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 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 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 人感愤,催人泣下。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Z
冢
窦雉葵 舂 贻
整体感知
道逢: 在路上遇到。 阿: 语气词,无意义。 冢: 坟墓。 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 。 雉: 野鸡。
一 读一
冢窦雉舂羹
二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中庭生旅谷 古义: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今义:旅行。 (二)一词多义 1.入:兔从狗窦入(进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内部、国内) 2.从:十五从军征(从事,参加) 兔从狗窦入(由、自)
3.生:中庭生旅谷(生长) 哀民生之多艰(生活) (三)名句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景象,并说 说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答案】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 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 生的葵菜布满井沿。这一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 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3.《十五从军征》中有“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二句。 作者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时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 何还要“出门东向看”呢?
十五从军
十 作者感慨 八十得归 对比 五
从 军
兔入狗窦
征 家中惨景 雉飞梁上 征者 荒冢累累 抒情
庭生旅谷 伤悲 泪沾衣裳
井生旅葵
《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 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本文语言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 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 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不言中”意境深远、韵 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 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 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赏析送别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 悲惨的生活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
赏析诗句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 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 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 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赏析诗句
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 飞雄、旅谷、庭院、水井、旅葵; 这些意象都有一种荒凉、悲凉的特 点。
赏析诗句
“不知贻阿谁”一句,写出了 老翁怎样的心境?
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 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 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这首诗情节?
写作技法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 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 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 特点。
课堂检测
1.“十五”“八十”是什么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的手法,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赏析诗句
本诗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1)语言描写,通过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2)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荒凉的景象; (3)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 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 漓尽致 。
注释: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窦:洞穴。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译文:
“且看远处那是您家,松柏丛中坟墓一
个连着一个。”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
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原文: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主题
导思1.通过讲述一 个老兵的故事,表 达了一个怎样的主 题?
关键词: 诗情
情感
导思2.这首诗表达 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注释:
始:才。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没有实在意义。
译文: 十五岁参军出征,直到成为八十岁的老翁才得还
乡。在路上遇到同乡,便问:“我的家里还有什么人? ”
原文: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雉: 野鸡。 旅: 野生 。 葵: 葵菜。 舂: 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贻: 送,赠送。
整体感知
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故乡 的村民,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 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 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 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 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 六岁止。但是,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 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汉武帝好大喜功,汉代连连 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是什么原因造成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的?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
走近作者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 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 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 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 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 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 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答案】从诗歌内容来分析,有如下原因:他出征前常常 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 另外一种原因是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 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 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这个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难点探究】《十五从军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诗运用纪实手法,语言质朴直率,毫无 雕琢之嫌;直叙其事,不事铺陈,把一个老兵回乡后 的所见所闻,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有身临 其境之感,从而同情他的遭遇,进而揭露了封建社会 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赏析诗句
这句话运用怎样的手法?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
极言从军之久。
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 字知道的?
从这句可看出他从军历程之长,盼家 之心已久;从“始”字可以知道。
赏析诗句
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 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 现?
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 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情景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同学们,读着这些诗,你有什么感受?
战争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 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 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学习目标
1. 读顺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重点)
2. 学习品味诗歌情境,学会“以哀景写哀情”的表 现手法。 (难点)
3.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 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 感。
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特别是汉朝,经过多 年征战,人烟稀少,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又给人民的生 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十五从军征》描述的就是这样 一个故事。
注释:
持:拿来。 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译文: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
羹。羹饭煮熟端出来,不知道与谁共享。步出大门 向东张望,老泪纵横沾湿我的衣裳。
1.如何理解前两句诗中的“十五”“八十”? 【答案】“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 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 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 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 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诗。
17 十五从军征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 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换言之 ,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 都在战乱。翻开历史,败也好,胜也好,写满的都是 灾难。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 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赏析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 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 生的经历?
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 军征,八十始得归” 为什么会这 样呢?
诗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历经 沧桑、孤独凄苦的老兵;十五从 军征,八十始得归。
为什么十五岁就去当兵:残酷的 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 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 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 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 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