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精品教案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夜雨寄北》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这首诗是一首流传千百年的爱情诗,它不仅情感细腻,真挚感人,而且写法别具一格,特别是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了解并学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鉴赏诗词和今后的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观沧海》中学生曾接触过这种写作方法,因而我选择“虚实结合”为切入点来对着首诗进行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很多优秀的诗词,对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鉴赏能力,但是阅读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对诗歌的学习,很多同学是能理解诗句的含义,侧重于朗读背诵,学习诗歌这些都是必要的。
而作为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应该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在课堂学习中要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尝试用写作方法为切入点,引入诗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作者情感的同时能了解和学习写作方法。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用小练笔的方法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学会在吟咏之中理解诗意。
3、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4、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学习并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及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要请大家欣赏一幅画,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对,这幅画里有山,右视图,有水,有蝌蚪,还有字。
但它的主题是《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名画,同学们想想这幅画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学生答)那这幅画与蛙声有何关系呢?
——明确,不偏离主题。
1、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长大,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的蛙声了。
2、小蝌蚪随着急流顺流而下,画外的青蛙妈妈因小蝌蚪不见而在上游大声的鸣叫。
由此可见,在画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蝌蚪,这是眼前存在的景物。
在景物描写中,我们称之为(实景),而我们没有看到青蛙、那我们怎么知道有蛙声呢?那是靠想象而得来的。
我们称之为(虚景)。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写,叫做“虚实结合”,这是我国古诗词中经常用到的写作手法。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虚实结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运用了这种写法的诗歌。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一、学习《夜雨寄北》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豀(xī )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
他擅长律诗,绝句。
诗歌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爱情诗和咏史诗最有特色。
特别是爱情诗,最为后人传颂。
如:《无题》《夜雨寄北》(二)介绍写作背景
唐宣宗时期,李商隐曾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之职。
诗人身处巴蜀,妻子却在长安,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诗人很想回家,但秋雨连绵,无法确定归期,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亲人,盼望归期,绵绵的秋雨,激起诗人无限感慨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解题
——“北”指“北方”,即北方的人,或妻子,或友人。
但从诗的内容来看,理解为写给妻子的更为确切。
所以,这首诗应是诗人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
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四)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听朗读视频
3、学生跟读
4.全班齐读。
(五)分析诗歌,想想绵绵的秋雨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明确:这一句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
想一想:谁在问谁,试试揣摩诗人和妻子会怎么问,怎么答。
——由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学生发言,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相互学习的习惯。
例如:
问:夫君,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答: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
诗歌含义:你问我回家的日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这样一问一答,表现了两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2、巴山夜雨涨秋池
含义: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秋池。
试一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晚巴山夜雨的情景及作者的当时的心情。
——学生自己练笔,写小片段作文,然后让学生相互念给对方听,教师再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小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例文
当晚,巴山淅淅沥沥的下着大雨,从窗户望去,外面灰蒙蒙的一片,好像池塘的水都已经涨满了。
“在这样的雨夜,长安会不会也在下雨呢?妻子此刻在做什么呢?”(诗人心理)
诗人孤寂,郁闷,难以入眠,孤灯听雨,满怀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不知妻子她是否也像我思念她一样的思念着我?什么时候她才能知道我这种心情呢?希望能早一点回家就好了,到时我再给她慢慢诉说这份衷肠吧!”(诗人心理)
——以上例文由学生分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小结:这两句诗,描写诗人在巴山的“孤独凄凉”。
是眼前的实景,属于“实景描写”
2、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含义: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何当”表现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诗人渴望回家与妻子剪烛长谈,那他们谈什么呢?
4、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谈内容:
回头说起我独居巴山时面对夜雨的情景
想一想:
诗人会对妻子说什么。
试揣摩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下面由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诗人谈的要与秋雨的愁思有关,(说秋雨,说愁思) 小结:
后两句写因思念而设想日后重逢的情景。
这是诗人对重聚的渴望,是想象之景。
属于“虚景描写”
这首诗,既描写眼前的实景,又设想未来的景象。
属于“虚实结合”
<板书设计>
(六)总结写作方法
本诗1-2句写诗人在巴山的孤寂凄苦,是眼前的实景。
3-4句设想未来团聚的情景,是虚景。
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记住:眼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为虚”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归期的问询与回答,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复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八)小结
李商隐的一封普通的“
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在巴山的雨夜,道尽了人世间的离愁别恨,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不仅要体会诗中作者细腻的情感,更要学习诗歌“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会赏析诗歌。
(九)回顾学过的课文,体会“虚实结合”,加深理解。
( 1)、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曾经学过曹操的哪首诗用了这种手法?
——<观沧海>
( 2)、请同学们说说《观沧海》,中哪些是实景描写?哪些是虚景描写? 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作者写眼前所观沧海之景是(实景),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之景是(虚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这种写法就是“虚实结合” 夜
雨
寄北 1—2 一问一答
归期未定 孤寂凄凉
深切思念 实景 3—4 设想重聚 剪烛夜谈 盼望早归 虚景 虚 实 结 合
(十)推荐阅读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李清照的《武陵春》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一)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虚实结合”这种写作方法。
3、课外推荐阅读
李清照的《武陵春》
苏轼的《江城子》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二)请欣赏:歌曲《夜雨寄北》
——以欣赏歌曲结束本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