 张桐;韩维举
3.耳蜗中的钙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J], 杨志华
4.新书出版介绍吴其夏等主编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病理生理学》出版 [J],
5.《病理生理学学习指南》已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内科学组首届专题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内科学组首届专题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https://img.taocdn.com/s3/m/b290c9f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b.png)
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内科学组首届专题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佚名【期刊名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本刊讯)2014年10月31日,值此第四届全国耳鼻咽喉科医师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内科学组首届专题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本次会议由解放军总医院王秋菊教授及北京同仁医院刘博教授作为专场主席,邀请了国内知名耳内科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会议传递了耳内科的新技术理念与进展,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兼顾基层发展需要,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
【总页数】1页(P445-44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西南工作委员会第二届整形与美容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微整形专家组第二届微整形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广西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年会暨第五届年广西医学会医学激光分会年会(第一轮通知) [J],2.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鼻整形亚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鼻整形美容学术研讨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鼻整形专家组第一届鼻整形美容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J],3.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山东省第16次放射学会议暨山东省第14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J],4.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西南工作委员会第二届整形与美容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微整形专家组第二届微整形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广西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年会暨第五届年广西医学会医学激光分会年会(第一轮通知) [J],5.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山东省第16次放射学会议暨山东省第14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医学与聋病防控王秋菊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中图分类号】Q429.8;R39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22(2015)02-191-06·刊首专稿·王秋菊,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军队拔尖人才,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得者。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耳内科及临床听力医学诊断中心主任,教育部聋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CPAM )常务委员,耳内科学分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 )副主席、执委及中国分会主席,中国老年医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耳聋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遗传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第二届中央军委保健会诊专家,第四届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眩晕学会国际委员,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专家组(卫生部)成员,《中华耳科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及《中国耳鼻咽喉文摘》副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听力及言语疾病杂志,Journal of Otology 等杂志常务编委及编委等。
主要从事耳内科临床及聋病遗传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
提出了耳内科学理念,创立了国内首个耳内科亚专科,擅长耳聋耳鸣内科诊治、儿童听力筛查诊断、聋病遗传咨询及三级预防干预指导。
主持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重点项目等20项科学研究,开展听觉微环障碍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遗传性耳聋新基因鉴定及功能、低频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防制策略等临床基础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
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 收录45篇,累计影响因子12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9。
主编、主译专著7部。
早在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142页的科学报告《迈向精准医学:创建生物医学与疾病新分类学的知识网络》,首次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提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books/NBK91503)。
该报告提出,疾病的诊断治疗应与个体化差异相结合,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和手段促成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融合交汇,从而编织新的知识网络和新的疾病分类方法。
该报告已直接建议了几个可实施的大项目,如“百万美国人基因组计划”、“糖尿病代谢组计划”、“暴露组研究”等。
在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斥资2.15亿美元推出“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on)”,随后公布了计划相关细节(/preci⁃sionmedicine/)。
2012年,鉴于英国规范而且丰富的医学临床资源,英国首相卡梅伦斥资1亿英镑率先启动了“十万人基因组测序计划”。
美国斥资2.15亿美元推出“精准医学计划,其核心是通过分析100多万名包含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体状况的志愿者基因信息及表型特征,并通过队列与对照研究,探讨遗传变异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揭示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进而为开发相应药物,实现“精准用药”铺平道路。
“精准医学”是人类实现全新医学突破的伟大机会,拯救生命的发现将迎来新时代。
那么,何谓“精准医学”?疾病的医学模式是如何必然发展到走向精准医学的?聋病防控又将如何与精准医学相结合,根据临床表型、基因型及环境等信息实现精准防控呢?1精准医学的内涵精准医学最早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11年提出,即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CB943001),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81120108009)及全军“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J026)作者简介:王秋菊,主任医师,博士导师,研究方向:耳鸣耳聋的内科防治及聋病遗传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通讯作者:王秋菊,Email :wqcr@ ;wqcr301@DOI:10.3969/j.issn.1672-2922.2015.02.001疾病干预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案。
精准医学是继4P医学模式(Prediction,Prevention,Participation,Personal⁃ization)之后的第五个P(Precision)。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要整合人类基因组学及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计算机生物学分析、医学信息学、临床信息学、疾病特异性动态标志物和网络、精准药物开发、毒性敏感监测、疗效依赖性治疗以及预测预后,从而精准促进个体健康[1]。
美国精准医学计划的短期规划是对癌症的治疗,目前主要从肿瘤入手开展相关的研究,寻找肿瘤防治新途径,而长期规划是对健康和疾病整个范围知识应用的认知。
随着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这两个目标都终将实现。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给出的定义是:精准医学是将个体疾病的遗传学信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用于指导其诊断或治疗的医学[1]。
加州理工学院的Davif Baltimore教授提出精准医学的愿景主要是由两项重要技术,即DNA测序和基因组技术来驱动的[2]。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分别被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而精准医学正是以DNA为科学基础,以HGP为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是基于“人类发现了某些基因的改变可以导致某种疾病发生的机制,并且,通过改变此基因突变可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或对其进行治疗”提出的。
1.1遗传学信息精准医学的首个关键词是“遗传学信息”,美国犹他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主管玛丽.贝克勒认为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测序就犹如进行登月计划的一个月球探测器,带领人类抵达月球。
这其中主要包含了5个方面的遗传学变异(以遗传性耳聋相关变异为例):①单个碱基的突变(single nuclear vari⁃ants,SNV),如SLC26A4基因c.2168G>A突变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常见点变异;②小片段插入或缺失(insert or deletion,InDel),如GJB2基因235delC是中国耳聋人群中最常见的缺失变异;③大片段插入或缺失,即拷贝数变量(copy number variants,CNV),如DFNA51[3];④基因重组,如DFNY1[4];⑤基因突变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如微小RNA96[5]等。
以上这几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目前遗传相关疾病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2大数据时代(Big data era):大数据是指使用多个不相关的复杂的数据库分析联合非传统数据处理应用程序来确定新的关联。
许多现代工具可用来收集大量新型的数字化数据,新型数据库与分子数据库相结合是驱动精确医学的动力。
这些新的表型数据库通过与日益增长的分子数据相结合,如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将进一步推动个体化精准医疗[6]。
当传统医学信息来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大数据相结合,增加新的强大的信息来源时,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将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新的信息来源是指:1)挖掘多维表型数据[7];2)改进结构和功能基因组数据,包括药物基因组数据[8]。
精准医学中大数据的关键点在于数据的整合。
1.3精准医学的关键点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9]。
精确的治疗:即基因组信息指导下的精确用药和干预方案的选择。
以艾滋病患者为例,认为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指导医生哪种新的药物对哪些患者会有效,而对哪些患者会有副作用。
准确的时间:婚前、孕前、植入前、产前及症状前共五级预防。
强调预防医学或者预测医学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对发病后的治疗。
全民共享:耶鲁大学综合癌症中心Roy Herbst主任指出,如果我们不进行合作,建立大数据并共享数据,绝不可能得到我们预期的进展结果[10]。
全民共享的另一层含义是包括生物学家、医生、技术人员、统计学家、患者团体等的数据供用户积极参与。
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学:某些情境下,有人把精准医学称之为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是个体化医学的延伸,但又与个体化医学不同。
Mirnezami等认为个性化医学的本质是联合最新的分子分析和临床病理指标,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诊断、预防和治疗策略,即精准医学[11]。
总体来说,精准医学是基于基因组差异的个体化医学。
1.4精准医学模型为了促使精准医学的实施,美国科学院设计了一个“模型”,建立一个共同的生物学信息数据库或者说是网络,服务于基础和医学研究,通过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临床实验室检测数据,基因组学、表观基因学、蛋白组学、信号传导学,结合体内微生物学、外环境暴露学、社会学等资讯,建立个体信息港,进而通过大协作,建立疾病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在大数据的框架下,寻找疾病的分子基础及驱动因素,重新对疾病进行分类,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在此基础上,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对有相同病因、共同发病机制的患者亚群实现精准的评估、治疗及预防,从而打破2000多年来以症状和部位来命名疾病的方式。
人类疾病的研究模式将由经验和假设驱动转为数据驱动,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也将为药物开发提供依据,药物的生产和设计将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遗传学信息进行,最终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1.5精准医疗的不足与缺陷1)目前为止,基因组、疾病与诊断治疗信息三者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晰,各疾病数据库或基因组数据库缺乏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联分析。
尚不能回答相同的基因缺失或突变会有不同的表型或同样的表型却源于不同的基因变异。
2)尽管2015年ACMG联合AMP、CAP制定了新的变异解读标准与指南[12],基因检测错误或解读错误仍比比皆是,遗传学发现常常不宜应用于临床,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哪些疾病相关基因是真正致病的,哪些是有害或无害的?使疾病风险从8%提升到8.5%是否有临床意义,尤其是对那些未经验证的报导[13]?3)目前精准医学仍处于需要大量收集基因组并配合临床研究的阶段,标准化的数据收集和全国范围内的志愿者招募仍是困难重重的,距离应用于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选择还有很长的路,短期内难以实现市场化。
4)个人隐私保护与临床规范建立:详细的、开放获取的分子信息面临着数据处理和个人隐私的伦理问题,必须严格监管[11]。
5)精准医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应该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